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了、腿弱了,馬路卻仍那麼寬⋯⋯「高齡友善」環境的設計想像|JJP專欄

眼花了、腿弱了,馬路卻仍那麼寬⋯⋯「高齡友善」環境的設計想像|JJP專欄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必須透過健全的環境設計,創造高齡友善社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8-30
文・謝偉士建築師(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長) 圖・JJP潘冀聯合建築師
21763
2021年,台灣人均壽命80.86歲,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7%;2025年預計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

二次大戰後建設初期的台灣,國民平均壽命約50歲,過去規劃的城市環境,並不是以「超高齡市民」為考量前提。隨著生活水準與醫療科技提升,我們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代表必須面對國民普遍身體機能老化的議題。

台灣,從沒遇過如此高齡人口組合。雖然「尊老敬老」文化價值不變,但因應不同人口型態的政策、醫療資源分配、社區與居家照顧模式⋯⋯必須坦言,面對「超高齡」,我們仍在摸索。

從「敬老文化」出發的長照建築

民國40年代,為穩定政局與民生建設,無法充分提供社會福利資源;尤其是老人照顧,大都偏重收容與災害救濟設施建置。

到了民國69年,為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及推展老人福利,政府頒行《社會救助法》及《老人福利法》,承襲華人「敬老文化」精神,以扶助貧病為主軸,提供65歲以上長者較多津貼補助;在人均壽命較短的時期,由家庭奉養長輩,代表子女孝心及家族福份。

《老人福利法》歷經九次修法,積極面對長者所需的服務;2017年,《長期照顧服務法》施行,讓高齡照顧體系漸趨完善。對多數高齡者而言,面對高齡社會的變革,回歸「家」的照顧模式,才是老人福利與長照制度中最貼切的支撐力量。

相較於先進國家的長照建築設計標準,早期台灣的高齡醫養規格與規劃設計條件,確實存在許多進步空間。經過40餘年努力與進步,在政策法令、軟硬體建置、服務項目、勞動人力配套安排,加上台灣健保制度與民主安定的社會環境,台灣在高齡生活領域已有不少成果。

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團隊,30年前便投入高齡環境設計,今日的北海岸銀髮聚落已日趨成型,見證了台灣銀髮長照的變遷與進展。

三芝雙連安養中心-智慧長照-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環境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近年,台灣的高齡環境設計已逐漸看到成果,圖為三芝雙連安養中心。

無障礙設施,不等於高齡設施

台灣無障礙設施與高齡政策演進,屬不同體系;制定無障礙法條,是為了盡可能解決不同類別身心障礙者的行為需要,而高齡政策則著重長者的照顧服務。無障礙設施對打造高齡環境有一定助益,但「高齡環境」並不等同「無障礙設施」。

到底「高齡友善環境」要考量什麼?

舉例來說,以目前台灣人均壽命超過80歲為基礎,隨著年齡增長,嗅覺敏感度每20年也降低50%,肺泡表面積每年減少4%,80歲的肺活量只有25歲的一半;80歲的肌肉質量比30歲少三分之一;80歲的骨質含量與40歲相比較,男性流失15%,女性流失30%。

單就以上幾項指標來看,城市生活的高齡環境設計,就有許多條件須並行考量。

例如,在肺活量與肌肉量減少的情況下,城市街廓尺寸、步道寬度及長度、等待休息設施分佈,都應考慮高齡者體力而調整,並導入必要的防跌與止跌設施。而嗅覺敏感低於50%的長輩,聞不到瓦斯中添加的人工臭味,如何在不改變瓦斯臭劑比例的情況下,讓長者也能收到瓦斯外洩的警訊,都是需要檢討的課題。

也就是說,重新檢視高齡者每一項身體機能的老化狀況,都會延伸出新的設計需求,既真實又充滿挑戰。

因此,建築師面臨的高齡環境設計,不再是被動提供救助服務。例如,有些長者因腦萎縮造成羞恥調節功能不健全,顯得性慾高漲、無法控制衝動,這種因腦損所造成的脫序行為,建築設計須主動正面應對,透過精巧安排居住環境配置格局,兼具隱私與安全。(延伸閱讀|在老人比小孩多的高齡社會,該怎麼設計生活?

退化性眼疾,如何扭曲高齡者看見的世界?

