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數位競爭力」下滑三名,透露台灣科技人才與高教政策哪些缺口?

「IMD數位競爭力」下滑三名,透露台灣科技人才與高教政策哪些缺口?
在歷年IMD數位競爭力評比中,台灣人才發展停滯不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12-12
文・郭耀煌(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14629
離開政治場域後,與我大學教授角色相關的邀約變多了,剛好可以將政策思惟和學術觀點結合,重新組織自己對高教發展的思考。

不少邀約來源有我走過的足跡,因此對之有深刻的體驗,包括大學產學合作、資訊軟體人才培育(ITSA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偏鄉數位機會中心(DOC計畫)、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等等,其中多項全國性推動計畫曾在我手中啟動或主導。

在亞洲大學產學合作論壇分享個人觀點後,聽講的學界友人建議我可將之寫成長文或出書發表。此提議俟我退休得閒後,或可付諸實現,此刻先用短文和大家分享若干觀點。

為了準備論壇講稿,我檢視了「IMD世界數位競爭力」排名資料。台灣2021排名歷年最佳(64國排第8),2022年則回落至11名(63國),掉了3名,說成歷年次佳不算錯,但少了些自我期許的積極性。

其實,總排名第8或11名都算是優等生,但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我注意到台灣在知識面向的排名,一直浮沉於16~19名之間,不像未來整備度的排名有具體提升。再細究細項指標,此人才發展面向的排名停滯不前,與台灣人才缺口日益嚴重的現象相互呼應。

2022年IMD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 台灣各項表現(單位:排名)
整體 三大指標 九大次指標
11 知識 18 人才 21 培訓與教育 11 科學專注 21
科技 6 法規框架 14 資本 9 科學框架 4
未來整備度 8 適應態度 13 商業敏捷度 5 資訊科技整合 13

資料來源/IMD 製表/未來城市編輯部

IMD資料顯示,台灣教育支出總額占GDP比率和高教師生比的排名,皆位在後段班的50多名。此是否顯示我國需有更積極的教育投資?我在推動USR時,跟幾位教授交換意見,有個共識:高教發展,應該是國家全球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故也把鼓勵大學參與全球永續發展(SDGs)協作當作USR主要推動策略之一。

以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高教發展在我國的全球戰略中或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因應全球人才競逐熱潮。這幾年,不少學界朋友對台灣高教競爭力的前景,有日益急切的焦慮感。

IMD排名資訊,亦可對應我國人才缺口的現象——國外高技術人才(43名)、移民法規對外國勞工的開放度(34名)、科學技術人才雇用(45名)、數位/科技技能(33名)等排名不只在後段班,還呈現退步現象。顯然,政府改善科技人才缺口的措施仍待精進。

其中,軟體人才缺口已持續多年。早在2002年,我擔任國科會資訊學門II召集人時,就規劃推動open source研發專案,擴大培育大學軟體創作團隊。而後,協助教育部推動ITSA計畫也逾12年,從初期著重強化資訊科系學生之軟體技能,到目前之跨院系π型軟體人才培育。

但是,我國數位人才缺口正持續擴大。少子化走在國際前頭,新生代的就業取向也有變化,延攬外籍人才和跨境用才未見顯著進展,需要政府提出更積極有效的解方。我在籌備數位發展部時,曾希望其能主導規劃國家數位人才發展方案,並透過跨部會合作實現,以展現新部會的格局,此刻仍盼它能主動承擔。(延伸閱讀|數位與永續如何並行?郭耀煌:台灣應先掌握六大關鍵方針

教育部ITSA計畫-IMD數位競爭力-2022-台灣-數位轉型-數位發展-科技人才-高等教育教育部ITSA計畫期望培育跨域科技人才。圖片來源:ITSA臉書

IMD資料也顯示,我國產學知識移轉合作發展程度和科學研究法規的排名,皆進步到第10名,有利科研成果透過產學合作,進行價值創造。

個人認為,大學產學合作應奠基於人才培育及基礎研究,落實於成果轉譯和知識傳播,並且發揚對文明永續和學術公義的貢獻;不要讓師生單打獨鬥,應該提供制度性誘因和專業支援系統;聚焦於大學本身的學術特色目標,早期部署並且長期耕耘,繼而在適當時機拓展多元的價值創造途徑。

「大學之所在,希望之所在」是我推動USR時對大學的價值定位,想必社會各界有相同的期待,故尊重大學自主和學術尊嚴;而大學獲得大量政府經費及社會資源挹注,匯集專業菁英及新生代人才,自不應辜負社會期待,堅守學術倫理,讓大學成為國家和文明永續之希望所在。

最後,也期待政府的人才政策有更恢宏的視野和更務實有效的做法。(延伸閱讀|吳俊彥專欄|名校為何把「社會貢獻」放官網首頁?向日本學後疫情大學SDGs新定位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