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仁:澀谷經驗 音樂祭改造觀光

徐重仁:澀谷經驗 音樂祭改造觀光
澀谷不只是次文化、購物的代名詞,它更用持續、全民參與的音樂祭,為城市注入新生命。圖片來源:You Make Shibuya官網
2018-03-28
文・徐重仁
7708
澀谷發起「你創造了澀谷」活動,從音樂祭到新創基地,由居民打造城市新個性。

為什麼台灣的景點都長一樣?」許多人常疑惑。從鹿港、三峽到九份,攤販賣的商品總大同小異;鄰近商家還有正牌、冒牌之爭,久了,遊客會覺得無趣。

即便在市區,如西門町、信義區或天母,若僅是餐廳、商店林立,而缺乏特色,再怎麼熱鬧也會沒落。最近,台灣許多景點還放上夾娃娃機,但這股熱潮恐一下就消失了。

這些都是台灣的「一窩蜂」文化,當風頭一過就沒了,很可惜,也浪費資源。

我最近常分享日本的「地方創生」,或許是解方:地區要能創造「磁點」,不斷吸引人潮。這得當地人努力,挖掘地方特色,並規劃好配套方案,讓區域共榮,更要持續創新,創造可看性。

不只鄉間需要地方創生,就連都市也需要。即便在同一個都市內,各區間也要創造差異、持續創新,才能吸引人潮;否則就如西門町,曾有一段時間因東區崛起而沒落。

該如何讓城市再造?澀谷的做法是個好案例。

位在東京的澀谷區,以一○九辣妹、購物聖地聞名;每年,總有大批外國觀光客到這朝聖。但人們對澀谷的評價兩極。有人認為,這裡多元、時髦且充滿希望;但有人覺得,澀谷是次文化、奇裝異服、迷失、混亂的代名詞,只適合逛街購物,不適合久留或定居。

「如何讓澀谷成為熱鬧,但又讓人安心的地方?」「有沒有再進化的可能?」澀谷區區長長谷部健,及澀谷社區規劃協會代表幹事小林幹育曾提問。

澀谷的改革,從每年夏季的一場音樂祭開始。

二○一四年起,為期一天的澀谷音樂祭展開,特別的是,表演者不是專業音樂家,而是全民參與——如溜冰場上的民眾合唱、足球場邊的孩子打鼓、家庭主婦組團吹直笛、大學社團在公園奏起交響樂。這讓澀谷的各個角落,響起陣陣音樂,讓人很驚奇;澀谷居民也藉著籌備活動,有了深厚連結。

音樂祭的成功關鍵是政府和民間的齊心規劃。尤其,在地商店街會、澀谷的大學及樂器製造商Yamaha,成了重要推力。

這些民間組織,出錢、出力、出想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規劃之初,就號召當地居民一起加入。未來,他們更期望當地居民能成為音樂祭的籌辦主力,唯有居民自發投入,才能讓城市進化、有魅力。

澀谷的另一波改革,則從一七年的系列海報見端倪。

打造二十年後的澀谷

那時,東京街頭出現一張張極具藝術感的海報,而顏色、圖示都相異。但當我們走進一看,海報上竟然都印著相同字樣:「You Make Shibuya(你創造了澀谷)」。

這是澀谷區役所發起的社區再造活動——號召居民想像二十年後的澀谷,並從七大多元主軸,翻轉澀谷形象,包含:育兒、福祉、健康運動、產業振興、文化娛樂、空間社區設計、安全環境。其最終目標是希望居民能以身為澀谷人為榮,旅客或學生則能把澀谷當作「第二故鄉」。

例如,區役所舉辦工作坊,邀請澀谷的大人和小朋友用蠟筆、畫紙,繪出未來澀谷。他們也發行「澀谷區報」,以具設計感的版面、在地故事,吸引讀者,也凝聚彼此的認同感。

澀谷更顛覆僅有「娛樂」、「購物」的形象,邁向「新創基地」。如日本百年電器商松下、餐飲集團Cafe Company和設計顧問公司Loftwork攜手,將澀谷的一間倉庫,改造成創新實驗基地——100 Banch。三層樓的空間,整合了餐廳、共同工作室及小型展演空間,可舉辦商業活動或音樂會;這也為澀谷創造另一種「磁點」,吸引年輕人、創業家、科技業者。

反觀台灣,民眾常問,「政府該怎麼做?」政府若願意支持地方創生,再好不過;但是我認為,民間力量不可少,從在地學校、商會、協會及居民要自發思考:「我們的特色是什麼?」「該如何振興?」商家能積少成多,募集資金,再由「點」擴大成「面」,翻轉改造。

否則,一地若僅依賴政府預算,既無法永續,也易受限於政府預算或標案,而片段規劃,缺乏吸引力。

我最近也憂心,「台灣接下來該如何生存?」「陸客不來,該怎麼辦?」這更凸顯地方創生的重要。

以台北市為例,萬華、大稻埕、天母、西門町等地,各有不同歷史文化;若當地官方和民間能攜手改變,將創造出更多元、有吸引力,更有趣的城市。

(林怡廷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日本瀨戶內海小島 蓋出與自然共存的地下美術館墾丁不如沖繩?看日本四招做「地方創生」【廖品淨專欄】不只有膠囊旅館、農家民宿,日本第一間高架橋下旅宿誕生了!尼伯特風災後,台東靠哪些觀光創新重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