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正專欄|23個小鎮為台灣人口解危

曾旭正專欄|23個小鎮為台灣人口解危
小鎮居民關係親切、生活空間及步調都是幸福宜居的好選擇,圖為宜蘭員山鄉內城社區。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2018-08-13
文・曾旭正
24832
都市青年難以成家?小鎮的生活品質,更是形塑常民幸福的好選擇。

你也許經過多次遷徙,其間經歷成家、就業、生養孩子,馬不停蹄料理眼前的問題,忙著忙著就在島嶼的某處活了一輩子。然而你內心深處能安頓心靈的「故鄉」,又是何處?

台灣有超過七成的人生活在大都會中,他們熟悉捷運、大百貨公司、有冷氣的街道,當然也習慣了擁擠卻孤寂的人潮;可惜他們並不熟悉規模較小的市鎮鄉村,隨人生進程不斷演進,愈來愈失去選擇的機會。

與人口百萬的直轄市、人口超過30萬舊稱省轄市的基隆、新竹、嘉義等不同,全台有23個人口在5萬至10萬之間的「小鎮」,是台灣城鄉生活的分水嶺。她們有都市化便利的生活機能,但仍保有鄉村的人情氛圍與生活步調,是相當理想的生活環境。總的來說,小鎮有幾項特質是大都市所不及的:社會關係、空間條件、歷史人文及認同感。

小鎮幸福感一:人人都可是「熟悉的陌生人」

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曾提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在美國做實驗,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聯繫起來。在台灣的小鎮生活,社會分隔更小,可能普遍少於3度。在小鎮內,你熟悉的地方遠比陌生的地方多,不認識的人,透過一層兩層轉介就可以找到。陌生的兩個人可能畢業自相同的國中或國小、可能是彼此不曾交往的遠房親戚,或是都是某家店的常客,老闆就是之間的社會交集;有甚至他們的父執就是朋友、同事或鄰居。

相較於陌生的都會,緊密的社會關係是一種社會資本,是分享與合作的基礎。

小鎮幸福感二:城鄉中介點,空間距離拉出生活層次

小鎮吃穿娛樂的消費雖不是變化多采,但有幾家館子能偶爾犒賞自己,區內的公共設施即能滿足地區性的展覽與表演。而偶一整備心情,只消一小時路程就可到30公里外的大城市,享受更精緻的盛宴,拉出小鎮生活趣味的層次。

寬敞的空間和交通方式,也讓生活模式與擁擠的都會區有所不同。在小鎮,公寓大樓並非主要的住宅類型,大多是透天厝或店屋,且不管有沒有騎樓(亭仔腳),出門就是街路。平時搭配摩托車或腳踏車,通常十分鐘的騎程就能到鎮區邊緣,換句話說,只要十分鐘即可進入鄉野,暫離塵囂。

老屋活化後成為小鎮生活的新舞台,圖為台南新化的武徳殿。

小鎮幸福感三:在地文教空間,凝結認同感

鎮上教育和休閒場所,是凝聚鎮民的好所在。中小學校讓鎮上十八歲以下的孩子就近求學,而公共活動設施讓大小朋友交流,無形中強化共同參與感。

在地代代傳承的人文氛圍,不只有數百年歷史大廟,提供精神上的守護;鎮區內考掘出來的人文典故-共同熟悉的老屋、老店、校舍乃至舊街等,藉由口耳相傳,對「故鄉」的親切感與認同,便點點累積油然而生。

小鎮的生活,有選擇的趣味,也有不選擇的自在;小鎮的空間,不論身體活動或心理認同,相較於都會都是比較適中的尺度。這樣規模適中的生活基地提供身心舒坦的生活,有助於國民組建家庭。換言之,想化解人口危機,應該加強投資小鎮,引導人口流入,讓國民有更多形塑幸福宜居的機會。

(責任編輯:程遠茜)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曾旭正專欄|為什麼高鐵周邊最夯的商店是停車場?廖品淨專欄|日本「未來遊樂園」讓遊戲是場創作取經敦南誠品,這間智慧圖書館24小時不熄燈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