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害、人類干擾下,大安森林公園如何復育螢火蟲?|投書

在光害、人類干擾下,大安森林公園如何復育螢火蟲?|投書
學者與企業家成功復育大安森林公園的豐富生態。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基金會
2022-05-26
文、圖・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27022
生活在台灣,你是否也曾好奇過,為什麼城市裡的樹總是瘦瘦弱弱,就連公園裡的樹都長不大?

因為這樣一個問號展開的契機,五位教授台大教授在九年前集結成隊,學者、企業家開始一個拉一個走進大安森林公園;一步一腳印到最後,竟實現了台灣最值得驕傲的生態森林公園。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至少人類還能適應不同環境,動植物就沒有那麼大的彈性;所在的環境,直接決定了牠們能不能存活。

一個地方的氣候、土壤、水文影響植物的生長,植物又決定能吸引哪些昆蟲動物來定居覓食,一環扣一環的食物鏈,生態系就這樣成形。所謂「生態復育」和「棲地營造」,就是靠人為方式,把環境恢復到原始狀態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前院長、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楊平世解釋,例如草地,在人類眼裡看起來可能都差不多,「其實野外的原始性草地裡有許多原生植物,可作為蝴蝶或昆蟲的食物來源;但是現在的公園都變成單一草種,太人工化,就沒有多樣性的昆蟲、鳥類。」

外來種植物太多,過去的原始性草地都已經消失,這還只是當時大安森林公園生態難題的冰山一角。

當時包含楊平世在內,一群在動植物、昆蟲、地質、水文、氣象等不同領域分別「喊水會結凍」的台灣權威級教授,在大安森林公園裡進行了超過50個基礎調查研究,從地面到水裡、從微氣候到周遭人文,這才發現眼前的「公園生態化」任務,幾乎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

也因為有這些研究資料為基礎,讓專家們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土壤、排水改良,種植原生植物、維養樹木改善環境,以肉眼可見的有感效率,展開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復育。

市中心的螢火蟲 讓國際都驚艷

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生態教育-賞螢-生態公園-SDGs-環境教育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成功,並結合環境教育,在國際間大受好評。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例如大安森林公園最有名的螢火蟲復育,幾乎是2013年基金會一成立就開始規劃進行,隔年就成功開始結合生態教育的賞螢活動,成為大安森林公園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2017年世界螢火蟲大會在台灣,來自國際的專家看到後更大為感動。當全世界都還在調查螢火蟲種類、保護螢火蟲棲地,台灣已經做到復育,而且就在都市核心;穿著西裝高跟鞋、搭著通勤線捷運就能去看螢火蟲,還結合了良好的環境教育。

其實,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復育一開始其實並不被看好;所有人都質疑,怎麼有辦法在光害、人類活動干擾這麼多的都心公園,養活螢火蟲?

為了營造適合螢火蟲的生存環境,基金會把公園裡的小水泥池打掉、建置生態池,用黏土取代水泥防止滲水,並在周遭種植北部池邊常見的原生植物。這些植物同時扮演了天然圍籬的角色,在人螢分道的基礎上進一步隔開賞螢人群,保護螢火蟲棲地。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5年一月台灣出現霸王級寒流,隔天正巧就是施放螢火蟲幼蟲的日子,低溫對幼蟲的存活再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當時還有網友唱衰,說我們是在營造『螢火蟲之墓』,聽了心裡真的難過的。」楊平世說。他至今回憶還歷歷在目,從一月施放,到四月一日螢火蟲羽化,守了近三個月;看到螢火蟲的那一刻,真的眼淚盈眶而出。

之後,螢火蟲成功繁衍,數量一年比一年多;直到2018年因外來種大理石文螯蝦的危害,才又減少。

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幼蟲-復育-習性-棲地-生態復育-生態公園-SDGs基金會依生物習性打造螢火蟲的合適棲地,再將圖中幼蟲放入復育。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真功夫在於「怎麼讓對的花開」

比起螢火蟲單一個「明星物種」,大安森林公園更重要的變化,還是在整個生態環境的營造維護、衍生多樣性的物種;豐碩成果還吸引到新加坡、香港、泰國不同單位,特地前來取經。

