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阿宅的超能力!倫敦老紅樓一場黑客松,如何催生「科技向善」潮?

科技是阿宅的超能力!倫敦老紅樓一場黑客松,如何催生「科技向善」潮?
「Tech for Good」(科技向善)利用科技突破社會議題的困境,形成一股正向循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01-07
文・陳潔如(若水國際執行長)
10689
有一天,同仁們嘰哩呱啦地在內部工作坊討論起「Tech for Good」(科技向善)的台灣案例,突然有人問,「這概念到底是從哪裡開始?」

於是,我們開始了尋根之旅—雖然Tech for Good的定義現在隨企業、組織各自定義,但總有個故事的起點。我們像是在網海裡考古,找了到這個可能的線索:

「你技癢嗎?」(Got an itch? )

2008年,當主流仍視網路為朝生暮死的虛擬世界,英國人保羅・米勒(Paul Miller)在Medium上對倫敦的阿宅們發出英雄帖,「我們正在尋找任何你覺得用點阿宅力即能有助止癢,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點。」

保羅・米勒(Paul Miller)於Medium上發出的英雄帖。保羅・米勒(Paul Miller)於Medium上發出的英雄帖。圖片來源:截自https://bit.ly/359kyyD

他堅信網絡科技能改變世界,埋頭寫了五年的文宣,卻激不起任何水花;一怒之下,跟友人創辦了SchoolOfEverything.com,嘗試用科技實現終生教育,作為對「19世紀的教育方式」的反叛。

沒錢沒人,米勒回憶:「那是一條寂寞的路。當時若有同儕相伴,分享看法,相互學習,勢必獲益良多。我們想做的事也很難募到早期資金。」

他萌生一個念頭,一場社會實驗—這一年,「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誕生於東倫敦一座建於1692年的紅磚樓裡。

米勒舉辦了第一場黑客週末,稱為「社會創新營」(Social Innovation Camp),竟有上百個工程師、關心社會議題的年輕人等現身。他們白天在銀行、廣告公司、科技公司上班,週末則擠身東倫敦,獻身社會、環境議題。在不到48小時內,絞盡腦汁「駭」出創新對策,直到週末將盡,再如潮水退去,回歸工作崗位。

「若非為了幫助他人,今天我們不會出現在這裡;若非為了遇見其他人,讓他人也願意參與到你的助人計畫之中,今天我們不會出現在這裡,」與會者班・馬修(Ben Matthews)說。

有一點邊陲味的東倫敦、歷史紅磚建築、還有一群黑客,組合起來是不是超像漫威的電影場景?而他們就在這樣的場域裡,蘊釀出千奇百怪的點子。

例如Stuffshare,類似「借物版」的eBay,鼓勵物品共享,減少消費和浪費。

「我們想要什麼就買,但卻從來不問,」發想人塞思·雷諾茲(Seth Reynolds)說。曾經覺得非要不可的DIY工具、帳棚、球拍、魚缸等,如今堆在角落乏人問津;但人們仍不停地買,鄰里關係和人情往來如舊物一樣被遺忘。

GoodGym則將訪視獨居老人、送餐送物資等行善義舉變成跑步控的鍛鍊項目。發想人伊福·戈姆利(Ivo Gormley)說:「倫敦每天有這麼多人在跑步,這些能量卻沒有獲得利用⋯⋯若運動僅僅是為了自己,簡直是糟蹋人類的潛能。」

GoodGym將探訪獨居老人變成跑步控的鍛鍊項目。GoodGym將探訪獨居老人變成跑步控的鍛鍊項目。圖片來源:截自GoodGym網站影片

Barcode Wikipedia是公開的產品資料庫,集公眾之力來守護公眾知的權益;只要輸入或掃入條碼,即可查詢產品評論、製造環境、產品及製造廠商的相關報導、相關補貼等。

社會創新營一炮而紅,在英國追加五場,隨後擴及全球25個國家。他們嘗試用科技解決剩食問題,改良再生能源系統,媒合國際志工等等,逐漸形成一個科技向善的社群。光是他們成立的Tech for Good London社群,至今就有超過9,000名註冊會員—這還不包括受到他們啟發、在世界各地萌發的國際社群!(延伸閱讀|楊振甫專欄|食品大數據,未來超市讓「吃貨」安心

