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減少了,還是醫療進步了?看不見重傷者的「交通意外死亡率」

車禍減少了,還是醫療進步了?看不見重傷者的「交通意外死亡率」
台灣大眾運輸使用比例比美國更高,但每十萬人的死亡人數,卻與美國幾無差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3-10
文、圖・松山查爾斯
18457
2022年過去,台灣「行人地獄」的事實逐漸浮出檯面,人們終於意識到,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交通意外死傷的數字令人吃驚。普遍而言,大家知道台灣交通意外死亡人數約略等於日本,但日本人口是台灣五倍以上,也意味台灣交通意外程度更嚴峻。

然而,我認為有一張圖更可凸顯台灣交通與其他國家的差異性。我以國家發展程度(人均GDP)及交通意外嚴重程度(每十萬人死亡人數)的二象維度對照,畫出全球2021年交通意外死亡人數圖,泡泡愈大,死亡人數愈多。

城市交通-人本交通-交通事故-行人-人行道-行人死傷-GDP-國際數據-交通意外-台灣比對各國的人均GDP與交通意外程度,台灣交通死亡人數遠高於同級距國家。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這張圖透露出了以下六個資訊:

  1. 一般來說,人均GDP愈高的國家,每十萬人交通意外死亡人數愈低。
  2. 人均GDP美金三萬至3.5萬元級距,每十萬人交通意外死亡人數約在四至五人,台灣卻超過了國際平均的2倍多。
  3. 人口數比台灣高的韓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死亡人數約相等或小於台灣。
  4. 香港、新加坡這兩個高度仰賴大眾運輸的城市與國家,每十萬人死亡人數可在兩人以下。
  5. 美國在長期「大公路主義」的思維下,在國際表現中成為特例。
  6. 台灣大眾運輸使用比例比美國高出甚多,每十萬人死亡人數卻與美國幾無差異。

簡單來說,即使納入國家的發展狀況,台灣的交通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也難怪近年在台灣在防疫成績與半導體發展之外,還因「交通地獄」受到國際矚目。(延伸閱讀|公民參與+數據圖表,找出該立即改善的行人高風險區|竹東高中老師韓中梅

但平心而論,若以「每十萬人死亡人數」作為台灣交通環境水準參考依據,可能失真。

事實上,我們更該在意的,應是交通環境引起的「事故與傷亡數量」。因此,每十萬人死傷率(死亡加受傷)或受傷率(死亡數占母體數字較低,可取受傷數作為趨勢估計),較適合作為衡量交通環境安全的概略指標。

例如,司機因工作時數與環境不佳而導致的翻車或追撞、一般酒駕、天災因素(如汐止國道三號移山、山區落石、南方澳斷橋等)等傷亡,對比於某路口或路段的常態性交通意外,前者死亡率較高,後者較低。然而,前者是肇因於勞動環境、交通教育、交通土木工程技術或天災等不可控因素,後者才可能是交通工程環境與設施設計不佳,所引起的常態性風險。

城市交通-人本交通-交通事故-行人-人行道-行人死傷-交通事故數量-交通意外-台灣-城市規劃-道安會近十年的台灣交通事故數據顯示,儘管死亡數下降,但事故、受傷率皆上升,顯見交通環境不進反退。資料來源:道安會

上圖為台灣近十餘年來,每十萬人事故率(件)及受傷率(人)的變化。可以看到,即使每十萬人死亡率些微下降或持平,但事故及受傷率卻持續增加,證實台灣交通環境環其實明顯退步。

因為根據交通部定義,「交通死亡數」是以30日內作為採計;死亡率持平或微幅下降,可能意味「30日內救活交通事故者」或「讓交通事故者活超過30日」的醫療能力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此資料無法說明「30日後」的傷亡「程度」,我們只能暫且用「受傷率」作為交通環境風險指標;但我相信,有許多隱藏在「30日後」的重傷事故者,仍在病床上受苦。

而且,即使近年大力提升酒駕宣導及刑罰程度,酒駕死傷及事故件數均緩步下降,仍無法阻止每十萬人受傷率的成長。(延伸閱讀|「戴安全帽」入法,輕傷減半!如何複製一場交通革命?|台大雲林分院急診醫師張語薰

城市交通-人本交通-交通事故-行人-人行道-行人死傷-交通事故件數-交通意外-台灣-交通事故受傷率-城市規劃儘管台灣整體酒駕交通事故件數下降,每十萬人的受傷率仍不減。資料來源:道安會

如何消除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和重傷害?全面改善交通環境,以工程、執法和教育等多種手段,創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讓每個人在路上行走、騎車或開車時,都不會因交通事故喪生或受傷,應該是台灣下一個需要關注的「護國」議題。(延伸閱讀|人行道為什麼蓋不起來?公部門推人本交通的5大難題|新北養工處總工程司何文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