退化性眼疾,也是所有高齡者都會遇到的老化問題。以最普遍的老花眼來說,平均40歲開始,我們的人生將有一半以上日子在退化的視力中渡過。除了老花,還有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等,這些眼疾都嚴重影響日常起居。

退化性眼疾-智慧長照-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環境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模擬視力病變後的成像結果,提供設計者預先判斷,讓環境容易辨識,減少眼睛負擔。

透過軟體模擬可以發現,退化性眼疾使高齡者看到的視覺環境,可能變得影像扭曲、可視範圍狹窄、缺色或滿佈黑點等。

然而,環境空間資訊大部分透過眼睛接收。整體環境塑造,應該從退化性眼疾的角度切入,透過環境空間設計來強化物件邊界,增強周遭環境的視覺辨識;透過建築格局、材質,甚至指標示系統設計,減少眼睛負擔、提高辨識度,讓設施安排更安全舒適,減少意外。(延伸閱讀|科技小物如何讓阿公阿嬤生活更獨立?

讓「高齡友善」成為標準配備

東西方社會對高齡生活的觀點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社會規範及法規原則。日本與台灣的體系偏向「提升防護」,如提供更多扶手支撐及護牆板,防止長者意外跌撞;普遍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歐洲國家則傾向「在地老化」,以現有的周邊設施輔助長者。

至於「無障礙坡道」,台灣規範的斜率是1/12,兩側設置扶手。但我在瑞士山城發現,整個城市的步道都不符合台灣規範,但進入房子前的斜坡卻有很多創意,像是轉向的小踏階或側邊便門,讓長者依然能遊走自如。

步道斜率-無障礙坡道-長者-智慧長照-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環境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歐洲山城的步道斜率皆超過台灣無障礙坡道規範,在出入口與坡道設計上皆有創意的巧思,讓長者可攙扶前進、自在遊走。圖片來源:謝偉士攝

總之,高齡環境設計的重點不在於規範數字,而是整體規劃意念。高齡友善環境,可分為安全、舒適、美觀三大原則:

安全:隨時有充足支撐、適度止滑,跌倒、碰撞時有所緩衝

談到安全環境,很多人馬上想到跌倒後有緩衝作用的「軟地板」。但從設計角度檢討,應該先問「為什麼會跌倒?」是太暗看不清楚?地板太滑?顏色不好辨識?還是周邊沒有支撐?這些狀況需彼此權衡,例如粗糙表面也許能夠止滑,但也容易傷及老化脆弱的皮膚。

舒適:容易使用、平滑順暢、簡易辨識

高齡不代表要就醫,個人身體機能差異很大,在追求悠遊樂活的前提下,「舒適」格外重要。

例如,指標文字有中文通用設計字型,讓視力衰退時仍然容易辨識與閱讀;扶手尺寸不只是握得到,還要好握、能久握並且抗菌。舒適愉悅的生活,是推升免疫力的得力助手。

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視覺辨識-智慧長照-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環境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高齡長者使用之樓梯,除了扶手,還透過環境空間的對比顏色,強化樓梯踏階之間的視覺辨識。圖為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

美觀:保有創意、提升品味、融入生活

人各有審美品味,高齡環境的塑造,不應為安全舒適而犧牲對美感的追求。以台灣住家浴室的牆壁磁磚為例,長者冬夜起床如廁時,常因覺得牆壁溫度冰冷,不願觸碰而跌倒;其實,「牆毯」的應用在技術與美觀上都已成熟,近年也逐步應用在高齡環境的牆面裝修。

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智慧長照-超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環境設計-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在政策法令、軟硬體建置、服務項目、勞動人力配套安排下,近年台灣高齡生活照顧機構已創造出許多獨有的實戰成果,與歐美相較並不遜色。圖為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

超高齡化,是歷史上從未出現的集體長壽時代;面對愈來愈老的社會,我們無力阻擋,卻能從環境規劃設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在降低人力維護管理的前提下,創造安全舒適美觀的環境?

過去只顧拚經濟,一轉頭,發現我們都老了,政策才逐漸萌芽。台灣的超高齡環境設計之路,是一段摸索前進的旅程;我們期待在「尊老敬老」國情下,讓環境主動協助高齡者達到「自立支援照顧」,透過融合多方超高齡空間設計的創意,走出屬於台灣的在地養老之路。(延伸閱讀|錢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何台大教授也無法為父親找一張長照床位?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