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角力中COP27登場 綠能國挪威怨:買油大國如愛借錢的遠房親戚

歐洲能源角力中COP27登場 綠能國挪威怨:買油大國如愛借錢的遠房親戚
COP27登場,歐洲能源角力仍未歇。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2022-11-07
編譯・王茜穎
10804
俄國侵略烏克蘭,引發全球能源海嘯,台灣靠中油跟台電兩座防波堤暫時無虞,但首當其衝的歐洲正在發生能源角力。各國如何避免滅頂,佈署能源,度過這個冬天?

即將入冬,德國政府宣佈砸下2,000億歐元(約新台幣6.4兆元)搶救能源通膨危機,其中960億歐元(約新台幣3.06兆元)將用來幫一般家庭和中小企業付12月的瓦斯帳單。

銀彈一出,立即引發多國不滿,批評德國舉債灑幣雖能幫民眾荷包暫時減壓,但無助於長期開源,更無法鼓勵節流。

波蘭、法、義、西國等則指責德國一意孤行,單一國家大幅補貼將加劇全歐通膨,並給予德國公司不公平的競爭優勢,趁機搶佔市場,讓他國產業難以生存,破壞歐盟共同市場的精神,拉大歐盟貧富差距,畢竟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舉債進行巨大補貼。

換句話說,破壞團結,顧自己,不顧他人死活,匈牙利總理直接砲轟這是「歐盟自相殘殺的開始」。

他們認為歐盟應循新冠作法,採取聯合貸款,並共同制定能源價格天花板,「避免在全球市場上互相競爭,」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說。

cop27-氣候變遷-歐洲-能源危機-德國-挪威-天然氣-石油-烏俄戰爭-俄羅斯-英國-歐盟COP27呼籲各國合作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但歐洲仍卡關在能源危機。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十月底,各國密集談判直至深夜,同意一系列緊急措施,包括設定天然氣臨時價格上限、聯合採購等,但直到25日,機制、價格等細節仍然喬不攏。

德國就是反對最大聲的國家。德總理指出新冠復甦基金已經借了7,500億歐元(約新台幣24.3兆元),大多還沒花,還想要借?那些錢先拿出來。同時,他也擔心共同制定能源價格上限,只會讓歐盟在液化天然氣上搶輸中國等,屆時更缺。就算真的要做,也必須跟日、韓等國協調,「因為歐洲不是一個島。」

還有其他風險,《財富》雜誌指出中國的淨零封城與伴隨而來的經濟衰退,無意中成為歐洲能源危機的一線生機,但只要中國今年碰上嚴冬,或是明年解封,經濟好轉,隨時都可能會推升其能源需求,再度衝高能源價格,歐洲的日子恐怕會更難過。

面對各國的攻訐,德總理反擊:「我們的措施並非獨一無二,其他地方也在做且完全合情合理。」他的手指向鄰居法國。

法國政府除了要求國有能源公司低價出售電力,吸收價差,並快速制定價格上限,將2023年家戶天然氣價格和電價上限壓在15%,低收入家庭最多將得到200美元(約新台幣6,148元)的單次補貼,預計將耗資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元)。

英國做得更絕,大幅舉債補貼的同時還減稅,造成市場動盪;英鎊兌美元跌至歷史新低,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上台六週就下台一鞠躬,成為史上最短命的英國首相。

隔海送油的挪威也有話說。這個冬天,歐洲必須靠挪威的石油和天然氣度冬,進口額高達1,090億美元(約新台幣3.5兆元),比去年成長820億,取代俄油。俄北溪海底油管爆炸的當週,歐洲正在慶祝挪威和波蘭間新開通的油管。

