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圍牆、串聯綠廊道•新竹市的步行城市美學

打開圍牆、串聯綠廊道•新竹市的步行城市美學
2022-08-25
文・整合傳播企劃
17550
新竹市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很高,在這個以科技為主要產業的都市,如何透過新城市美學,改造成為步行城市,是一大考驗。

以往城市的發展是以車行為主軸,但在以人為本的未來城市建設原則下,如何能翻轉思維,讓「人」成為都市核心,將空間再造並落實環境公義?事實上,新竹市自7年前便開始推動「步行城市」,讓自然、綠意回歸都市之中,已成功翻轉民眾對新竹的城市印象,也讓這座百年古城煥然一新。

整合三環節,讓綠意進入都市中

新竹市政府環境景觀總顧問徐昌志提及,新竹市建構步行城市概念是從三大環節來思考:其一是「歷史文化環」,以舊城區東門城周遭巴洛式放射狀街道為主,連接城隍廟、東門城;其二是「生態生活圈」,是以火車站及東門城為核心,串聯護城河、中央公園、隆恩圳及新竹綠園道;其三為「遊憩通學圈」,以新竹公園為中心,連結周邊各級學校的通學步道及汀甫圳藍帶等。

「三環實際做法,是以公園學校為主幹,用通行、通學的休閒生活步調進行線的串聯,整合之後,就能讓綠意進入都市,打造宜居城市。」他指出,步行城市的核心就是公園改造。過去公園的設計及功能無法滿足現代市民的生活需求,缺乏梳理讓市民卻步,透過這三個區域的步行環境整理,能把觀光、休憩、休閒、生活及通學等做有效的串接,可大幅提升新竹整體城市美感及居住品質。

東門國小通學步道,串聯護城河、舊城區古蹟群與隆恩圳,串起新竹之森。

生態優先併用減法美學,塑造城市新風貌

至於要如何做到改造工程?徐昌志表示,城市要保留生態、串聯綠帶,讓綠意回到都市之中,而且要打開圍牆、讓民眾的日常生活能夠進入。「城市美學並非硬加彩繪或設施,必須是簡單實用、減法工程,讓自然融入都市,就很美!」

生態優先是新竹市城市規劃的基礎,以新竹公園改造為例,首先便是先替上千棵樹木把脈,建立每棵樹木的身分證,並根據該樹種的健康狀況給予修剪並維護;另外在新竹動物園再生計畫中,也是以謀求如何讓動物舒適地生活其中進行評估規劃。

除此還包括得獎無數的隆恩圳藍帶景觀工程、汀甫圳通學步道、市府後面廣場、關新公園、明湖公園等,每項工程都在整修的過程中依照各區的人文環境與特質,融入美感設計,並透過「減法美學」,把過多、突兀的設施或圍牆拆除,讓自然光線進來、活動空間增加,以營造小城市的城鄉風貌。

像森林的公園!明湖公園擁4百顆樹木打造湖畔秘境。

像是隆恩圳,就是利用圳道沿岸老樹群,分段設計高架綠地、樹林區及公園,並改善通行動線、設置景觀地燈等,讓原本不親民的空間,活化成為如今平時假日民眾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經過這幾年的改造,新竹變得不一樣了!徐昌志舉明湖公園經過改造為例,宛如一座森林景觀區,有寬闊的環道步道,「在附近住了30年的居民,過去從來沒進去過,現在每天都會去繞好幾圈。」讓原本不去公園的人,變得喜歡進入公園,相信是市府團隊最大的成就。

每座城市都應該順應居民的特性、及自然環境而擁有其獨特樣貌,徐昌志認為,城市再造確實有落實環境公義的可能,只要執政者懂得把人帶進來、將樹木回歸到城市中,就是最好的改造基礎,也是城市治理美學的原動力。

(新竹市政府 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