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車分流,還有十字路口!「台南式」圓環出了什麼問題?

汽機車分流,還有十字路口!「台南式」圓環出了什麼問題?
因歷史發展因素,台南擁有許多圓環;但隨著實施車種分流、改造為十字路口等變革,用路人反而不知如何行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9-04
文、圖・松山查爾斯
25290
上篇專欄說明了圓環的安全、效率與成本優勢,但讀者是否發現,國外的圓環跟台灣的圓環設計,似乎有蠻大的差異?

尤其,到台南的旅客都會發現,台南圓環似乎予人紊亂、危險的印象;即使是在地台南人,也常分不清楚圓環該如何行駛。這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我將台南的圓環分為兩種:

第一種,改造成十字路口並禁行機車。上圖的後甲圓環即屬這種,這本質已不算是圓環,而是十字路口;這種路口,會使欲右轉的汽車及欲直行的機車感到混亂——汽車有兩種右轉方式:一種要等紅燈、一種無需等紅燈;而機車則被禁止直行,因為不夠直覺,導致行駛到圓環處常發生違規。

後甲圓環-圓環-交通事故-台南-道路設計-城市規劃-行人地獄-十字路口-松山查爾斯-交通安全台南部分圓環改造為十字路口,使汽機車駕駛混亂,更增加用路風險。

第二種,則區分為內側汽車道及外側機車道。一般而言,台灣鼓勵機車行駛外側車道,但到了這個圓環右轉處,反而鼓勵機車行駛於內側車道,產生了衝突點——這也是鼓勵機車行駛外側車道為人詬病的原因。

根據國際標準做法,轉彎處不應「車種分流」,那會額外造成道路設計困難並增加衝突點。正確的做法,應是「車向分流」。

接下來,將以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中間處,昔稱大正公園)為例,說明「圓環區分內側汽車道及外側機車道」可能造成的問題。

湯德章公園位於七個叉路處,以圓環作為交通樞紐,是很實際的方式。但這個圓環的車流令人暈頭轉向,被台南人視為「迷宮」。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圓環的車流區分為內側汽車道及外側機車道。

我的上一篇專欄分析,一般十字路口的潛在衝突點有32個,圓環只有八個;但區分內側汽車道及外側機車道,反而會大幅增加衝突點。(立即閱讀|歐美日城市都在蓋圓環!沒有紅綠燈,為何比十字路口更安全、便宜、有效率?|松山查爾斯專欄

湯德章公園-圓環-台南-道路設計-城市規劃-行人地獄-十字路口-松山查爾斯-交通安全湯德章公園圓環位在七叉路交匯處,又區分內側汽車道與外側機車道,因此車流複雜,被稱為台南迷宮。

以綠色線代表汽車方向、藍色線則為機車方向來分析,可以發現:車種分流的圓環,總計會製造出16個穿越衝突點、21個匯入衝突點、19個匯出衝突點,總衝突點竟然高達56個。這導致必須透過號誌控制,行駛在圓環內才比較安全。

車種分流-衝突點-圓環-台南-道路設計-城市規劃-行人地獄-十字路口-松山查爾斯-交通安全根據車種分流的圓環,反而製造更多衝突點。

如何解決這類圓環亂象?其實只要遵守國際標準範例,不需過多因地制宜,就能大幅改善。原則上有五種做法:

  1. 取消圓環車種分流(減少穿越、匯入、匯出衝突點)
  2. 減少環內車道數(減少匯入及匯出衝突點)
  3. 拓寬人行道、道路瘦身、縮短行穿線穿越距離
  4. 新增行人庇護島
  5. 繪製讓路線

道路改造-圓環-台南-道路設計-城市規劃-行人地獄-十字路口-松山查爾斯-交通安全若根據國際標準範例改造圓環,將可大幅減少衝突點,並降低整體延滯時間。

由上圖可見,這些改善方式,可將匯入及匯出衝突點大幅減少至12個,比原本的56個減少近八成;甚至不需紅綠燈控制,也有機會降低整體延滯時間,而且更加安全,可謂一舉兩得。(延伸閱讀|如何降七成交通死亡率?瑞典「零死亡願景」:優先保護行人,圓環取代路口

其實,台灣近年有幾個透過標線改造成功的圓環案例,如中興新村圓環、台南歸仁圓環,甚至由粉專「標線改造台灣路」向公部門提案改造的屏東燒冷冰圓環,皆是透過縮減車道數(或縮減行車寬度)、繪製清楚行車動線(取消過多的路肩模糊地帶),並且符合標準現代圓環的各項元素(可見我的上一篇專欄),為台灣的無號誌圓環立下典範。

期許未來,期許台南,能抹除台灣人心中交通地獄的亂象,增進用路人的福祉。(延伸閱讀|台南為什麼圓環特別多?原來是向這個歐洲城市取經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