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隔間、抗菌、快速、零接觸 防疫住宅的五個設計趨勢|疫情城市預言4

通風、隔間、抗菌、快速、零接觸 防疫住宅的五個設計趨勢|疫情城市預言4
疫情衝擊影響了未來建築的設計趨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08-25
編譯・王茜穎
17950
「家是人的城堡。」古英諺說。

但當瘟疫來襲時,我們該如何守護這座城堡?

在抗生素和疫苗問世之前,建築設計就是阻止疾病散播的藥。

人們裝設現代衛生和供水系統,以免飲用水污染,染上霍亂或傷寒;安裝磁磚、玻璃、鋼鐵,讓表面容易清潔,避免滋生細菌;設計開闊空間、大窗戶、陽台、不會積灰的平面、刷白漆,讓空氣流通,髒污無所遁形;在臥房安上大型的暖氣散熱器,以利開窗睡覺,確保新鮮空氣。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相信光和空氣具有藥效,「他談論其建築中確切的空氣量和窗戶尺寸,這些完美數字能確保最佳健康,(像是)他正在思考藥物的劑量和細菌理論。」美國東北大學藝術、媒體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卡爾(Sara Jensen Carr)告訴美國房地產與都市設計網站Curbed。

「整個現代建築運動源於對清潔、採光、空氣流通和開放性的關注,如今相同的事將再次發生,」教授永續設計的多倫多瑞爾森大學兼職教授奧爾特(Lloyd Alter)告訴加拿大廣播公司。

當新冠疫情退去,家或建築會變成什麼模樣?

改變一:通風、過濾系統升級

空氣傳播是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加強通風是比消毒更好的解決方案。

奧爾特指出,傳統的公寓大廈設計都以中央走道為核心:髒空氣從前門下方,灌入一間間的公寓裡,「每個人(在走廊上)走來走去,灰塵、疾病等掉落在地毯上,再被吸入公寓裡。」

為杜絕疫病傳播,未來必須升級更強大的通風系統、採用更高品質的濾網,在通風管道中加裝殺菌的紫外線消毒,甚至走向去中心化的建築系統(如中央空調)。

此外,避免封閉的走廊、等候區等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設計;增加能打開的窗戶,入口處規劃過渡區,設置洗手台、洗衣機、鞋櫃等,避免將外頭的病菌帶入家中、空氣監測系統等,都是一道道守護健康的空間防線。

「二氧化碳濃度是監測空氣中病毒濃度的不錯指標⋯⋯每個房間都應加設二氧化碳監測器,讓你知道何時該開窗,或在二氧化碳濃度超過600ppm時加強通風,」奧爾特說。

疫情-通風-防疫-智慧家庭-空氣過濾-空氣監測二氧化碳監測器可以幫助判斷室內通風程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改變二:開放空間OUT,個人隔間IN

你家格局適合在家工作和上課嗎?

「這波疫情已經證明,如果大家都得在客廳工作,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會很干擾,」多倫多大學建築、景觀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帕切科(Mauricio Quirós Pacheco)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訪時說。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餐桌,因為它不僅是吃飯的場所,還是工作的場所。」他說。

安全的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的防疫規定,亦挑戰了擁抱開放空間、增進人與人連結的主流設計概念。

今年二月《城市管理期刊》登出一篇論文,訪談50位建築與營造專家,預測「更小、更個人化的空間」將成未來趨勢,影響遍及公共建築、商業建築、零售和辦公建築。(延伸閱讀|防疫新生活》過去一年,我們家這樣做!台灣旅美教授的12個居家建議

改變三:抗菌建材大革命

減少共享空間、增加獨立小隔間的需求,將帶動輕建築和輕結構的風潮,以便公共空間的重新布局。如何解決輕量材質的防火和隔音問題,將是開發重點。
一如20世紀的磁磚,對於接觸傳播的恐懼,使建築師開始找尋新的抗菌材質。

紐約時報》報導,一篇刊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塑膠和鋼鐵表面上存活最久,最多可達72小時,紙板上24小時,銅表面上只能活四小時。

美國Design Collaborative公司合夥人兼首席工程師斯卡利(Craig Scully)接受《波士頓環球報》訪問時預測,設計師將採用越來越多的抗菌織物和飾面,像是銅或其他新的抗菌材質。

「如果五年前我跟一個會議中心提到要用這些材料,他們可能不想花這筆錢,但今日可能截然不同,」斯卡利說。

改變四:零接觸設計

另一個避免接觸感染的設計,就是零接觸。

疫情-防疫-零接觸-設計趨勢-住宅疫情加速零接觸科技開發,降低日常的接觸感染風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幾乎人人都預測,公共空間將朝著更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新冠病毒加速了各種零接觸技術的開發——自動門、聲控電梯、用手機開啟的飯店房門、免觸碰電燈開關、溫控、自動行李標籤以及先進的機場櫃台報到和安檢。」《建築文摘》的報導說。

「如果我可以叫Siri打電話給我太太,或用遙控打開Netflix,我不懂為何不能叫電梯把我帶到十樓。」曾參與設計四季酒店的邁阿密建築師,卡普建築與室內設計負責人卡普(Kobi Karp)接受《建築文摘》訪問時說。

改變五:快速的興建方式

疫情快速蔓延時,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拚速度——如何快速興建醫院、檢疫中心、檢疫點和隔離所等緊急設施,守衛疫情最前線。

一般來說,興建一間醫院至少要花兩年,但模組化的興建方式可以大幅縮短工期。現場快速組裝工廠預鑄的標準化組件,去年武漢的建商只花了兩週,分別建了兩家醫院,共2,600床。

模組化不僅蓋起來快,還更彈性、靈活。活動牆等組件讓建築能快速「變形」,以因應需求,如改變、移動或擴大治療和隔離的空間,或開闢新區以容納更多的加護病床等。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美國公司Jupe正在興建「世界上第一個獨立重症加護病房」,具備太陽能和電池供電,造價只要一般病房的1/30,模塊化組件可以壓扁,並用卡車或貨船運送到各地醫院,支援緊急狀況。

這些城市預言是否成真,只有時間能解答。然而,隨著變種病毒在全球掀起新的滔天巨浪,未來三不五時可能就來一次封城,不改變的代價將難以想像。(延伸閱讀|「別只讓陳時中在累!」建築師如何揪建築國家隊 3天蓋出移動負壓病房?


​​疫後城市,還有哪些改變?

​​#1 商圈回不去了!一周進辦公室三天,實體零售與餐廳黃金時代落幕
​​#2 大眾運輸減半,汽車讓位!瑞士自行車爭路權,汽車市區限速30公里
#3 沒遊客,奈良小鹿過更好!你願在家工作一個月,讓動物安靜繁衍嗎?
#4 通風、隔間、抗菌、快速、零接觸 防疫住宅的五個設計趨勢
#5 經濟如何復甦?1000個城市的共同解答:更綠、更公平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