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求完美的孩子,如何學會自我管理?球王費德勒父母: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

暴躁求完美的孩子,如何學會自我管理?球王費德勒父母: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
有「瑞士特快車」稱號的費德勒宣布退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9-16
文・方常均
51569
一個頂尖職業網球員要具備什麼特質?

短跑選手的速度、馬拉松選手的耐力、拳擊手的閃躲力,以及足球前鋒的跑位能力⋯⋯要有天賦、毅力、自信、專注力、戰術敏銳度、戰鬥力,如同完成一幅巨大拼圖,才能組合出世界冠軍。

費德勒傳記《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Roger Federer - Die Biografie)作者史道佛(René Stauffer)認為,費德勒(Roger Federer)之所以能成就對手無法匹敵的完美,「關鍵就在於他化解了原本性情中的焦躁與好鬥,取而代之的是冷靜沉著與自信。他的心路歷程非常辛苦,也在他人生的不同層面裡起了作用,但這細節對外人來說應該極其無聊。」

追求完美,不能忍受失敗和挫折

青少年時期的費德勒在網壇嶄露頭角,但路途並不如意。1998年開始,他靠著運動心理學家馬可利(Chris Marcolli)的協助,了解到追求完美的過程裡,因無法接受自己的失誤與失落,隨之而來的情緒導致了更多惡果。由於不了解自己,以致於無法突破。

「學習控制情緒」是他人生的轉折,也是之後每場球賽勝利的關鍵,更造就了今日費德勒的冠軍傳奇——一位風度翩翩,萬眾矚目的球場運動家。今日的費德勒儼然已是瑞士最佳代言人,也是全球最知名的瑞士人。

「他從小就不是一個好帶的孩子,尤其不能忍受失敗和挫折,連簡單的下棋也輸不起。一不如他的意,他就可能氣到發飆,把玩具丟出房間也是常有的事。不過總的來說,他還算是一個好孩子。」費德勒的爸爸羅伯特(Robert Federer)如此回憶自己的兒子,帶著父親的慈愛,包容孩子的無知。

這段話也說明,費德勒小時候和許多精力旺盛的男孩一樣,需要學習管理情緒,控制自己。

母親說起小時候的費德勒,則認為,「他總是知道自己要什麼,試著衝破界線。不管是在學校、在家裡,或者在運動場上,因為活潑,而且體力太好,有的時候特別難搞。我們無法勉強他,只要是他不喜歡的,反應就特別強烈。要是覺得無聊,他就不停提問,或乾脆選擇逃避。」

費德勒-Roger Federer -網球-多元平權-運動員-網球選手-瑞士-情緒控制-瑞士特快車費德勒是當代最偉大的網球選手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隨時隨地都要帶著一顆球

從小自然流露性情的費德勒,儘管有暴怒和不聽話的時候,對親友來說,仍是一個可愛可親的孩子。父母也努力教導他,不驕傲,好相處;在他的童年裡,每一個接觸過的人都會發現:「這孩子特別有運動細胞!」

由於費德勒小時候就特別好動,他的父母也順著他的本性,幼年便開始讓他嘗試在瑞士所有能接觸到的運動,比如滑雪、摔角、游泳、溜冰、直排輪、足球、桌球、羽毛球。

費德勒就是坐不住的孩子,只要有閒暇時間就想往外跑;在校成績平平的他,實在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專心坐在桌前,靜下來完成功課。

關於這點,他的媽媽說:「他就是一定要運動,不然誰受得了他。」他的父母也在觀察中發現,雖然所有運動項目他都喜歡,但卻有一個共通點:他就是喜歡球。

小費德勒隨時隨地都愛帶著球,上課也會帶著一顆球去學校。有一段時間,他的偶像是美國職業籃球明星麥可﹒喬登(Micheal Jordon)。凡是運動,只要他願意試,他的父母沒有不答應的。童年裡透過運動這個媒介,他享受了很大的自由,在運動裡可以嘗試,可以探索,可以發揮,也可以放肆,同時也學習規則。

球,對他來說有各式玩法,他也會自創新玩法。拿球拍對著牆打一個多小時、在自己房間丟球、對著櫃子丟球,把球丟到鄰居家什麼的,也是常有的事。他在傳記裡也承認:「有時候我會打破家裡的東西。」

面對鬼靈精怪的孩子,同樣也是網球迷的費德勒媽媽說:「我知道我自己能力不足,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打網球。他就是調皮,花招百出,你球打給他,他不可能乖乖地把球打回來。對一個媽媽來說,這是一件苦差事。」

暴躁和追求完美,在當時的費德勒身上就是一體兩面,作為他的父母兩點都要概括承受。求好,卻又無法承受失敗的性格,幼年費德勒在球場上會使壞、會罵人、會狂叫怒吼、摔球拍。父母曾嚴厲地對他說:「如果你無法收斂自己的話,我們以後再也不會帶你來參加比賽了。」

