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行道樹被「斷頭」? 與其搶種樹,不如先救城市裡的樹|投書

為何行道樹被「斷頭」? 與其搶種樹,不如先救城市裡的樹|投書
樹木在城市與森林的生長條件大不相同,需依賴專業養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5-30
文、圖・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17485
你上一次好好欣賞一棵樹、撫摸它的樹幹紋理,是什麼時候?

從小到大的鄉里故事或奇幻童話裡,大樹多半是智慧、溫暖、強大的形象,就像一位慈祥長者的化身;我們習慣了向綠樹植物索求,但卻忽略了,當樹木從原野故鄉被搬進城市,往往卻變成了沉默哀號求救的受害者,需要人類的呵護照顧。

人類歷史上,城市的誕生只在幾百年前。之後很快地,從19世紀末「花園都市」理論提出以來,人類就意識到自己離開不了綠意自然。後續更多的研究也指出,除了提供新鮮活氧、美化環境,在城市裡種樹還有為降溫降噪、節流雨水、提升心靈健康等好處。

永續成為全球目標,台灣各縣市紛紛立下永續減碳的城市願景,但在追求綠覆率、推廣種樹「量」的同時,我們是否給了都市裡的樹木足夠的生存品質,讓它們能好好活下去?

大安森林公園-台北市之肺-都市-公園-花園都市-行道樹-永續-SDGs大安森林公園被譽為「台北市之肺」,是都市居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都市裡的樹 遠比我們想像更脆弱

「都市裡的生存條件比起原始森林差太多了,既然因人類的需要而把樹搬到都市,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照顧,就不能用苗圃或森林的思維來管理。」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國際ISA樹藝師的陳鴻楷指出。

都市裡的樹木生長空間狹小,經常是被「裹小腳」或被迫與地下管線爭道,這樣的樹當然長不好。常見的樹根隆起絆倒人、破壞人行道花台,其實都是樹木尋求生存空間的無奈哀鳴;甚至很多時候,因周邊施工而傷害路樹根系或隨意鋸掉枝枒,都在埋下日後的禍因。

台灣一年有數十起樹木災害事件,每逢風災過後,路樹總是滿目瘡痍;近年來風災較少,但仍有樹木斷裂倒塌損傷人命的事件。這些,其實都能提前透過好好照顧樹來避免,因為健康的枝枒其實極具韌性,樹木天生就是結構工程大師,有能力優雅地分散平衡風的壓力。

日本、香港、美國,都有過因樹木倒塌壓死人而對相關人員判刑的案例;在這些事件裡,樹木倒塌不被視為天災,而是管理上的疏失。

城市VS.森林 樹的需求大不同

「為什麼容許很多樹被粗暴地直接裁剖?或是明明種了整排樹,卻都死光了?」陳鴻楷說到激動時鏗鏘有力,不時又流露出些許無奈,對樹的熱愛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城市的樹木規劃養護,事實上是很科學的事,而且是有別於森林原野的另一門科學。」陳鴻楷說,森林裡的樹,自有一套生存機制可以自然茁壯;但都市裡的樹生活條件受到人為干擾,這時就需要靠正確的人為介入養護,例如修剪,來幫助樹木適應都市環境。

而且,樹,不能光憑美感或配合環境隨意修剪,必須對樹木的生理和力學結構有基本的認識;下刀的位置、修剪的技巧、選擇修掉哪一根枝條、結構的改變,都會影響樹木的健康。正確的修剪可以讓樹活得更好、迎風時更有韌性;錯誤的修剪,尤其是台灣常見的「電鋸大法」,對樹木則是一場災難,更是不可逆的傷害。

陳鴻楷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就是以氣候變遷下都市林風倒木的潛在風險為研究主題。有些地方因為怕樹長高會塌而將其「砍頭」,反而會影響迎風受力的結構平衡,讓樹更脆弱。

陳鴻楷-大安森林公園-樹藝師-行道樹-修剪-養護-都市陳鴻楷指出,城市樹木的養護更應考慮人為干擾等因素。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樹木修剪職業 其實是一門「樹木健康」的專業

在美加等國家,園藝、景觀和樹藝是三種不同領域,其中樹木的健康和修剪維養,由樹藝師負責。在台灣,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從一開始在園裡進行現地基礎調查時,就開台灣先河,找來日本的樹木醫和美國的樹藝師協助、傳授經驗,大安森林公園高標準的樹木養護從此開始。

