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考、放棄博士班、台大醫科畢業卻不想當醫師⋯⋯30多歲,我才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重考、放棄博士班、台大醫科畢業卻不想當醫師⋯⋯30多歲,我才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許多人在求學過中,都曾因壓力感到徬徨與無助、對未來感到迷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0-11-17
文・葉肇元(雲象科技執行長) 圖・Shutterstock
170952
最近,在我正在思考「未來大學」的議題時,看到幾個大學生輕生的消息,感到很不捨。

我想到求學過程中許多的掙扎與無助,因為不知道該和誰說,我一度選擇忍耐、自己承受,後來在和同儕分享的過程中找到慰藉;最終,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終於脫離教育體制的束縛,找到自己的方向,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想分享這段經歷。我覺得,我們被期待「受苦時要忍耐」,卻沒被教導如何預防、紓解這些壓力。

因為我的經歷,我清楚知道一個人在受苦的過程中,很難靠著自我鼓勵脫離困境,那只會造成自己更多壓力和痛苦;只有透過向人訴說,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可以重新得到力量,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小學和國中時,我是個很乖的學生,順從父母的安排,盡量在學業上爭取好成績。考上建中之後,或許是受到自由學風的影響,我開始懷疑學習的意義。

我不清楚「考高分」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畢竟很多知識,考試後就派不上用場了;相對的,我在社團活動找到了上學的動力。

我擔任生物研究社社長,和很多社團夥伴一起安排社課,籌備營隊。除了學習我有興趣的知識,也在團隊活動中找到了歸屬感,在一起籌備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成就感。(延伸閱讀|全國首例! 成大資工特殊選才 考8小時「寫程式」

參與社團、主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知識,比起課堂更能激發學習的動力。作者曾參與社團、主動學習有興趣的知識,比起課堂更能激發學習動力。

我在課堂上感到徬徨,但在社團活動中找到了方向。可是,社團活動畢竟是「課外」,我還是得面對教育體制。我對高中課業極度抗拒,除了常翹課打撞球、請假去參加社團活動,也常在課堂上看漫畫、睡覺。

我不能認同大學聯考的意義和價值,但卻想不出逃離這個體制的辦法,不得不面對。半推半就的結果,學業成績非常差,心情也經常很低落,不知道怎麼跟父母溝通。對他們來說,「能念書」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我會不想念書。

高三時,我花了很多時間自修,希望能在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得名,透過推薦甄試上大學,這樣就可以逃過大學聯考的折磨。

可惜事與願違,我沒有選上奧林匹亞競賽的國手,還是得面對聯考。因為平常沒有認真念書,還花了大把時間準備奧林匹亞,我幾乎是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去考大學聯考。

結果,考試成績自然非常不理想,但我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我對於「人生該往哪裡去」還是一片茫然,也還是不認同考試的價值。我想,「考到哪就念哪吧!人生總會找到出路的,考高分不代表成功,考低了也不代表失敗。」

我知道父母一定感到很失望,從小他們就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出人頭地;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無法打從心底接受他們的價值觀,畢竟,這是我的人生。

後來在父母的堅持下,我進了重考班。我在高中所享受的自由,全部被剝奪了,換來的是每天早上7點半到晚上9點半、周一到周六規律上課的生活。

在重考班期間,我的心情常常很抑鬱,覺得陷在一個無法控制的泥淖裡,過一個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感到無盡的孤獨。

那一段時間很難熬。父母很照顧我的生活,但是我無法和他們分享心情;女友和在另一個重考班的高中同學是我心情的支柱,但我無法常常見到他們,還是覺得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延伸閱讀|「別跟那些愛唸書的神經病計較!」美名校博士:那些輟學學霸同學教我的事

重考班日復一日、規律而又機械的學習模式讓人感到喘不過氣。重考班日復一日的學習模式讓人喘不過氣。

重考班後期,或許是漸漸習慣了,心情比較平靜一點。聯考完後,成績的確有進步,壓力也解除了。但回想那段時光,如果能改變什麼事,我會很希望能有人試著了解,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延伸閱讀|MIT研究:是心情不好,還是憂鬱症?回答七個問題,AI就能判斷你是否生病了

考上醫科後,我以為人生就海闊天空了,不會再感受到像重考班那段時間經歷的壓力。醫科畢業後,我選擇出國念博士班,我對科學研究充滿了憧憬,希望能做出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因此挑了一個很困難的研究題目。

這個決定使我承受了非常多的痛苦,因為我的研究題目牽涉很多指導教授實驗室裡欠缺的技術,必須自己學習。一開始選定主題的時候,我並沒有感覺,直到開始嘗試學習這些技術時,才發現到似乎面對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我有太多技術問題要克服,而幾乎沒有人能幫我。

努力了一年後,我開始感到絕望。覺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克服這些障礙、完成博士論文研究的那一天。我覺得像在暗夜中航行在一片汪洋裡,沒有羅盤,天空布滿烏雲,沒有星星可以指引,不知該往何處去。我對於自己的無能感到失望,覺得對這個世界沒有貢獻,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與他人分享痛苦的情緒,適當的求助之後,能有效緩解內心壓力。與他人分享痛苦的情緒、求助後,或許能有效緩解內心壓力。