然而,舉債度日的諸國見到石油收入爆增300%的挪威,簡直又愛又恨,要靠挪威取暖,又罵它發戰爭財,油價開那麼高,還不肯掏出獲利做「團結貢獻」(挪威不是歐盟國)。

挪威回擊,又不是他們叫普丁開戰,油價是市場供需決定,他們相挺歐盟對俄制裁,對烏克蘭提供軍援,向歐陸鄰居伸出援手,供應天然氣,已經仁至義盡,還被抹黑為惡棍。

事實上,因為挪威的綠能和電力車高度普及,石油多為出口,挪威人普遍認為還在用石油的人才是惡人。《華盛頓郵報》記者形容,挪威像是忽然中了頭獎的樂透得主,厭煩了不斷來電要錢的遠房親戚,誰叫你們平常不好好「存錢」,積極能源轉型,還在燒石油,怪誰?有人甚至質疑,挪威為何要救德國這種過去靠廉價俄油致富的國家?(延伸閱讀|從「好醜的城市」到「歐洲綠色首都」,挪威人如何打造環保奧斯陸?

cop27-氣候變遷-歐洲-能源危機-德國-挪威-天然氣-石油-烏俄戰爭-俄羅斯-英國-歐盟挪威綠能普及,石油多出口到歐洲各國。圖為挪威的離岸鑽油平台。圖片來源:Shuttetstock

德國雖然30年前就開始喊要清淨能源轉型,也宣示了2045年淨零碳排的氣候目標,但普丁大軍侵烏前夕,德國才醒悟轉型轉得不夠快。石油和天然氣仍占能源六成,全國三分之一的原油,近半的煤炭和過半的天然氣供應,通通掐在俄國手裡。

為了補上能源缺口,德國改向他國採購天然氣,在能源安全面前,淨零目標只能暫時擱置。

去年新政府上台時,雄心壯志地將脫煤時程提早了八年,目標2030年全面淘汰燃煤發電,近來政策急轉彎,宣佈重啟封存的燃煤電廠,希望用煤炭堵上天然氣缺口。德總理表示這只是應急,不影響德國的氣候目標,但沒有人知道這場仗還要打多久。

此外,反核出身的德國經濟與氣候行動部長兼綠黨黨魁的哈柏克(Robert Habeck)做出苦澀的決定:延後關閉德國最後的三座核電廠,直到明年四月中。他無奈表示南部的再生能源進度不如預期。(德國今年剛修法,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須達80%,2035年達100%。)

該決定引起嘩然,國會在2011年通過廢核政策,今年底要全面廢核,卻在死線前棄守,突如其來的能源危機,挑戰全民的廢核共識,辯論再起。(延伸閱讀|「綠天鵝」來了!氣候危機恐致金融危機 全球央行將氣候變遷風險納監管

哈柏克強調核電廠延役只是暫時的,「我們從來不會把問題和解方弄混,化石燃料和核電是問題所在,」他說這要怪法國。

擁核的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今年卻有一半的核電廠因為維修養護加上工人罷工而關閉,產能腰斬,重啟延誤。法國總統馬克宏挖苦回去,是你們自己決定要廢核的,建議德國不要只想著興建油氣管,而是重新思考再生能源與核能戰略,擺脫對俄國能源的依賴。

不過,法國終於點頭,同意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大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國建設新油管,連結巴塞隆納和馬賽,將過剩的液化天然氣內輸歐洲國家,預計2030年前運轉。除了輸送天然氣,未來也可能輸送綠氫和其他「可再生氣體」。

液化天然氣是當前熱門的替代能源。根據國際能源署,今年一至八月,歐洲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比去年高出65%,瘋搶之下,造成運費創紀錄,量大到歐洲港口來不及消化,油輪卡在港口外等待卸貨,亞洲卻找不到油輪。

東拼西湊,加上十月天氣異常溫暖,《彭博》報導,十月中歐洲各國的天然氣庫存水位已回升至93%以上,高於五年平均,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水位甚至高達96%;但德國政府警告這只夠撐兩個冬月,而下個冬天能否填滿,仍充滿變數,考驗仍在持續⋯⋯(延伸閱讀|城市如何靠AI減碳淨零?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公佈100個城市案例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