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吳思瑤: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社會的,更是文化的|明日的中正紀念堂1

立委吳思瑤: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社會的,更是文化的|明日的中正紀念堂1
立委吳思瑤認為,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應多納入文化話語權,才能促進社會和解。圖片來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2021-11-16
整理・許鈺屏
26236
(編按)中正紀念堂乘載了什麼樣的城市記憶?未來,這塊25公頃的園區會有哪些可能?「未來城市」從城市空間發展、社會記憶切入,記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見證與續寫」講座精華。

明日的中正紀念堂

今年九月,促轉會針對中正紀念堂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改造方案,要使中正紀念堂園區走向更自由、符合多元群眾使用的公共空間,引發眾聲議論。

十月底,促轉會舉辦了「見證與續寫」系列講座,再次推進社會對威權集體記憶、城市空間轉型的關注。其中,「轉型,下一步!從中正紀念堂看首都公共空間的未來」講座,邀請城市地景、建築空間專業講者同場對話。

「面向過去,我們該如何想像明日?」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拉出主軸,直指轉型正義的重點,是要我們思考該帶什麼樣的歷史走向未來。以此發想,如果中正紀念堂需要改變,它在未來城市空間中,又會扮演哪種角色?

今天的中正紀念堂,我們已擁有與它共存的生活記憶;明日的中正紀念堂,仍待討論想像。

以下為立委吳思瑤引言精華:

前陣子,我質詢李永得文化部長時,還持續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提出的兩個轉型方向、三個處置措施跟文化部門溝通——因為我的想法是,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的、不只是社會的,它更是文化的。

基於這個理念,2017年修訂《促轉條例》所通過的第七條——針對轉型正義所回歸的不義黨產,應該怎麼活化、做哪些用途——已加入我當時提出的修正方向。相較於原始版本中,政府將不義黨產恢復給受害者、社福與長照用途,我也希望將這些珍貴資源挹注在兩個新方向,一個是文化工作,另一個就是人權教育。

下一步怎麼走?文化部應自有主張

另一個層次的探討主題,則是中正紀念堂的空間使用。

目前,不論是中正紀念堂堂體、民主大道延伸到兩廳院,都是文化部主管;而文化部應有自己的態度,因為這是你主管的珍貴文化空間。

我長期在立法院的教育文化委員會,面對文化政策論述時,多次提到文化部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需要做的準備、需要強化的社會溝通。

事實上,促轉會為台灣轉型正義的工作訂出方向、收集資料、促進公共對話並提出建議,但最終還是要落到各部會執行。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倡議,文化部不能沒有想像與立場,只等促轉會的建議、行政院的政治決定,再決定要做什麼;我跟李永得部長討論政策時,是反對這種作法的。(延伸閱讀|以「首都行動」,同時解決立院設置與中正紀念堂正當性爭議|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

成為國家藝廊的明日想像

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文化空間-轉型正義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兩旁有許多博物館、國家級機關,為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空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對於這樣的珍貴空間,我希望繼續作為以文化主導的園區。所以我曾經提出,希望中正紀念堂能作為國家級人權博物館;以主堂體來說,也可以規劃成台灣的國家藝廊。

我的看法是,第一,它是文化的,所以試圖保留成非常需要的文化空間;第二,它可以搭配現有的表演藝術場域兩廳院,成為難能可貴的視覺藝術展示空間,形成台灣缺乏許久、國家主體定位的國家藝廊。這是我的個人想像,同樣可以開放給社會討論。

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來自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的國家廣場。

在三公里長的國家廣場上有很多博物館,不管是歷史、人權、藝術、政治主題,這裡可以看到美國文化社會的發展進程;景觀植物園、國會、國會圖書館、白宮都在附近。此外,國家廣場也有政治人物紀念館,但不是威權崇拜的,而是在記憶政治工作者在各個時代所貢獻的心力。

未來世代需要哪種公共空間?

而今天聽了講者的論述後,縱使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我覺得都很值得辯論;我也同意轉型正義不是只有空間轉化、拆不拆堂體與銅像的問題。

首先,以空間使用來說,文資認定的標準可以再次討論;第二,我也認同社會對話過程不只是坐下來、蒐集線上意見、跟不同使用者對話——文化部若透過設計過程去形塑想像,也是一種方法。

再來,今天大家針對園區、堂體、銅像討論;但中正紀念堂的空間對首都來說,是很難得的25公頃公共空間。

從都市計畫來看,相較於大安森林公園乘載了休憩、運動的休閒功能,中正紀念堂鄰近的住宅區其實不多,大多是公家用地與學校。換句話說,來到這個空間的使用者更有目的性,可能是為了參加集會、看雲門舞集、欣賞國家交響樂團。

所以,看待中正紀念堂時,不只思考園區本身的功能,還要想像城市、首都、國家有哪些需求。因此我思考的是,台灣需要哪些空間,卻沒有適合的實踐場域?

我認為,討論時不只站在空間功能思考,而要站在更高的位置想像:台灣要給世界什麼?對首都有什麼用途?除了當下的台灣人,未來世代還需要哪些公共空間?

我也期待,文化部在空間轉化的過程中,能積極爭取文化的話語權。我的理念是,轉型正義是政治、社會的,更是文化的;唯有文化可以帶領我們跨越很多、促進更多的社會和解。(延伸閱讀|台灣如何「慶祝」二二八?瑞典如何不慶祝「國慶」?

轉型正義是什麼?

轉型正義是什麼?「正義」會隨著改朝換代而落差嗎?

「為促進轉型正義及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特制定本條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一條就確立定義——不論緊急狀態、以國家安全為由,國家都不應跨過與人民之間的紅線、侵犯人民基本權利。

「確立憲政價值聽起來很古板,但它就是維繫我們共同體的準繩,」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指出關鍵,當國家踰矩,例如推翻人民主權或權力分立的原則,轉型正義會沿著這條界線思考檢討。

因此,轉型正義並非浮動標準,更不是無限的相對主義,才能以此基準面對國家留下的歷史傷害;也唯有如此,正義才不至於落入「誰當政就是誰的正義」的無限輪迴裡。

看更多「明日的中正紀念堂」系列:

#1 立委吳思瑤: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社會的,更是文化的
#2 許麗玉:在人民占領、休閒時,廣場精神早已重新定義
#3 呂欽文:負面事物的存在,也可構成正面教材
#4 侯志仁:轉型的下一步,先解開文資認定的結
#5 建築師林洲民:台北大都會願景裡,它是最後一塊重要拼圖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