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最後一年,為何我還要提出2050零碳排計畫?|柯文哲專欄

任期最後一年,為何我還要提出2050零碳排計畫?|柯文哲專欄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計畫」,並將2030年的中期減碳目標由原訂25%提高至30%。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2021-11-19
文・柯文哲(台北市長)
10369
有人說,在我任期的最後一年,為何要提出2050零碳排放計畫?但我認為,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因為台灣可以不出國旅遊,但不可能沒有對外貿易。

那麼,整座城市達到零碳排放,如何做到?

時至今日,淨零排放早已不再是過去的環保議題,而是擴及到產業與能源轉型議題,更將成為城市轉型的關鍵。台灣最終還是要跟國際接軌,一旦碳關稅啟動,沒有準備好的人就會遭殃;既然碳關稅是必將面對的課題,那麼就應該預先做好規劃及準備。

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減碳議題就已被提出;如今2050淨零排放已是全球共識,目前全球有135個國家及799個城市已宣示要達成這個目標。

坦白說,我們現在開始已經慢了。

減碳,是國家能源轉型及綠色經濟成長的關鍵

具體該怎麼做呢?我想就先從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運輸、全循環零廢棄這三個方向著手吧。

簡單來說,台北市對於30年後要達到淨零碳排放已經有規劃和做法。例如,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EOD(Educ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以教育為導向的都市計畫)發展區以及公共住宅,市府會要求使用再生循環建材,讓建築物生命週期零碳發展;2030年時,綠運輸預計可達70%,配合電動公車及電動機車的推廣,逐步達到淨零碳排放目標。

記得有一次,環保局同仁跟我說,他們想把現有的一座垃圾焚化廠改為生質能源處理廠,用來處理北市每天高達170噸的廚餘。我就跟同仁說,與其設置這個處理廠,倒不如鼓勵大家盡量減少廚餘。因為如果只是引進高科技處理廚餘,而沒有民眾參與減量,那麼淨零碳排放是很難成功的。

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隨著歐盟預計於2023年開徵碳關稅,碳稅、碳費已是國際趨勢,減碳更是未來國家能源轉型及綠色經濟成長的關鍵。

引領產業供應鏈朝向「碳中和」目標

引述歐盟氣候政策主席提孟思(Frans Timmermans)的話,我們不只要思考「綠色轉型成本」,更要深思「不轉型的成本」。當全球都出現碳關稅的議題時,此刻如果不加入轉型,未來在全球競爭中將難以生存。

綠色運輸-共享交通-youbike-台北市-智慧交通台北市以「共享、綠能、E化、安全」串起智慧城市的交通網絡。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算做得不錯。數據顯示,2020年總排放量1,138.8萬噸,較2005年(基準)減量12.9%,已達到原定2020年減量8%的目標。人均排放量從每年5公噸降至4.31公噸,降幅13.8%。

台北市除了許下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願景,更將2030年的中期減碳目標,由原訂的25%提高至30%,引領相關產業供應鏈朝向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我們不是喊喊口號而已,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不可能一蹴可及。目前台北市先訂出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到2030年時至少先減少30%;市府已經起草2050淨零碳排放的政策路徑,預訂在今年底公布,因應未來「碳關稅」議題,具體提出減碳的實際做法。(延伸閱讀|立院跨黨派推SDGs 副院長蔡其昌:環保和經濟,已經變成同一件事了!

減碳宣言:台北市邁向2050淨零排放願景

有人會說,2050年離現在還早,引用前總統李登輝說過的:「如果40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不要幻想四年可以解決」;我想再加上一句:「如果現在不做任何動作,40年後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

你現在可能會認為新冠病毒很可怕,不過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因為它對全球影響更深遠、時間也更長;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遷,如今已是人類文明最大威脅。

即使今天離2050還有30年,但如果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改變一些些,長期下來台灣一定會變得不一樣。

淨零碳排放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應是隨著時間、隨著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不斷滾動修正政策和做法。要保持這樣的態度,努力向2050淨零碳排放的目標邁進,為下一代共同守護這個地球。(延伸閱讀|柯文哲專欄|我們要給下一代怎樣的台北?讓「正直誠信」成為新政治文化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未來城市首長專欄

「未來城市」為免費城市治理溝通平台,歡迎各縣市長、局處首長投稿。稿件請寄[email protected],編輯部將視情況調整內文與標題,並保留刊登權利。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