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口破65歲,超高齡社會3年倒數!樓梯、廁所等空間怎麼做才「高齡友善」?

1/5人口破65歲,超高齡社會3年倒數!樓梯、廁所等空間怎麼做才「高齡友善」?
未來城市Podcast EP.41 未來大來賓: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長謝偉士。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2-09-20
整理・許鈺屏
13574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佔20%;換句話說,三年後,路上每五個人就有一位超過65歲。

但你可能也看不到這些畫面——因為有更多長者住在無電梯公寓,膝蓋痛到不能下樓;或擔心馬路太寬、車速太快,出門也不願走遠。原因在於,台灣目前的城市規劃與交通設計多是半世紀前完成——那是一個每年新生兒破40萬的年代,但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已跌破16萬。

現在,台灣該思考重新設計高齡友善的城市與建築,來因應進逼的現實需求。未來城市邀請長期投入高齡建築設計的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長、建築師謝偉士,分享他的觀察及經驗。

未來城市Podcast EP.41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長、建築師謝偉士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jjp潘冀聯合建築師-謝偉士-超高齡社會-銀髮住宅-高齡友善-建築設計-城市規劃謝偉士認為,台灣應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才能設計出實用又安全的高齡友善建築。圖片製作:未來城市編輯部

Q:當人體逐漸老化、身體機能改變時,建築設計必須考量哪些重點?

誰是老人?我們該用年齡判斷嗎?有個概念叫「無齡」——用身體狀況作為跨入高齡的門檻。

每個人的老化症狀不一樣,但肺活量、肌肉量、骨質強壯程度等,一定會隨年齡衰退。我現在約50歲,但40幾歲後,視力開始模糊、乾澀;若你還有慢性病、糖尿病,就幾乎有一半的人生會活在視力模糊的世界。不過,大家不用緊張,因為你隔壁的人跟你差不多。

當我們思考高齡友善的環境時,最專業的就是阿公、阿嬤,因為他們的感受比每個人都深刻。

很多人抱怨,台灣的房子與人行道都有階梯,連走入公寓大門、搭電梯前還要多走兩三個階梯。其實,當早期排洪系統與政策尚未完善,確實需要墊高一樓;道路側邊人行道高起來,颱風一來,人行道不會淹水。

可是,當城市治理越來越成熟,我們較能控制排洪系統、房子不太淹水,就有機會做到無階梯或材料順接,這對超高齡化城市也有幫助。因為,對於肌肉量不足的人而言,一個階梯就差很多。

另外,大家常希望阿公、阿嬤多出門走走,很多人思考多設椅子,讓他們能隨時坐下休息。但他們為何還是不會出門?因為,若他需要上廁所,我們不可能沿路設一堆洗手間;地板再平穩,他們腳底的肌肉、筋膜,支撐力也已不佳。

長輩可能擔心身體機能,又怕麻煩親友,最後不願出門。所以,有些可透過城市治理解決,但國民健康仍要靠自己克服。

Q:高齡化是全球趨勢,你看到哪些國外案例?

我們很幸運,有機會與客戶出國拜訪高齡照顧相關產業。我們是主題式參觀,一次去20家失智症照顧空間,這些累積和比較就很明顯。也因不是走馬看花,我們不只看到表面的床、地板與牆壁,也能了解背後的做法、政策、補助比例、保險費用等。

台灣面對超高齡時,也應該思考表面材料以外的對策。

我認為,國外高齡友善空間可分為兩大體系。第一種,是比我們更早面臨超高齡社會的荷蘭、北歐國家。通常,他們利用既有的生活空間來支撐高齡生活;例如,可以扶著邊桌、櫃子走到客廳,那就不必裝扶手。

第二種,則是我們熟悉的日本。他們的生活、飲食習慣與台灣較相近,使用物品也是東方尺寸,更有參考意義。我猜測,東方仍受到敬老文化的影響,希望長輩能移動得更舒服,因此日本習慣裝扶手、做得更周到。

而台灣也做了五花八門的扶手,包括有木頭質感的、有防滑小凸點的、上面有LED燈、或有蛇紋、有凹痕可以讓手指扣住的⋯⋯這些扶手集中在東亞,其他國家較少見。早年台灣經濟較不好,大家認為把東西做大才有氣勢、好看;但當握力退化的長輩開始靠扶手行走時,就要換上與拔河繩相當粗細的扶手,才能握得住。

Q:你們有許多長照安養中心、日照中心的設計經驗,設計這些高齡友善建築時,通常有哪些重點?

