智慧醫療給大學教育的啟示:2021精準教育元年,從「深度學習」開始

智慧醫療給大學教育的啟示:2021精準教育元年,從「深度學習」開始
作者認為,大學高等教育應引導、啟發學生,給予探索自我的自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01-06
文・李友專
8181
最近因為AI與醫療科技的興起,大家常聽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二詞。

深度學習,指的是利用多層次類神經網路驅動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精準醫療則是強調個人化的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概念——有別於以往忽略個體差異,任何人只要得到同樣疾病,就採用同樣治療方法的以偏概全型(one-size-fits-all)醫療。

這兩個詞不禁使我聯想到,有人曾說,現代的高等教育方法,就像工業式的大量製造與複製;認為同年齡的年輕人都有相同的特質、專長與發展需求,可以用類似的學習發展路徑及考試制度,衡量學習成效。

如此不精準又非個人化的制度,造成年輕人多半以「考試成績落到哪個科系就念什麼」;縱使有人選校不選系或選系不選校,制度本身仍限制了某些選擇的可能。

這種做法,也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的品質。

根據教育部近5年大專校院休退學人數統計,平均每10位學生中,約有1.3位因工作需求或志趣不符等原因休退學。

許多年輕人還是以考試成績選擇學校,忽略了個人的特質與專長。許多台灣學生以考試成績選擇學校,忽略個人特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未來,每年仍將持續約有16萬名新生進入大學就讀,他們大多是入學後才真正開始探索自己的志趣所在;當中有很多人也將逐漸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喜歡每天必須學習的知識技能。有些人會逼自己不快樂地撐到畢業,有些則乾脆延畢或休、退學。

這樣的高等教育不僅浪費了學生的精力、時間與金錢,也浪費學校與國家投入的資源。

幸好,國內已有少數幾家大學參考國外頂尖大學作法,採取低年級不分系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鼓勵學生探索各領域,到較高年級才選擇主修。

整體而言,高等教育制度應該更加彈性開放,包括放寬修業條件與年限,讓年輕人有gap year(空檔年,意指高中畢業、上大學前的一年假期)的機會與權利,到各地壯遊、去業界工作或創業等。(延伸閱讀|重考、放棄博士班、台大醫科畢業卻不想當醫師⋯⋯30多歲,我才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學生能利用gap year的時間出國壯遊,開闊視野。學生能利用gap year的時間出國壯遊,開闊視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學校本身也應提升,從學術轉譯成產品、服務或社會影響力的能力,以引導、啟發的角度,舉辦多元之跨領域與涵蓋不同利害關係人(師生、校友、校之友、社區居民)的創新創業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找到天賦與熱情。

英文有句話說,「你可以帶馬到河邊,但不能逼馬喝水」(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John Heywood)。與其逼馬喝水,不如先讓馬口渴,鼓勵學生真正「深度學習」、多元探索,以興趣為師、好奇心為驅動力,才能讓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達到更精準地運用、更具世界級競爭力。(延伸閱讀|「別跟那些愛唸書的神經病計較!」美名校博士:那些輟學學霸同學教我的事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