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堅專欄|別人都在廢校,新竹市卻在建校!「新校園運動」如何使孩子更愛上學?

林智堅專欄|別人都在廢校,新竹市卻在建校!「新校園運動」如何使孩子更愛上學?
新竹市推動「新校園運動」,催生出深受師生喜愛的關埔國小。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2020-11-19
文・林智堅
14218
我是市長,也是3個孩子的爸爸,我和新竹市所有的父母一樣,非常重視孩子。

新竹市有一種獨特的城市DNA,14歲以下兒童占了將近兩成,大約每5個人就有一位14歲以下的孩子。

因此,新竹市無疑是兒童城市,在全國減班廢校的浪潮下,只剩我們還得「建校」。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過:「今日我們形塑建築,日後建築塑造我們!」而校園就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我們決定啟動「新校園運動」——讓孩子們在安全且具美感的校園裡,自然而然地創造好玩、有感、有意義的感官體驗,以更優質的學習環境陪伴他們成長。

在全國減班廢校浪潮下,僅剩新竹市需要建新學校。在全國減班廢校浪潮下,僅剩新竹市需要建新學校。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為了推動新校園運動,2016年,我曾帶領市府團隊考察日本品川第一小學。在那裡,學生是校園的主角,每個空間都可以是教室;半開放式的校園也融入當地街道,與居民的互動更近。

考察後,我們邀請知名的「田中央」設計師黃聲遠操刀,並決定先讓各校長們與建築師對談,請他們動腦思考全新的校舍理念,一起找出「需要也想要」的校舍樣貌。(延伸閱讀|這間教室好像星巴克!9張改造前後對照圖 美感校園讓人想重讀一次小學

蓋一座觀念翻新的「新校園」

在設計師、校長、老師與學生動腦激盪下,新校園運動的範例——「關埔國小」就此誕生。

極具特色的關埔國小是新竹市新校園運動的實踐成果之一。極具特色的關埔國小是新竹市新校園運動的實踐成果之一。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關埔國小有天井桂竹林、樹網吊床、零距離溜滑梯、流線型教室、跳舞草坪等最美五景,這所學校裡沒有一處重複的景色。我們還捨棄圍牆、以小樹林包圍,在沒有死角的校園內,孩子更易親近自然,也激發好奇心。

2018年,關埔國小完成一期校區,連續3年獲得國內、外5項大獎肯定,近日更獲得國內建築物最高榮譽「2020台灣建築獎首獎」。(延伸閱讀|史上最敢的校園實驗!建築師與老師聯手蓋學校,家長搶著報

天井桂竹林等特色景觀,讓民眾對關埔國小印象深刻。天井桂竹林等特色景觀,讓民眾對關埔國小印象深刻。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不只蓋新學校,在整建校舍上,也能用創新培養孩子的創意力。

例如,65歲的育賢國中打造出量體最大的校舍——「育英樓」。這棟四合一的大樓,透過半弧狀的設計,讓超過200坪的圖書館看似懸在半空中,上層可閱讀、下層則表演,美觀與功能兼具,串連的空間還能提供更多平台、空間讓學生遊戲、表演。

校園圖書館經改造後,串連起學生閱讀、表演、遊戲等多元空間。校園圖書館經改造後,串連起學生閱讀、表演、遊戲等多元空間。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新校園運動不只是圍牆內的行動

新校園運動不只是建蓋、翻新校舍,我們也打造讓學生安心上學的通學步道,周邊環境一併納入改造範圍。

市府邀請學校提出需求,在跨局處會議找出學生步行通勤比例高、有空間可建置,且能與周邊社區連通的空間來規劃。

以光華國中的120公尺通學步道為例,過去每逢下雨天,民眾總是與車爭道。新竹市府與鄰里溝通後,拆除長期占用的地上物,打造120公尺長的步道,民眾不再擔心機車從旁飆速而過,學生也有寬敞明亮的步道可以走。(延伸閱讀|林智堅專欄|我如何把300歲的新竹舊城區變「好走」?來台灣設計展走2公里就知道!

新校園運動不侷限於圍牆內,也一併改造周邊的通學步道。新校園運動不侷限於圍牆內,也一併改造周邊的通學步道。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新校園運動推動至今,新竹市已經投入超過新台幣48億元,新建兩所新學校、重建34棟校舍。

這些校園導入設計後,不再是一個個樣板,而是讓孩子潛移默化接觸美學、盡情探索的空間。我期待,校園的成長歷程能成為他們的養分,未來面臨逆境時,也能以積極態度發揮分析力、想像力與創造力來解決問題。

校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市府有義務讓孩子在這裡安全快樂地學習、成長。校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市府有義務讓孩子在這裡安全快樂地學習、成長。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我們有義務及責任讓新竹市的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這是市府不變的努力方向。目前,我們已全面盤點教育資源,未來會優先改善結構安全性低、資源相對匱乏與偏遠學校的教學及學習環境,讓全新竹市的孩子都享有最佳的教育環境。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未來城市首長專欄

「未來城市」為免費城市治理溝通平台,歡迎各縣市長、局處首長投稿。稿件請寄[email protected],編輯部將視情況調整內文與標題,並保留刊登權利。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