費德勒則自認,小時候太早開始追求零失誤的完美,無法冷靜下來,「學會冷靜這件事,是一個好長、好長的過程。」

費德勒-Roger Federer -網球-多元平權-運動員-網球選手-瑞士-情緒控制-瑞士特快車費德勒追求完美,冷靜面對挫折是他的重要的人生功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追求完美,精進網球、放棄足球

如同許多瑞士男孩,費德勒也喜歡足球,而且踢得有聲有色,參加的隊伍「Fussballclub Concordia Basel」 在瑞士巴賽爾地區小有名氣。運動是他最擅長的,但個性使然,他開始思考:要追求完美,就必須有所選擇。他也領悟出一個道理:在足球場上,他必須和許多人一起踢,勝負並非他一人能左右;在團隊裡,他其實受制於他人。

當時的他不過11歲,每次球賽後懊悔自己沒踢好已經夠累了,實在無法在球隊紀律與團隊價值這些事上再多做什麼。於是,他決定把足球擺在一邊,先精進網球。這是一個決心,追求完美的性格和自主的意願,形塑了他的人生道路。

選擇了網球的職業生涯後,費德勒11歲起開始在國內青少年組參賽,許多教練與對手也發現了這名新秀的潛力。父母就曾詢問過他是否加入瑞士國家級網球訓練營,但這表示他必須離家,從德語區搬到法語區的Ecublens訓練營,離開熟悉的一切開始新生活。

當時,他立刻拒絕了父母的提議。

但幾星期後,父母竟然在瑞士網球專訪裡讀到兒子告訴記者:他決定參加國家網球營隊的培訓。被兒子嚇一跳後,費德勒的父母開始為他準備參加入學考試,順著他一貫的「自我決定」作風。

進入國家訓練營後,費德勒的人生卻陷入低潮,很大的原因在於語言隔閡:全法語環境中,很多課他根本聽不懂;加上住在寄宿家庭,他需要時間適應。學校裡沒有熟悉的朋友,網球隊裡他也是最小、最弱的選手,新生活的每一件事都過於陌生,重重打擊一個原本信心滿滿的青少年。

心智不夠成熟來面對這一切的費德勒,天天打電話回家和媽媽長談,也會淚濕枕頭。他的媽媽回憶:「他雖然非常想家,但始終沒有放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自己的選擇,就要自己奮鬥到底。」

「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

參加國家訓練營隊同時,費德勒也在當地上中學。老師回憶,「費德勒一心只想打球,上課時常打瞌睡。」但作為老師,仍須讓他了解學習是做為學生的責任,也是教育的一部份。那段日子裡,費德勒內心極度混亂,營隊裡的選手沒人相信幾年後他將成為世界第一。

當年和費德勒一樣通過考試、進入訓練的孩子還有三人。他們一樣有天賦,且具備強健的體魄,同儕間既是合作又是競爭,但栽培一個孩子無盡發展,並非所有父母都願意。費德勒的家庭環境小康,只在參加國家訓練營時有國家補助;後來他更上層樓時,媽媽為了支持他的夢想,就得上更多的班來供應這個孩子。

費德勒-Roger Federer -網球-多元平權-運動員-網球選手-瑞士-情緒控制-瑞士特快車-教育基金會費德勒也設立基金會,投入非洲教育與體育活動​​。圖片來源:羅傑・費德勒基金會

栽培孩子,經濟支持只是一部分。費德勒的法語區寄宿家庭媽媽克莉絲丁(Cornelia Christinet)接待過不同網球童星,她發現,費德勒父母的教養方式與許多網球童星不同;他們很低調,對孩子寬容,並且體諒孩子,這三點有助他適應職業網球生態。

克莉絲丁觀察,網球童星的母親通常有很大的企圖心,而她在費德勒家庭裡看到的則是,「成就網球這件事完全是出於孩子的意願,父母只是協助。他們完全相信孩子,從沒對教練和學校有過質疑,也會跟孩子解釋教練和老師有他們的任務。他們了解教練一定期待他們的兒子愈打愈好,但壓力大到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時,他們一定站在兒子這一邊,維護自己的兒子。」

給予自由,是許多父母做不到的,收放之間,是父母最難的抉擇。

回想自己青少年離家的日子,費德勒對父母只有無限的感激。「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我可以決定和教練如何進行訓練,父母並不干涉,這對我非常重要。他們只是定期會打電話,問問教練們我是否配合練習、成效如何,但是怎麼練習是我自己和教練來決定。他們想確定我是否好好練習,沒有浪費花在我身上的錢。我感激他們讓我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他說。

費德勒的父母從來沒想要栽培明星,他們只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上找到生命發展的可能。他們對於孩子的管教也僅在於讓孩子明白:我們在遠處看護著你,我給你自由,請為自己負責。(延伸閱讀|金牌選手退役後當骨科醫生!在瑞士當職業運動員,為何不會變家庭革命?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