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值得一座更好的城市——從成立「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初心說起

我們值得一座更好的城市——從成立「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初心說起
從改善步行空間開始,思考如何建造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8-16
文、圖・台灣是個行人地獄
18849
幾個禮拜前,我在與朋友共同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台灣是個行人地獄」上,轉貼了一則如何使道路設計更「以人為本」的改造示意圖,引起不小的風波。有幾個網路媒體轉載,我接受了報章的報導,也決定開始在「未來城市」寫專欄。

成立粉絲專頁,還要從2021年底說起。

當時,我跟久居國外的幾個朋友,在疫情期間回到台灣。我們都是在澳洲唸大學時期的老朋友,相識於城市規劃的課堂上;其後各奔東西,因一場同學會,再次重逢於生長的台灣。多年不見,一聊才發現,我們對於台灣的道路使用經驗,都有著一肚子的怨氣,無處發洩。

幾小時後,我靈光一閃,「不如成立粉絲專頁,將我們的想法,讓更多人知道吧!」邀請了兩個朋友,當天就成立了這個粉絲專頁,只不過當時還叫「台灣・步行者地獄」。

異國生活最大衝擊:被汽車讓路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經驗,我開始意識到,過往的台灣道路使用經驗,帶給我的意義,就是十足的「行人地獄」。

到澳洲唸書第一天,我懷揣著探索新世界的喜悅,走在墨爾本街頭。在一個無號誌路口,我走到人行道邊緣準備過馬路,眼看左方有一台車緩緩駛來;當下,從台灣帶去的身體記憶還緊緊跟隨著我,我停下腳步,望著那台車,等待他先通行。

沒想到,駕駛開始減速,到離我幾公尺外的地方便完全停下;白人男子搖下車窗,摘下了墨鏡,對我擺擺手,說了句:「After you, mate!」(老兄,你先走!)

我愣呆了幾秒,對他微笑後擺擺手示意,逕行穿越了行人穿越道。

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在行人穿越道上,被駕駛主動停讓。墨爾本生活的第一天,就帶給我「文化衝擊」。

當年的異國求學生涯,我當過「一條一塊澳幣的麵包分成一個禮拜配罐頭當糧食吃」的窮學生;為了節省房租,搬過十幾次家,與十幾個國家的學生當過室友;也在幾十家餐酒館與咖啡廳打過工;經歷至親逝去、派對狂歡後的愛情,還有整整12小時「雪梨—墨爾本」過夜巴士旅程⋯⋯

但是,沒有一件事,像在異國求學第一天發生的那一幕,如此深刻地刻劃在我心裡。

墨爾本-澳洲-行人-路權-道路-台灣-台北-城市治理-交通安全-行人安全-城市安全-道路交通-人行道-交通平權-道路平權墨爾本CBD的主要街道Swanston Street,汽車只是經由此地通行的客人,路面電車與自行車還有行人,才是墨爾本市中心的主體。

我跟大多數台灣人一樣,從小就被教育「行人要注意路況與車流」;是行人要「注意自身安全」,是行人要「讓車先過才能穿越道路」。我們沒有任何的「行人意識」,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屬於行人的權利是什麼。

在多數台灣人的傳統交通概念中,道路,是為了汽車而存在的空間;汽車,才是城市的主體。我們當然也就不會知道,什麼叫作「行人優先」。

每當行人遇上交通「意外」,也被認定必定是行人做錯了什麼;縱使汽車駕駛要負法律責任,但行人也總被預設要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不屬於他們的欲加之罪,還有鄉愿的那一句話:「兩邊都沒看路」。

問題是,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頭,擁有權力的一方,難道不應該保障沒有權力的弱勢方嗎?

我們對於使用道路的想像,儼然停留在弱肉強食的史前時代。沒有人教過我們,行人(pedestrians)二字,在現代公民社會代表什麼意義。

被各種車輛驅趕的台灣行人困境

再來分享一些個人經歷。

有一次,有個馬來亞朋友要來台灣,我們一同從我現居的新加坡出發。降落後,搭乘國光客運(當時還沒有機場捷運)到台北車站,再搭計程車到飯店。他用英文低聲說了句,「台北的交通,跟吉隆坡差不多呢!」他苦笑了一秒。

第二天,我們在台大醫院辦完事,想穿越二二八公園走去西門町。在公園路上人行道上,兩個騎著自行車的中年富態女士對我們按鈴鐺;我不悅地說,「這裡是人行道!按什麼鈴鐺!」她倆一開始故作道歉樣,說「啊不好意思啦,後面在封路,我們只能騎這裡⋯⋯」

我心想:「兩者何干?」遂與馬籍友人以英文說「不知道她們想幹什麼,這裡是人行道。」她倆一聽,勃然大怒,罵了英文F開頭的那個髒字,第一位罵完,騎上車道離去,第二位繼續罵,然後也離開了。留下覺得莫名其妙的我倆,對看,哭笑不得。(延伸閱讀|綠色人行道其實不安全!外國人批台交通不合格:照規矩過馬路被罵髒話

路面電車候車亭-行人-路權-道路-台灣-台北-城市治理-交通安全-行人安全-城市安全-道路交通-人行道-交通平權-道路平權與人行道路緣完美銜接的路面電車候車亭。良好的大眾運輸的搭乘體驗,能夠影響我們的出行選項。

另一個朋友,也與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有一次,她走在斑馬線上,一個年輕男子騎著一台YouBike,很快朝她迎面衝來,到她眼前不到一公尺處又突然轉向;她嚇一大跳,立刻破口大罵,「你在搞什麼!」驚魂甫定過完馬路後,她便站在路邊等紅燈,要走另一邊的斑馬線。沒想到,這個男子又繞回來,快速從她眼前逆向騎過,距離不到一公尺,挑釁至極。

這些故事,都不是駭人聽聞的大新聞;但就是這樣的日常瑣事,集合成了台灣行人每日在路上遇到的、如地獄般的困境。

過去,我對台灣道路環境習以為常,不認為有什麼問題;直到在墨爾本那段求學生涯,澳洲人用法治與邏輯,教會了我,一個「以人為尊」的城市,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希望藉著這個專欄,分享更多國外優良的人本城市制度;也希望更多人,能從台灣這個地獄般的步行環境覺醒,一同思考,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道路空間,出了什麼問題。

行人-步行-城市-路權-道路-台灣-台北-城市治理-交通安全-行人安全-城市安全-道路交通-人行道-交通平權-道路平權完善的步行環境,能夠吸引人流,吸引人駐足停留,有了人潮,才會有一個繁榮的城市。

我們生來,就是擁有步行本能的行人,而不是車輛駕駛,我們需要建造以人為本的城市。

城市,也不該是眼前所見的這副破碎樣貌,而是能夠真正成為適合所有人居住的地方。我相信,唯有不斷建造更好的城市,才能使我們不再是對於公共空間缺乏想像與主張的一群奴隸。

然後,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城邦,是為了良善人生而建的地方。」——亞里斯多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