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居住優先」納芬蘭國家政策,新社區25%平價宅:有永久的家,更容易解決人生問題

全球第一!「居住優先」納芬蘭國家政策,新社區25%平價宅:有永久的家,更容易解決人生問題
芬蘭在新社區推動25%平價住宅,讓無家者能享受居住優先政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10-10
編譯・王茜穎
12175
「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決定,而是由你決定的。」星爺扮演的武狀元蘇乞兒曾對皇帝說:「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國泰民安,鬼才願意當乞丐呢!」

現代社會早脫離了帝制,但國家政策仍然決定了無家者的數量。

十月十日是國慶日,也是世界無家者日,讓我們看看芬蘭如何用國家政策減少無家者。

芬蘭是唯一成功減少無家者人數的歐盟國家,也是全球首個將「住屋優先」(Housing First)納入國家政策的國家。1987年芬蘭約有1.8萬名無家者,2021年剩下3,950人,全國目標是2027年終結無家可歸。

何為「住房優先」?

無論你是何種身心狀況,只要有需要,都能隨時走進芬蘭的無家者服務中心,跟社工討論,並立刻搬進一間獨立公寓,一個永久屬於自己的家。

你沒聽錯,無家者可以無條件搬進一間獨立公寓。

無家者可無條件搬進獨立公寓

有人質疑,難道他們不用先解決毒癮、酒癮、心理疾病、找個穩定工作來證明自己配不配住進一間公寓嗎?為何要拿納稅錢補貼他們?

一直到1990年代,芬蘭也是這麼想的。跟多數國家一樣,採用「階梯模式」(Staircase Model)來解決街友問題。無家者必須過五關斬六將,證明人生重返正軌,才能從一個個臨時收容所熬出頭,獲得最終獎勵:入住一間公寓。

然而,這套舊典範推了數十年,無家者減半後,約2003年起就遇到瓶頸,止步於8,000多人,降不下去。

無家者-芬蘭-居住政策-社宅-Housing First-Staircase Model-社會救助無家者居無定所,更難拿下求職、申請社會補助等機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時,首都赫爾辛基的公園裡到處都是無家者的帳篷跟棚屋,收容所床位永遠不夠,無家者逃不出惡性循環:因為沒有住址就無法求職,沒工作就住不起房,居無定所就難以申請社會補助。

「每個人都認清到舊制度沒用了,我們需要徹底改變,」被稱為「芬蘭住房優先政策建築師」的凱金恩(Juha Kaakinen)告訴《衛報》,「我們決定翻轉它的假設。」

2008年芬蘭推動住宅優先政策,成為無數芬蘭無家者人生的轉捩點。

「我們決定無條件提供住房,」他說,「跟他說,你看,你不需要解決你的問題才能擁有一個家。相反的,家應該是個穩固的基礎,幫助你更容易解決人生問題。」

凱金恩-Juha Kaakinen-住宅政策-社會住宅-無家者-芬蘭-Housing First凱金恩是芬蘭住房優先政策建築師,他認為,家是穩定生活的重要基礎之一。圖片來源:截自盧基拉公寓官網

市府是最大地主,25%新社區需作社宅

但房子真的能解決人生問題嗎?

凱金恩做了解釋:「假如你有藥物濫用的問題,僅僅提供住房確實無法解決問題。你可能會需要勒戒、戒毒等。但要成功做到這些事情,首先你需要永久住房,如此一來你才能確保隔天一早不會被趕出去,你得以開始計劃未來的人生。」但是否接受這些治療和服務,用什麼速度前進,決定權在無家者手上。

2021年,芬蘭環境部公佈了終結無家問題的五大原則和對策:

  1. 門上的名字。擁有隱私、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家、一個屬於你的租約,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2. 永久住房有助解決其他問題。戒酒並非入住條件。
  3. 分開住房與服務。根據需求評估提供個人化服務。
  4. 無家問題的解方絕非暫時性的。
  5. 既有的收容所和宿舍型旅社已無法因應無家問題,須改建為提供支持服務的住房。

以家為前提,問題不再是無家者的個人選擇或境遇,而是住房政策的問題。

這分兩個層次,預防與補救。在預防上,政府要確保住房供應水位,避免供不應求,或抬高房價,讓赤貧的市民淪落街頭。在補救上,對無家者提供永久住房。

「我們一直都有提供可負擔社宅的政策,由國家出資。每個新住宅區,尤其是大城市,至少25%必須是平價社宅,讓住房供應保持在合理水位。這或許是芬蘭不像多數歐洲國家出現住房危機的主因。」凱金恩說。(延伸閱讀|社宅之都維也納:62%市民住社宅 總統女兒、足球巨星也愛住