其實,每個重點都是從阿公與阿嬤的心聲而來。

我們做了20幾年高齡友善建築,常常從失敗經驗學習。

早期,我們完工啟用後,曾被開了100條缺失;但這很珍貴,讓我們修正錯誤,再繼續學習。且每一次的設計過程都歷經多次專家會議,包含護理、衛教、醫院、高齡醫學、老人照護等專家;但我們從來沒有面對過這麼多老人,因此,大家仍要回到使用者角度思考。

舉例來說,長輩的眼睛會看到什麼?他們看到的是波長較長、容易辨識的光,如黃色、紅色;所以,看到綠底、黑字的菜單,就無法辨識了。以前我們循著學理設計,現在就以軟體輔助,例如模擬黃斑部病變,來推估長輩看到的畫面。

有時,我們為了追求美感與優雅,調淡顏色、縮小字級;但若關乎安全,就不能管優雅了。所以,許多高齡設施,會有顏色較深的踢腳板、門框與扶手——這是為了對比度;廁所標示巨大,且男廁不用藍色,因為藍色波長太短、長輩看不到。

此外,最多人跌倒的地方是廁所,因此我們與外國顧問合作、討論經驗。在日本,一定會在長輩的床尾板加裝扶手,讓他們起身後先坐一下、再起身;從床到馬桶之間,扶手也不能斷。這就是透過思考動線來解決問題。

這些都是不同專家累積而來的經驗。且醫學、材料都會進步,我們透過實踐研究,跟著阿公、阿嬤遇到的問題一起成長。

Q:以設備應用來說,許多人也會討論免治馬桶,這是高齡社會的奢侈品或必需品?

我自己也有在用。免治馬桶又稱智能馬桶、智慧馬桶或輔助馬桶,我認為它能提供更便捷的清潔服務。

第一,有太多的障礙別族群無法自行清潔,免治馬桶若能協助清潔乾淨,是照護的一大幫助。第二,人們吃得好、排泄得好,就能長壽健康、免去太多醫療資源;而免治馬桶能用噴嘴刺激排泄、清潔乾淨。

有時,長輩經歷手術、移動不便,又不想麻煩他人,免治馬桶就能幫上大忙。幸運的是,這些在台灣都很便宜。不想換馬桶,就買有免治功能的便座;若覺得太貴,可以買幾百元的簡易噴嘴、自行安裝。

許多人顧慮免治馬桶的乾淨度,我們要對經濟部有信心,既然同意產品在市面販售,一定經過許多檢驗;而我們想像得到的問題,做馬桶的人也早就想到了。

Q:為了面對超高齡友善社會,許多設計突破慣性,發展出新的空間應用模式?

隨著文明進步,我們從人力、技術與參考模式不足的過去,轉為單元式照顧。單元式照顧是什麼?這是指人類需要有家,而家就是一個基本單位。我們期待,阿公、阿嬤可以用「家」的方式住在一起——有自己的房間,但平時吃飯、聊天、下棋能共用空間。

單元式照顧雖有家的好處,也需要調配服務,以免人力負擔過重。例如,單元式照顧仍需要介護浴室,因為有些長輩不方便自行洗澡,需要他人協助。

以我們設計的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來看,這裡提供健康、輕中重度失智失能的長輩白天來、傍晚回去,沒有過夜服務。針對健康老人,中心提供瑜珈、體能、廚藝等課程;但日照服務仍以輕中重度失智失能的長輩為優先。

我們思考,若以同樣一筆錢蓋好房子,卻只提供早上到傍晚的時段可使用,有點可惜。還好,長照2.0後,就有了「分時共用」的概念。有時,長輩家屬要出差、度假,長輩可以留在熟悉的日照中心多住幾天;晚上,照服員也能在這裡進行課程、評鑑;週末,可以提供在地教會聚會。

例如,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僅提供午餐,但能出5、600份餐點的高級廚房空下後,仍能開放進行烹飪課程,提高這個空間的使用成效。

Q:新北的日初不老莊園將機構與住宅併入社區,這是另一種型態的高齡照顧案例嗎?

過去,我們覺得把長輩送到養老院、安養院或長照中心,就像是讓他離開這個家、丟到很遠的地方去。但若這些機構都在同一個社區、在隔壁棟,就不會產生很大的距離,甚至能共用社區資源。

新北的日初不老莊園來說,長輩若不是住機構,而是住在家中,也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可能只是偶爾需要高齡照護的服務,根本不需要全日入住機構。

現在,我們難以用年齡作為老人的依據,而混齡、大家住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例如「青銀共區」政策,讓年輕人與長輩能住在同一區裡,更靈活可行。這些都是這幾年慢慢實驗而來的血淚史。

聽懂未來:關於高齡長照,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 首播時間:隔週六上午播出。
  •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