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8歲,他是德國第一個「行人交通專員」

他38歲,他是德國第一個「行人交通專員」
尼科・拉特曼是德國第一位行人交通專員——他是民眾行人問題的統一窗口,也負責政府的橫向溝通。圖片來源:截自海德堡市網站
2023-11-02
編譯・王茜穎
9677
德國一向以官僚主義惡名昭彰,因此,去年三月當其第四大城科隆(Cologne)市政府宣佈首創全國第一個「行人交通專員」時,想必有不少人翻了白眼。但了解過後,或許你也會希望自己的城市比照辦理。

38歲的尼科・拉特曼(Nico Rathmann)是科隆市的行人交通專員,隸屬於交通局下的永續交通發展辦公室,他的工作就是拆除人行道和官僚體系裡的重重障礙。

先講官僚體系。德國的官僚主義有多糟?登記一筆土地平均要花40天,取得營業許可證需要120天,大約是OECD平均的兩倍。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自己都用「官僚主義叢林」和「官僚主義黴菌」來形容。德國公務員聯合會(dbb)八月的最新民調顯示,僅有27%的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履行職責。

拉特曼的職責之一,就是突破官僚迷障,對外作為市民行人問題與建議的統一窗口,對內進行跨局處橫向溝通,加速解決許多地方代表抱怨的「翻新積壓」問題,並參與許多重要交通計畫,從前端就納入行人需求。根據科隆市府官網,他的目標是製定全市行人交通策略。

至於實體路障,今年七月中,他領著一群人穿街走巷,實地勘查。

「不屬於人行道的東西,都不該出現」

第一個要拆的,就是過於狹窄的行人道。拉特曼掏出捲尺,屈膝在地上測量人行道的寬度。

科隆市的舊人行道大多只有1.5公尺寬,新建及改建的人行道一律擴大為兩公尺。「這個空間能讓兩名行人並行,還有20公分的間距。」拉特曼說。他關心孩子上學的路上,能否並排行走;輪椅族、嬰兒車能否輕鬆通行。

Nico Rathmann-行人-行人路權-還路於民-公共空間-人本交通-道路設計-Cologne-Olaf Scholz-Germany-交通安全-人行道-人本城市拉特曼實地測量人行道寬度,檢測是否適合輪椅族、嬰兒車通行。圖片來源:科隆市網站

接著,要拆不屬於人行道上的東西。

「例如,停車繳費機不應該放在人行道上,這顯然是汽車基礎設施。這類設施必須遷走。」他說。其他需要淨空的「路障」還包括常常亂停的電動滑板車、單車、郵筒、垃圾桶、施工鷹架等。

「我們的目標是,任何不屬於人行道的東西,都不能出現在那裡。」拉特曼說。

市中心的弗里森瓦爾街(Friesenwall)在2019年被改為單車道,行人再也不用跟單車族搶人行道。市府在單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獨創一條「多功能帶」,將原本人行道上的郵筒、單車架通通遷移至此,走人行道再也不用像參加障礙賽。老城區則是直接將汽車停車位改成單車停車位。

Friesenwall-單車道-人本交通-公共空間-人行道-Cologne-Germany弗里森瓦爾街的單車道與人行道之間,多出一道多功能帶,避免擋住用路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但行人不只是走在人行道上。為了確保行人穿越馬路時視線無阻,以減少事故,他縮短了路口距離,並取消、減少或遷移路口附近的停車位和號誌,「我們的關注點之一,就是確保行人穿行時有更良好的視線。」他又補充:「一輛車平均每天停在公共區域23小時不動,這是公共空間分配的經典問題。」此外,市區的速限也降至30公里。(延伸閱讀|人本城市第一步!趙家麟:路口全面改造,能挽回三分之二人命

僅37%行人感到安全,市府辦地毯式徒步路檢

今年八月和十月,科隆市將以Kalk和Nippes兩區為試點,進行四次地毯式「徒步路檢」,並邀請市民與都市規劃專家、市府官員一起沿街「找碴」:記錄哪個人行道需要拓寬,哪個人行道太高容易絆倒,哪個路口需要畫斑馬線、標線或架設紅綠燈,哪些舊號誌有待移除或遷移?

多樣視角,有助於發現問題,提出對策。調查結果和改善提案將在12月在社區活動中心向市民簡報,並在明年初向交通委員會提出初步報告。

「改善清單可能會落落長。」拉特曼說。

這不是科隆獨有的問題,「所有在二戰後大規模重建的城市都對汽車有種偏執。」95%的科隆市中心都毀於二戰,戰後重建的科隆擁抱了美國的車本主義。拉特曼近一步解釋:「以超大馬路為優先,假如還剩下一點空間,行人會因為撿到一條過窄的人行道而感到喜不自勝。」

道路設計-人本交通-ADAC-公共空間-交通安全-行人-行人地獄拆除路障後,也要讓民眾「感覺」安全,才能實現人本城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科隆市民不是不願意走路,根據調查,多數科隆市民願意走兩公里,有些人甚至願意走上五公里到目的地。但是,僅有33%的人步行,大約是巴黎的一半。

人行道淨空、道路系統改造,可以提高「客觀上」的安全性,但人們是否選擇步行,還包括是否「感覺」安全。

「對我來說,走路的意願取決於行走路徑必須是安全的,無論是客觀或主觀。駕駛是否令我感到困擾,噪音是否太大,車速是否過快,我的孩子能否安全到校?這些問題在客觀上的答案可能是『是』,但主觀上答案可能是『否』。」拉特曼說。

2021年,德國最大的交通協會「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調查了16個德國大城的行人安全感受,科隆敬陪末座,僅37%的行人感到安全,70%認為轉彎駕駛造成交通危險,三分之二提及人行道上停放的自行車、電動滑板車、摩托車以及路邊停靠的汽車遮擋視線,另有同樣比例的人抱怨單車、滑板車騎上人行道,貼身呼嘯而過。

基礎設施不足,綠燈時間過短,路口的距離太大,人行道狹窄,路燈只能照到樹梢,「科隆多年來一直忽略了交通規劃中的行人需求,做的太少,導致了今天的龐大挫折。」ADAC北萊茵區的交通專家羅馬・蘇索爾德(Roman Suthold)說。(延伸閱讀|如何降七成交通死亡率?瑞典「零死亡願景」:優先保護行人,圓環取代路口

但改變正在發生。時尚精品街埃倫街(Ehrenstraße)去年被改為行人徒步專區,接下來要改造為「舒適街道」(feel-good street),預計每兩百公尺就有樹蔭、座椅、街道家具,「即使在35度的高溫下,也能步行。」長期來看,科隆計畫成立八個無車區。

拉特曼說:「步行無所不在,卻沒有適當的人為其發聲。」行人交通專員的設立,象徵著公共空間的重新公正分配。(延伸閱讀|從車本到人本、從歐洲到全球:走過70年的「無車日」交通革命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