芬蘭-住宅政策-社宅-Finland-居住正義-社會補助-弱勢救助-無家者-The homeless芬蘭調整住宅政策,力使每個國民擁有固定居所,免受淪落街頭的苦難。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以赫爾辛基為例,市政府是該市最大的地主,擁有全市70%的土地,六萬戶社宅,每年目標新建7,000戶,挹注住宅市場。

住房法禁止社會隔離,新住宅區的25%必須是社宅,30%為政府補貼購買住宅,45%才是私人住房。彼此沒有明顯的外觀差異。此舉能保障弱勢者住在安全的社區。

針對瀕臨失去住房的租戶,市府成立特別小組,提供建議與協助。2008年到2016年間,被逐出公有社宅的人數腰斬。

「我們擁有大部分的土地,我們壟斷了規劃土地使用分區的權力,我們經營自己的建設公司。這對住房優先政策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沒有嚴謹通盤的住房政策,就不可能終結無家可歸。」資深都市規劃官員Riikka Karjalainen告訴《衛報》。

但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芬蘭政府把NGO拉進來為無家者提供永久住房。

Y基金會(Y-Foundation)是芬蘭第四大房東,也是全國最大的「非營利房東」,在57座城市擁有約1.85萬套公寓。

由國家提供優惠貸款,支付社工薪水,並提撥芬蘭樂透的部份收益,Y基金會得以自建、購買、翻新、並將過去的緊急收容所改建為「住房優先」的公寓。這些公寓多為一到兩房,位於市中心,鄰近就業機會、便利設施和支持服務。

無家者不是接受施捨,他們是承租戶,跟所有人一樣必須簽租賃契約、付房租、繳水電費。住房設有社工,可為住戶申請住房補助和諮商等服務。這份租約,賦予了無家者身份,成為他們與社會的連結與羈絆,改變的起點。(延伸閱讀|「最友善二房東」崔媽媽來了!社會企業修老屋,做房東與弱勢租戶的仲介

有房可住,社會每年每人省51萬元新台幣

位於赫爾辛基市郊的盧基拉(Rukkila)公寓,就是Y基金會蓋的社宅。兩層樓高的白色公寓外草木扶疏;走進公寓內,一樓是飯廳、廚房、健身房和桑拿,二樓則住著21名房客,七名駐點員工,協助住戶跟政府對口、申請補助、提供教育、職訓、工作媒合、重新學習煮飯、清理等基本生活技能。

Rukkila-芬蘭-住宅政策-社會住宅-無家者-the homeless-Finland-YFoundation盧基拉公寓不僅提供無家者居住地,更有駐點員工協助求職事宜。圖片來源:截自盧基拉公寓官網

32歲的房客安內馬(Tatu Ainesmaa)已經過了十年無家可歸的人生,他曾睡在家人的沙發、露宿街頭、收容所,但已經很久沒有自己的家。

「我一無所有。我有自閉症傾向。我以為某些人是我的朋友,卻遭到背叛,經常被欺騙。但現在,我有自己的地方,獨屬於我,我可以依此而建。」安內馬說。

2018年盧基拉有六名房客搬離,展開獨立生活。一個成為清潔工,一個因盧基拉的職訓,成為一名廚師。

跟提供麵包相比,提供住房的代價高昂多了。過去十年,芬蘭政府投入了2億7,000萬歐元(約91.5億台幣)興建、購買和翻修公寓。

但凱金恩說:任由人們無家可歸,比供房更貴。有研究為證。

芬蘭最近的報告顯示,若考量緊急醫療、社服、警察、司法介入的成本,提供適當協助的住房,平均每人可年省1萬5,000歐元(約新台幣51萬元)。

芬蘭的成功模式能被複製嗎?加州也推住房優先,卻被轟的滿頭包,為何在芬蘭幾乎沒有阻力?

一個政策,十多年來,不管政治上如何改朝換代,政黨輪替,仍能延續延伸,關鍵是芬蘭人相信住房是基本人權,是人性尊嚴,並將之入憲。

「芬蘭形成了政治理解和共識:這是我們應該共同解決的國家問題。」凱金恩說,「2008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多個不同政治聯盟的政府,所有的政府都決定繼續致力終結無家可歸。這樣的政治決心,就是起點。它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有所幫助。」

就像瑞典相信為了交通效率而失去任何一條人命,在道德上都是無法接受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能同意任何一個流落街頭的生命,都是不能接受的,改變就會開始。無家者的人數,才可能歸零。(延伸閱讀|史上最年輕倫敦市長:我認罪,我癡迷於興建社會住宅

深度專題|「8年20萬戶」社宅縣市進度成績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