Tech for Good London社群吸引超過9,000名會員參與。Tech for Good London社群吸引超過9,000名會員參與。圖片來源:截自https://bit.ly/3hKsyuW

「每到週末都鬧烘烘的⋯⋯但最後,人們總是異口同聲地問:我要如何才能辭掉工作,全職投入?」米勒受訪時說。

讀到這一段,我心頭一震,因為就在相去不遠時間點,若水成立了,也引發台灣社會一股重新思考工作價值的起點。那麼,這是新時代的風潮,還是人生必經的循環?

米勒的目光看向大西洋那頭的美國,加速器計畫隱然自成一股小趨勢,「我們學到,當你渴望做出有意義的東西時,一點小錢就能走很遠。而創業新手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就是同儕網絡。」

為了讓改變和夢想成真,2012年米勒一群人以所在地Bethnal Green為名,創立歐洲最早進行影響力投資的加速器計畫——Bethnal Green Ventures(以下簡稱BGV)。英國國家科學技術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NESTA)為其注入第一桶金,Google免費提供空間,隔年又成為第一批獲得英國政府社會孵蛋器基金資助的公司。

那一年夏天,BGV投資了6個社會企業,三個成功起飛,其中一個是「公平手機」(Fairphone),致力於開發對最永續、最具道德良知的智能手機。(延伸閱讀|回收機器人黛西 蘋果手機送給地球的生日大禮

Fairphone致力於開放對環境友善的智慧型手機。圖片來源:截自Fairphone網站

BGV每年進行2次遴選,各取10個團隊,提供兩萬英鎊(約75萬台幣)資金,免費協作空間,進行12週的腦力激盪:把想法變成產品原型,定義使用者,擬定商業模式,提出行銷方案。

「這12週只是開頭,我們提供終生支持,隨著新創的成長,我們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並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幫助其他後起新創),」米勒指出。「畢業」團隊可望在前種子和種子階段,分別獲得5萬和10萬英鎊的融資。

至今,BGV投資了127個「科技向善」的社會新創,帶入8,000萬英鎊的後續投資,服務1,230萬人,而且所有計畫都至少符合一項以上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延伸閱讀|懶人包|什麼是SDGs與VLR?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一定要知道的5個常識與中英文網站

8年來,BGV持續為「科技向善」的社會新創提供幫助,盼能創造公平永續的社會。8年來,BGV持續為「科技向善」的社會新創提供幫助,盼能創造公平永續的社會。圖片來源:截自BGV網站

近年,它與臉書合作,參與設計和啟動臉書在倫敦的第一個加速器計劃LDN LAB,建立社群,發掘利用人工智慧、虛擬/擴增實境、機器人、語音辨識、區塊鏈等「深科技向善」(Deep Tech for Good)的種子。

BGV是英國B型企業的創始成員,並獲選為2017年全球最佳B型企業(Best for the World Honoree 2017);2020年1月,還被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的歐洲投資新創媒體Sifted選為「你該認識的25家英國創投」之一。

推出年度全球百大社會科技企業獎項的Nominet基金會,與前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催生,全球第一家為社會企業而設的投資銀行Big Society Capital,亦是其重要投資人。

除了公平手機外,BGV的知名投資案例還有:

・醫病溝通與預約管理平台DrDoctor
・永續、道德的女性時尚品牌Birdsong
・為難民覓生路的語言學習APP Chatterbox
・利用區塊鏈追蹤捐款流向和影響力,確保捐款公正透明的Alice.SI

「與草創時相比,現在我們更瞭解如何支持和投資科技向善企業,即使學習的路還很長。我們相信科技有龐大的潛力,能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而我們能成立一個出色的投資公司來幫助他們實現改變。」米勒在BGV的影響力報告中寫到。

BGV的投資標的破百,而且他們不打算放慢腳步。

期待不遠的將來,這股Tech for Good風潮也能在台灣扎根,寫出新頁。(延伸閱讀|陳潔如專欄︱Tech for Good(上)我的AI創業,如何滿足14萬身障者就業需求?

(感謝本文協同研究者王茜穎)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