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人本就是拼經濟!43歲台裔成紐約首位「公共空間長」,還路於民店家營收增29%

拼人本就是拼經濟!43歲台裔成紐約首位「公共空間長」,還路於民店家營收增29%
台裔劉雅婷是紐約第一位公共空間長,她努力營造公平且安全的公共空間,改善市民生活品質。圖片來源:紐約市官網
2023-11-02
編譯・王茜穎
8025
「講個冷笑話:在紐約換個燈泡要多久?」紐約非營利組織Uptown Grand Central執行長凱瑞・金(Carey King)問《紐約時報》記者。

他們是一群在地商家組成的團體,希望活化東哈林區。花了兩年時間整修,將鐵路高架下的死角打造成公共廣場,辦起農夫市集、音樂會和社區派對。但有天燈卻不亮了。

因為太暗了,沒人敢靠近。陰影裡,有人在注射毒品,隨地便溺,那個充滿尿味和垃圾的治安死角又回來了。

金去問負責營運的州立大都會北方鐵路局,鐵路局說那不是它們的燈,要她去找市立交通局。去了交通局,他們又說那是鐵路局的業務,踢了幾個月的皮球,聯繫諸多單位,終於讓交通局認下責任。

要求換顆燈泡,就要花上數月;要求改造一條人行道,可能涉及衛生局、公園處、環保局、捷運局等單位,要花上多久?龐大的官僚體系猶如迷宮,各自為政,缺乏橫向協調,時有混亂和衝突,卻不清楚該找誰負責。

還路於民:開放街道、開放餐廳永久化

幸好,金的惡夢即將結束。

今年二月中,紐約市長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宣佈紐約史上第一位「公共空間長」(public realm officer)的誕生。43歲的台灣移民劉雅婷(Ya-Ting Liu)將帶領四人團隊,以3.75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的經費,建設與擴大紐約的公共空間,讓紐約變得「更乾淨,更環保」。

Eric Adams-公共空間-還路於民-人本交通-人本城市-行人-NewYork亞當斯宣布,劉雅婷是紐約第一位公共空間長,將率領團隊改造更環保且乾淨的公共空間。圖片來源:取自Eric Adams臉書

「紐約人需要知道,市政廳裡有一個人,她的首要目標就是打造出色的新公共空間,並確保既有公共空間的乾淨、公平與安全,從而提高紐約市民的生活品質。」市長亞當斯在聲明中說。

「在紐約,公共空間就是每個人的客廳,是我們吃飯、玩樂、相聚之處。」劉雅婷說。要讓街道成為自家客廳的延伸,她手上已有好幾個計畫,從鬧街設行人廣場、徒步區、加寬人行道、雙向自行車道、改造橋下的閒置空間,到著手制定全市的餐廳戶外座位的標準與規範,準備把疫情期間的「開放街道」和「開放餐廳」計畫永久化,一步步「還路於民」。(延伸閱讀|力推交通、社宅、減碳革命 巴黎首位女市長為何被指「政治自殺」?

今年六月,百老匯上新增了兩個行人廣場、一條雙向單車道,路緣外推擴大,行人穿越道縮短,這是「百老匯願景計劃」的第一階段,全長2.8公里。

在唐人街,因為社區和滑板倡議團體的奔走,關了13年的布魯克林大橋下終於重生,取名「拱門」公園。市民可以在此溜滑板、打籃球、或三兩好友坐下來欣賞140歲的大橋風光。

Eric Adams-公共空間-還路於民-人本交通-人本城市-行人-NewYork現在,布魯克林大橋不只是紐約地標,橋下公園還成為市民的休閒空間。圖片來源:取自Eric Adams臉書

在皇后區,一條車道和路邊停車位被擺上巨大花崗岩護欄、戶外桌椅、花盆,鬧街裡忽然出現一片百坪大的行人廣場。這是紐約市的「街道座椅」計畫的案例之一。每年三月到12月,可向市府申請將低度利用的車道改造為公共空間,原本無法停留的地方,忽然能用餐、閱讀、工作、會友或休息。另一條街,人行道加寬,路緣擴大,行人穿越道不僅縮短還隆起,迫使車輛必須減速慢行。

紙醉金迷的第五大道,從42街一路到中央公園,17個街區,兩年內將被「改造成以行人為中心的創新空間」,擴大綠地、植樹、加寬人行道、加強照明。市府說,拼人本空間,也是在拼經濟。

去年12月,第五大道連續三個週末被劃為「開放街道」,僅限行人通行。根據市府報告,這場都市實驗,為商家多賺了300萬美金(約新台幣9,700萬元)的營收,相較於未開放的街道,高出6.6%。(延伸閱讀|永康街80%空間給汽機車,為何國外卻在市中心留行人徒步區?

Eric Adams-公共空間-還路於民-人本交通-人本城市-行人-NewYork相比過去,第五大道嘗試改為開放街道後,營收高出6.6%。圖片來源:紐約市官網

「人們用腳和錢包投票。」劉雅婷說。言下之意,車子來去匆匆,有腳才能帶財。而她的工作之一,就是讓疫情期間推出的「開放街道」和「開放餐廳」計畫永久化。

疫情期間,因無法室內群聚時,這兩個計畫在兩年內創造出100英哩的開放街道公共空間,1.2萬個戶外餐廳,成為市民喘息,商家維生的生命線。(延伸閱讀|官員愛開車不走路,人本城市怎麼推?50年前荷蘭:行人與自行車結盟

開放街道店家營收成長19%,未開放者減29%

根據彭博社的報告,截至去年夏天,五條開放街道的營收不僅未減,還比疫情前高出19%,相較之下,未開放的相似街道營收則減少了29%,落差近50%。同時,開放街道上多了10%的商家,未開放街道上則少了20%;從繳稅資料來看,開放街道上存活下來的商家也更多。報告估計,開放街道挽救了十萬人免於失業。

目前這些計畫大多出自市長去年提出的「打造每個人的新紐約」經濟發展計畫,未來,劉雅婷說,她的團隊還將借鑒墨西哥城、西雅圖和麻州劍橋等城市。可是,她的工作,不只是改造紐約的地景,還要改革紐約市府,讓民間團體更容易與市府單位合作改造及管理公共空間,同時幫助市府單位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和科技改善公共空間。

Eric Adams-劉雅婷-NewYork-行人廣場-還路於民-人本交通-行人-人行道-USA紐約擴大開放街道計畫,並增設行人廣場、加寬人行道等設施。圖片來源:截自紐約市開放街道報告書

倡議團體「公共領域計畫」共同創辦人菲利普.巴拉什(Philip Barash)告訴《紐約時報》,城市公共空間長的角色目前還很實驗性,但改革要動得起來,只是創造職位不夠,還要授權、給資源,這個角色必須「站在市政的頂層」,而非「埋沒在幾個部門中的次要官員」。目前,紐約的公共空間長直隸於市長辦公室。

金和她的團體想爭取加強公共廣場的照明,廣場後方太過昏暗,還是沒人敢去。但光是要弄出這個廣場,就花了整整八年,跑了不知多少單位,死了無數腦細胞。她殷切期盼,未來會不一樣。起碼,這次她知道可以找誰。(延伸閱讀|到處是樹蔭、擁車成本300萬起跳!新加坡如何成步行城市典範?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