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選手退役後當骨科醫生!在瑞士當職業運動員,為何不會變家庭革命?

金牌選手退役後當骨科醫生!在瑞士當職業運動員,為何不會變家庭革命?
瑞士運動風氣盛行,父母普遍鼓勵孩子培養運動興趣、成為職業運動員。圖片來源:Marco Odermatt Facebook
2022-06-27
文・蔡黛華、方常均
22399
不論2021年日本東京奧運或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瑞士的表現都使許多大國望塵莫及,人口數僅台灣三分之一,奪牌名次卻高達第20(台灣第22名)與第12名。

瑞士出了許多全球知名運動家,包括網球名將費德勒(Roger Federer)、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辛吉絲(Martina Hingis),與三鐵女將斯比瑞格(Nicola Spirig Hug)等人。2021年的日本東京奧運,瑞士網球女將班西琪(Belinda Bencic)奪得金牌,而女子越野單車比賽,更由三位瑞士選手包辦了金、銀、銅獎牌。

然而,瑞士並非以高額獎金來鼓勵選手奪牌,金牌得主可獲得四萬瑞郎獎金(約台幣1,200萬元),排名第八名(第一名為新加坡,第二名是台灣)。

這絕非偶然,顯然獎金背後還有更多支持運動員的因素,關鍵就在於全民運動風氣——它不僅帶動了運動產業,也使運動員退役後仍能發展第二專長,繼續在人生舞台上發揮。

全國近兩萬運動俱樂部,五到74歲都在運動

瑞士的運動風氣怎麼來?

瑞士聯邦政府統計,850萬瑞士人口,竟組成了1.9萬個大大小小的運動俱樂部;直接促進瑞士國際賽事表現的全國性俱樂部,也高達86個。30%的瑞士人相當熱衷於運動賽事,閒暇時間積極投入運動的人們,也超過200萬,年齡從五到74歲不等。

小國無弱夫,運動,可說是瑞士堅強的國力基礎。

以羽球為例,由每個地區畫為一個小單位成立協會(如瑞士蘇黎世州附近的地區成立一個協會),協會之下有數十個俱樂部;俱樂部之間會定期舉辦聯誼賽,小孩與成年人皆可參加,賽事按程度分級,讓選手熟悉比賽規則、比賽臨場感,也培養選手心理素質。

不論熱門或冷門運動,都有相關協會,例如足球、冰上曲棍球、游泳、籃球、羽球、手球、桌球、排球、體操、溜冰、自行車、鐵人三項,甚至在歐洲較冷門的棒球等,都有社團培養新秀。

這些俱樂部也為少數有運動天份的人,從小提供適當的訓練機會及場地,是培養一流運動員的最大基礎,無意中也提升了國民健康。

對於想加入俱樂部的孩子,都有一年的嘗試期,可免費練習,確定加入再繳年費;年費幾十瑞郎(新台幣300多元)到200瑞郎(新台幣6,000多元)不等,屬於親民價格。

俱樂部多數會員都是業餘,將運動做為休閒,維持身體健康。不只比賽,俱樂部也有許多團體活動,如園遊會、營隊或募款活動。這些活動的會計、網路維護、廚房幫手及文書處理等,都靠義工同心協力;年紀較長會員,也樂於在俱樂部當中貢獻時間與專長,不僅增加社交活動範圍,也獲得「被需要」的成就感。

人們參與當地體育社團,有很大的人際連結作用,在地情感與社區連結也自然產生。(延伸閱讀|訂單滿到2022!電動單車╳國內旅遊 成瑞士疫後新內需產業

瑞士-兒童滑雪比賽-滑雪-運動賽事-方常均-蔡黛華瑞士的民間企業積極舉辦、贊助兒童運動賽事,此為醫院贊助的兒童滑雪比賽。圖片拍攝:方常均

培養國家選手,是全民的責任

此次冬奧滑雪大迴轉項目奪金的瑞士選手奧德瑪特(Marco Odermatt),就是典型以民間協會模式培養出的國家選手。他兩歲多站上滑雪場,五、六歲時即開始參加俱樂部的各種訓練。

瑞士的父母鼓勵孩子鍛鍊體魄,「職業運動員」也是常見的職涯選擇,不會造成家庭革命。發展孩子對運動的喜好,培養國家級的選手,在瑞士是全民的任務。

瑞士的人民結社法只要三個人即可成立合法社團,運動社團的成立和民主思潮是相輔相成的人民力量,透過運動集結人們關心土地與地方發展,人民組織的數量是沒有城鄉差距的。

瑞士各級政府有35萬個機關,協助人們建立與補助社團;公部門在經濟上與組織管理上的支持,是民間運動風潮興盛的最大原因,也促成了運動職業化,亦即專業運動員的養成與運動管理學門的發展。

民間企業贊助也是運動風氣的推手,大型超市Migros、醫院或保險公司等,都積極舉辦小朋友的賽事,夏天辦跑步比賽,冬天辦滑雪比賽。

瑞士-Migros-兒童滑雪比賽-滑雪-運動賽事-方常君-蔡黛華許多瑞士奧運選手,小時候都曾參加超市的滑雪比賽。圖片來源:Migros超市雜誌

運動員學歷高於平均,金牌劍擊選手轉行當醫師

瑞士社會對於頂級運動球員的規畫與支持,就是讓他們在運動之餘,仍可兼顧學業與職業生涯。雖然運動員的職涯壽命短,但平時就培養了轉行的可能;無論是否奪牌,人生的路途依舊光明寬廣。

瑞士最知名的例子,是前奧運擊劍金牌選手費舍爾(Marcel Fischer)。在當職業運動員期間,他就讀巴塞爾大學醫學系,退役後成為一名骨科醫生。奧運柔道銅牌選手阿史萬登(Sergei Aschwanden)也擁有體育管理碩士學位,在退役後參政,成為一名州議員。另外,滑冰運動員梅爾(Sarah Meier)在退役後,也從事記者工作。

伯恩大學的一項針對退役奧運選手研究結果顯示,瑞士職業運動員中,近半(45.9%)擁有大學或科技大學學位,比一般人的平均學歷更高。這些技能讓他們退役之後,不致於變成失業人口。

此一趨勢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常見。德國西班牙的退役運動員,教育程度及工作職位也高於一般人,失業率也低。 顯然,成為頂尖運動球員,跟完成學業或發展其他專長並不衝突;運動訓練過程對中心性發展的增進,人生無處不受用。

不論得牌與否,最重要的全民共創的運動風氣,不僅帶動運動經濟市場,也能促進國民的健康,一舉數得。台灣在奧運的歡呼後,應持續思考如何健全體育選手的選拔制度與創造平日賽事的活動,讓人人參與運動,健康的國民才是強國的基礎。(延伸閱讀|傳統強國為何失金牌?東京奧運中被「抹平」的運動國界|吳俊彥專欄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