例如,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池原本只是一個小水池,周邊只有零星幾種植物。透過進一步栽植,把植物種類增加到4、50種,自然就吸引多樣性的生物前來。

現在,公園裡的蜻蜓已經多達40多種,蝴蝶、鳥類、蛙類的種類和數量也都有增加;甚至有鳳頭蒼鷹在此定居,還誕下鳳頭蒼鷹寶寶,成為大安森林公園裡的動物明星。

「這裡面只有螢火蟲是刻意野放的,剩下的生物都是從自然界裡主動向大安森林公園靠攏,來了就不走了,」楊平世說。

隨著生態越來越多樣,基金會的生態教育課程也變得更豐富,在原先的啄木鳥樹木、螢火蟲培訓、大樹講堂之外又開了甲蟲班,接下還打算再開蝴蝶班、蜻蜓班。

不過,營造生態環境可不只是多種植物、把植物種下去這麼簡單。

在民眾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大量的工作在進行:像是從地底下就得做硬度測試、檢視排水性,再施工改善土壤、水文條件,還得分區一小塊一小塊施做,以免影響到公園裡民眾的日常活動;而且每做一個地方,基金會都會在地表用透水瀝青材質把雨水留下來,存到地底可儲存50噸水量的水撲滿,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

土壤、植物種類的搭配也都有學問。像是想要吸引蝴蝶定居,就得種蝴蝶吃的原生蜜源植物,怕風的樹也不能種在迎風面。

為了改良土壤,基金會還做過一項測試:用六種不同改良方法測試生長阿勃勒的生長,發現不同方法長出的樹木,在短短三年內就長成了不同「量級」,生長速度有明顯差異。(延伸閱讀|螢火蟲飛進8樓住家!他設計的都市房屋,像山一樣綠

餵食、放生文化若不改 生態公園隨時有危機

除了棲地營造、生態復育,維持生態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平衡」:避免外來種或單一物種因人為干擾而繁衍過度,侵害到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

像是公園裡的松鼠會啃樹皮,又因為民眾餵食增加繁衍,數量已經明顯多過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負荷量,就變成令人頭痛的問題。

又例如大理石紋螯蝦。這種外來種會在棲地水域裡掠奪,而且繁殖力極強,使得水域裡的其他生物活不下去,螢火蟲的數量到去年減少到只剩約100隻。

基金會不得不「砍掉重練」,把水放乾、徹底清理水池裡的大理石紋螯蝦,好不容易已經展現成果的螢火蟲復育,也得捲土重來。

楊平世苦惱地說:「這件事給我們很大的衝擊,真的要呼籲不能再任意餵養和放生,否則大家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態,一下子就被破壞掉。」(延伸閱讀|生態滅蚊、鳥糞島變蝴蝶島⋯⋯大安森林公園如何讓人們願意停下來?

楊平世-大安森林公園-復育-專家-螢火蟲-生態公園-SDGs楊平世等專家投入改善公園生態環境,但永續發展則需全體人民一同努力。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實現永續城市 需要整個城市來幫忙

慶幸的是,雖然復育生態的路上有挫折,一路上遇到的善念和幫助卻更多,支持團隊繼續熱忱地走下去。

像是基金會當年在公園推行生態防蚊,就受到新萬仁力挺,主動贊助全年的防蚊液;規劃蝴蝶島的時候,剛好遇到板橋亞東醫院整建生態園,提供了很多蜜源植物。而基金會從一開始得以成立營運,就是因為有全聯董事長林敏雄等一群企業家,因為認同基金會的理念而無私地出錢出力,從一開始每年2,000多萬到現在的一年4,000萬經費,更是由林敏雄個人出資支持。

最重要的是,還有一群關懷生態的熱心志工,日復一日為大安森林公園揮汗貢獻心力,為生態復育維護清理的繁重工作提供動力。「只要是做對的事,就會有另一些人願意來幫忙。」楊平世的話裡行間充滿感謝。

從一群人開始影響更多人,就像蝴蝶效應,小小的動作持續做下去,就能創造大大的改變,實現「自然就在你身邊」的永續城市近在眼前。(延伸閱讀|將自然生態移植到現代城市 新加坡樟宜機場能,台灣能嗎?|林一平專欄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