在感到極端無助的狀況下,我想要放棄。一個朋友知道我的處境後,介紹一個學校教授帶領的聖經研讀小組給我。他說,這位教授經歷過類似狀況,或許能給我些幫助。

這個聖經研讀小組有個特別之處——成員都是博士班學生,而且都在研究的路上遇到困境。這位教授跟我分享了他的經歷:台大畢業後,考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班。他的學業成績一向很好,對於自己的能力也很自負,因此挑選了一個困難的研究題目。

然而,這個題目真的非常困難,他研究多年仍還找不到解法,教授能幫的忙也很有限。他覺得人生卡住了——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投注在學術研究,他沒有嗜好、也沒甚麼朋友。

他唯一的期盼,就是登上學術成就的頂峰,然而,這個夢想似乎無法實現了;生活中也沒有其他讓他期盼的事,他的人生好像就這樣失去希望了,感覺非常痛苦。

在他感到絕望的時候,他做出了最後的嘗試——他開始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幫他度過難關。在懇切祈禱了一陣子之後,他的祈禱被應許了——他成功找到問題的解法,完成論文取得博士學位。

聽到這位教授的故事,和其他博士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遭遇之後,我覺得心中的一塊石頭被放下了——我遭遇的困境並非我所獨有,我的痛苦有人可以理解。痛苦的情緒在經過分享之後,似乎就像是由眾人一起承擔一樣,因此減輕了。

我沒有因此信上帝。但我看到這位教授因為在向上帝求助後,重新得到力量突破困境,我意識到,或許「在適當的求助之後,重新找到方向」是我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因此我決定留下,繼續我的博士學業。

我的博士班並非從此就一路順利。我在研究上有了一些進展,但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我也逐漸發現,我的個性和基礎生物研究的特性,有很多格格不入。

我喜歡一直學習新技術,幫助別人做實驗,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我的指導教授要求我對生物現象做深入探討,而這過程中常需要用一樣的實驗方法、不同的實驗條件,反覆地實驗。

進行深入研究時會需要不斷使用一樣的實驗方法、不同的實驗條件,反覆地實驗。進行基礎生物研究時,常需要不斷使用一樣的實驗方法與不同的條件反覆試驗。

我對於重複「用同樣的實驗方法做實驗」這件事情幾乎無法忍受,但也無法說服教授讓我做偏重新實驗方法應用的研究,而非研究生物現象背後的機制。

我不敢就這樣放棄博士學位,但也知道這不是我愛的;我覺得卡住了,不確定未來到底該怎麼辦。我的同學都已經當上主治醫師了,但我還是前途茫茫,好像浪費了幾年人生去證明我不喜歡一件事。

由於對於未來感到巨大的不確定性,我的心情時常很黑暗,對世界感到麻木,整個人處在一個不是很好的狀況。

回頭看,這段這麼黑暗的時期,我一個人肯定是無法度過的。在這段期間,除了我的太太及父母定期跟我視訊聊天、聽我吐苦水;我也常跟幾個同樣在博士班奮鬥的朋友聚會,喝酒、看電影、聊天,分享在實驗室裡遭遇的種種。有了他們的支持,即使我仍會心情不好,但是不再感到絕望。

在心情比較穩定的狀況下,我有足夠的力量去嘗試走一條很不一樣的路——在完全沒有程式設計訓練的背景下,創立一個軟體公司。

我很感謝我的家人,他們知道我在博士班的努力和掙扎,也充分支持我探索其它的生涯規劃。在我決定放棄博士班去創業的時候,我的父母不但在精神上支持我,也給了我第一筆資金。

直到30多歲創業後,我才找到了真正適合的人生道路。如今,我得以運用我過去10多年所學,設計程式幫助醫師解決臨床診斷上遇到的問題;連從國中就有的白髮,竟然也都消失了!

創業,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但我感到非常自在,覺得這是非常充實的自我實現過程。

創業可能背負極大的壓力,但同時也可以是充實的自我實現過程。創業可能背負極大的壓力,但同時也可以是充實的自我實現過程。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承受不起壓力的「草莓族」,經常逃避課業不說,後來竟然還放棄了博士學位。直到創業後才發現,原來,如果是打從心底就想做的事,我可以很有恆心毅力,也能擔起很多責任,不會輕易放棄。

年少時對學校的逃避,只是抗拒強加於身上的安排;當我找到自己的目標,就不再抗拒,而是全然投入,心裡也因為對於生命意義的認同,不再脆弱。

求學的過程帶來的壓力,常是外人難以想像的巨大。在正式教育體制掙扎了幾十年後,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其實,這樣的痛苦是許多人共有的,透過和願意傾聽的人分享,可以有效緩減壓力帶來的痛苦,讓自己得以喘息,重新找到力量。

我因為曾受惠於人,所以把這些往事分享給正在掙扎的朋友作為借鏡。如果有朋友需要找人訴說,我也願意聆聽。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


未來城市・智慧醫療深度專題

智慧醫療專題 未來城市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龍頭醫院院長:別在島內競爭,要跟世界一流的醫院比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最懂區塊鏈的院長:智慧醫院只是手段,變成「好醫院」才是目的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 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最年輕醫學中心院長:知識共享,讓「天然滑」世代醫師在第一線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