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拚電動車轉型,為什麼雷聲大、雨點小?

德國拚電動車轉型,為什麼雷聲大、雨點小?
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力推電動車,但為什麼成效不佳?圖片來源:Volkswagen提供
2018-01-02
文・劉光瑩
12396
時序入冬,空氣污染成為全台民眾惡夢。閣揆賴清德首度針對佔空污來源三分之一的車輛下手,宣示極具野心的車輛電動化目標。但為什麼汽車大國德國,轉向電動車的腳步比外界預期的要慢許多?德國經驗可以給台灣什麼參考?

12月21日,閣揆賴清德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目標是2019年空污紅害(編按:細懸浮微粒PM2.5日平均濃度大於或等於每立方公尺51微克)次數減半。

賴清德首次對移動污染源(即車輛)提出具體目標,包括2030年新購公務車及公共大巴全面電動化、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與德國和英國同年)等。

世界汽車大廠的故鄉德國,也在2011年由總理梅克爾宣示,在 2020 年要達到100萬輛電動車上路的目標,作為「零碳經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然而,至今德國卻只有20多萬輛油電混合與純電動車,目前僅不到3萬輛電動車奔馳在德國的道路上。這不怎麼樣的成績,讓梅克爾在2017年5月不甘願地鬆口承認:「以現在的情況看來,這100萬輛的目標是達不到的。」

為何汽車工業大國德國,面對電動車轉向的趨勢,動作似乎慢半拍?

三大挑戰,讓德國電動車雷聲大、雨點小

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現有燃油車成功模式太牢不可破,鐵達尼號要轉彎,談何容易。

德國有高達82萬個工作與汽車工業有關,可謂德國經濟火車頭,即便有幾個城市宣示2018年將禁止柴油車進入市中心,例如賓士與寶馬的故鄉斯圖加特和慕尼黑,但強而有力的德國車輛工業協會VDA也積極提出抗告。

「德國在電動車轉型的腳步,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小,」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資深記者福克斯(Richard Fuchs)觀察,德國大車廠現在的態度,仍是守成大過於擁抱改變,即使在2017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紛紛做出轉向低碳電動的宣示,也都是被情勢所逼、不情不願說出來的。

他透露,車廠內心想的是,即便燃油車在德國被禁售,全球還是有非常多例如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等開發中市場要買燃油車,他們一時半刻還不用擔心。

福克斯指出,車業協會對政府的遊說力量龐大。在政府要祭出對燃油車不利的措施,例如加嚴環境排放標準時,公會往往會威脅:如果改變太劇烈,會有很多人失業,因此讓監管單位投鼠忌器。

難怪常有人開玩笑說,德國其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家公司,政府官員跟企業的利益總是站在一起。

第二大挑戰,是基礎建設。

在德國,電動車的佔比僅不到2%,在歐洲國家只排第五。讓消費者對電動車遲疑的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沒地方充電。

德國目前約有近一萬個電動車公共充電站,看起來似乎很多,但以人均擁有的充電站數量來算,挪威卻是德國的兩倍。此外,一個公共充電站建置成本約在5至7萬台幣,究竟誰要付這筆錢,也是讓德國許多地方政府裹足不前的原因。

德國福斯的e-Golf電動車,是過去三個月在挪威銷售第一的車款。

柏林新創公司Ubitricity於2017年6月,開始在倫敦街頭展開為期一年的試驗,把50支市中心的LED路燈改造成電動車充電樁,設置成本比一般充電樁低九成,希望解決新設充電站成本過高的挑戰,以及駕駛人的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

柏林的城市規劃設計顧問哈杰(Christian Hajer)說,有趣的是,Ubitricity於2015年小規模試驗後,曾向柏林市政府提議要擴大規模,但卻遭議會否決,官方原因是議會偏好如西門子的大企業來承辦。但他認為,這又是大車廠的遊說發揮了作用,抗拒電動車帶來的威脅,讓企業只得遠赴倫敦試點。

第三個挑戰,是電動車高昂的價格。

福斯的旗艦電動車e-Golf是過去三個月在挪威銷售第一的車款,最主要原因就是挪威政府給對進口車課重稅,但電動車全部免稅。在挪威,購置某幾款電動車甚至比買燃油車還要便宜。

住在挪威卑爾根的德國人拉爾斯就說,在路上到處可以看到特斯拉,因為在挪威買特斯拉比買保時捷還便宜。

但在歐洲其他國家,例如德國,即使經過政府補貼,電動車仍要價燃油車的兩倍。

福斯汽車德雷斯登電動車組裝廠的工作人員表示,福斯目前為止賣出的電動車款僅佔其總銷售量的2%,仍屬少數人負擔得起的奢侈品。

德國福斯車廠的Golf GTE油電混合車。

中國急起直追

儘管電池技術日新月異,未來有望成本下降,但需要時間。摩根大通在一份報告中分析電池芯成本,目前的價格約為每度電231美元,預計2022年將低於100美元。眾多報告分析,預估在2022年至2024年,電動車整體價格就會比燃油車更便宜,但實際上達成的狀況如何,還很難說。

既有模式太成功、基礎設施不足、電動車價格仍高昂,是目前德國在轉向電動車的路上最大挑戰,也許時間會解決問題,但目前還有另個外在風險,就是急起直追的亞洲競爭者。

中國目前已經有超過百家電動車公司,中國政府宣示2019年,新售電動車市佔率要達3%,也被許多德國產業觀察家視為不可忽略的威脅。

儘管德國的情況無法完全套用在台灣情境,但仍是值得政策制定者與產業注意的挑戰。

責任編輯:洪家寧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