這幾年,基金會光投入在樹木修剪就每年高達數百萬經費,更舉辦修剪競賽,把大安森林公園當成示範基地,邀請日本的樹醫師和來自美國、香港、新加坡等不同植物氣候環境的專家,示範如何修剪、管理樹木,為台灣培育專業修剪人才。

好的修剪,必須能達到「人安全、樹健康、景觀美、生態佳」四大目標,修完的樹的樹型原則上不會走樣,只會微幅地均勻「瘦身」,甚至感覺和沒剪過一樣。修完後,能不能讓樹更健康、更安全、不容易斷折倒塌造成災害,也很重要。而且修剪時不能單看這棵樹,而要考慮一群樹的整體周遭生態。

因為高標準,所有參加修剪競賽的選手都必需先經過書面和術科兩關的審查篩選,確認有一定的經驗實力。但儘管如此,選手一開始面對「不能用電鋸」的挑戰還是感到無措;然而15天的培訓和競賽過去後,1,000棵樹不僅全部修剪完,選手們更展現出驚人的蛻變。

「這些修剪手從剛開始來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修剪成果,簡直是脫胎換骨!」陳鴻楷驚嘆。(延伸閱讀|你的城市該種多少樹?AI 搭配 Google 街景算給你看

台灣現況:都市林是「孤兒學科」

都市林牽涉到的環節絲絲相扣,從依照不同環境條件適合生長的樹種、苗木的培育篩選、生長條件和景觀的規劃,到後續的修剪養護、樹木生理和病蟲害等,每一項都是學問;但台灣的現狀是,學校裡沒有專門培訓系統,也沒有專責管理單位或法源可進行整合。

目前森林法涵蓋的,只有受保護老樹。以台北市為例,公園加上行道樹近28萬棵,列管的受保護老樹只占1,000多棵,占比微乎其微;剩下的樹在各縣市的管轄單位都不同,很多時候負責規劃、種植的是一個單位,後續養護的可能又是另一個單位,光是對於修剪技術士的標準,各個縣市也不統一。

「台灣要談永續減碳,更該好好保護現在就在我們周遭的樹木,這件事是當務之急。」陳鴻楷強調,就像台灣的動物權觀念也是從無到有,只要民眾和管理者投入關心樹木,願意從制度、規範著手調整,甚至不需要多花太多經費就能改善。

例如,樹木的保固維護從現行種樹發包後的一年提高到三年,讓承包商有責任把樹照顧好;或是一定金額以上的工程引進專業管理監造(PCM),由有足夠專業背景的人協助檢查。當民眾在意、政府有規範,市場就有需求,才能進一步創造培育專業人才的動力。(延伸閱讀|你的城市適合哪一種原生樹?林務局公布106種台灣原生植物指南

大安森林公園做示範 看得見的差異就有說服力

對於都市林,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陳鴻楷回憶,五、六年前基金會在大安森林公園修剪樹木的時候,常有民眾投以懷疑批判的目光;「還有一位民眾直接質問說:你們修剪樹木做什麼?森林裡的樹都沒在修,這裡是大安森林公園,不是森林嗎?」言下之意顯然有嚇阻的意味。這位民眾本身還是個學校老師,足以想見台灣社會在都市林養護的「科普教育」有多不足。

大安森林公園-樹木-修剪-養護-公園-都市-SDGs大安森林公園除了培養專業修剪手,也建立民眾正確的養護觀念。圖片來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也因此,大安森林公園在修剪手等專業培訓之外,也連續六年舉辦面向一般大眾的「啄木鳥課程」,讓民眾能學習到樹木生態、照顧的正確知識,帶回家後分享給身邊的人,開始一起關心生活周遭的樹。而大安森林公園本身更肩負著核心「示範基地」的使命,透過高水準的修剪、維護,對台灣做出示範。

陳鴻楷表示,把大安森林公園的樹照顧好,讓大家感受到這邊的樹好像真的長得跟別的地方不太一樣,「但這件事不是三、五年就能辦到,可能需要10年、20年之後才能真正有感。」在這之前還是要靠不斷推廣,想辦法把台灣在這方面的知識水準向上拉,讓台灣的樹木維護管理品質越來越好。

透過推廣教育、眼見為憑來改變思維,讓目標不再只是多種樹,更要正確地種樹;種下小樹之後,給予足夠的呵護,讓它們能夠長成百年、千年的大樹。(延伸閱讀|在光害、人類干擾下,大安森林公園如何復育螢火蟲?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