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彈性帶來新幸福 智慧運輸深入偏鄉

以彈性帶來新幸福 智慧運輸深入偏鄉
2018-11-23
8584
為更深入了解一般大眾對臺灣交通運輸的需求與期望,交通部與《天下雜誌》合作,進行「ITS智慧運輸網路大調查」。在彙整所有問卷之後發現,有59.09%受訪者認為「解決偏鄉交通不便」應是「政府在智慧運輸上可改進之處」的重要項目,顯示城鄉差距必須被縮小,偏鄉交通計畫必須更注重資源整合共享,同時,更以使用者的人性需求進行考量。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如何改善交通工具間串接的順暢度、提高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意願,是發展「智慧運輸」的關鍵使命之一。在本次問卷受訪者有將近七成來自臺灣四大都會區的情況下,有高達59.09%比例認為「解決偏鄉交通不便」乃是「政府在智慧運輸上可改進之處」,顯示城鄉之間交通落差,已產生非常明顯鴻溝,必須予以扭轉。

為讓資源能夠更有效整合共享,解決偏鄉地區公共運輸工具可及性較差的問題、提高公共運具使用率,交通部提出了「偏鄉交通便捷計畫」,分別補助基隆市、臺北市、新竹縣、高雄市、花蓮縣、臺東縣辦理相關計畫。

以彈性取代固定 運輸更有效率

最顯眼的變革之一,即是推展所謂的「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Demand Responsive Tranportation System,簡稱為DRTS)。以往,固定班次的偏鄉公車不但每日只有寥寥數班,而且離峰時段往往只有個位數乘客搭乘,開一班賠一班,長期虧損絕對跑不掉。

但是推動「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則像「隨選視訊」一樣,有需要,才登記用車,因此能按照偏鄉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進行規劃,利用彈性排班或預約搭乘、共乘的方式,安排小巴或計程車承運,避免資源浪費。

像是新竹縣尖石鄉的「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除建置了太陽能發電的智慧站牌,透過手搖方式顯示偏鄉公車資訊提供民眾使用,並建置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平台,使訂車、派車作業能做到資訊化,以達到準時、可靠的目標,提高偏鄉居民使用率。

不論是接送老奶奶上下山區就醫看診,或是接送學童上課下課,甚至是遊客、訪客想要預約搭乘,都可以透過平台進行預約,提升偏鄉公共載具的使用率。在使用上也更貼近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像是接送長者看診服務,能與醫療院所進行串連整合,甚至可以事先預約掛號,抵達後節省等待與診療與時間,完成看診、領藥後,即可順暢搭乘返家公車,減少奔波痛苦指數。

新創意帶來人性 真正貼近使用者需求

另一個革命性變革,則是在高雄市偏鄉等地開始實行的「公車式小黃」,它的巧妙之處,在於利用計程車之機動服務及彈性派遣特性,一方面滿足偏鄉居民對公共運輸服務之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政府補貼傳統客運公車的龐大負擔。

由於花東地形狹長且人居分散,為便利民眾行的需求,交通部在花東地區,透過公車動態資訊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置花東地區公路客運與市區公車固定時刻表,讓公車在各站均能準點發車,建立值得信賴可靠的公車服務。
除提升客運可靠度外,花東地區偏鄉聚落轉乘公共運輸路途遙遠,青少年無照及高齡者駕駛情形普遍,交通部推動多元車輛共享平臺,服務偏鄉公共運輸無法到達區域。家住延平鄉桃源村的胡同學,每日早晨五點半,就必須趕往鹿野車站轉乘台鐵往台東市區就學,村落至車站長達六公里的路程,由於家長忙於工作疲於接送,胡同學需要冒著無照駕駛、下雨天與沒有路燈的農路等風險來回通勤。


為使上學、就醫、日常生活、周末假期返鄉更為便捷安全,需為在地居民量身打造貼心之運輸服務,將需求反應化被動為主動,與在地單位如學校、教會、文化健康站合作,建立乘車需求通報網絡,由單位主動關懷並通報居民實際的交通需要,並整合在地計程車、鄉公所社區巴士、社區發展協會交通車及校車等資源,由在地人服務在地人。
同時深入在地社區,輔導成立媒合服務中心,建置多元預約管道與線上平台,透過科技工具進行媒合乘車配對,推動幸福共乘的接送服務。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