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回不去了!一周進辦公室三天,實體零售與餐廳黃金時代落幕|疫情城市預言1

商圈回不去了!一周進辦公室三天,實體零售與餐廳黃金時代落幕|疫情城市預言1
疫情下的商圈越發冷清,許多實體店家被迫歇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08-17
編譯・王茜穎
13571
瘟疫及人們對瘟疫的恐懼,是一座城市最偉大的建築師。

14世紀的鼠疫,帶走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帶來了文藝復興的城市空間改革、建築師和測量員的誕生;19世紀的霍亂,給了我們巴黎的香榭大道、紐約的中央公園、倫敦的現代下水道系統、室內水管管線,催生了郊區;20世紀的肺結核、傷寒、小兒麻痺、西班牙流感,迎來了現代主義、通風、住商分離,擁抱玻璃和鋼鐵。

作為本世紀最大的瘟疫,新冠病毒將會如何改造城市的樣貌?

從Zoomburbs、下城之死、餐廳和零售業的命運,我們試著窺見城市的未來。

命運一:Zoomburb、Zoomcities崛起

在家工作鬆綁了居住選擇,人們逃離空間狹小,房價高昂,百業關閉的死城,有的搬往郊區,形成Zoomburb(Zoom+suburb,空間+郊區),有的移居更便宜的小城市,形成Zoomcities(Zoom+cities,空間+城市)。

「至今,我們已經看到了兩大輸家:紐約和舊金山。」美國萊斯大學金德城市研究所(The Kinder Institute for Urban Research)所長富爾頓(William Fulton)觀察,舊金山的居民西進,定居隔壁俄勒岡州的本德,甚至是千里之外,以盛產馬鈴薯聞名的愛德華州的博伊西;紐約的居民則往北來到加拿大邊境,復興了長期蕭條的水牛城和雪城,甚至遠至國境之南的德州。

過去幾年,全美房價最高的大城市持續流失人口,新冠病毒只是加速了人口的外流。但沒有永遠的觸底,一旦這些郊區或城市的房價過高,數位游牧民族又將拔營,尋找新的牧草地;或有一日回歸房價修正的大城市,屆時城市又將死而復生。

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商圈經濟-城市發展新冠疫情加速大城市人口外流,過往熱鬧的市區如今百業蕭條。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命運二:下城已死

過去三、四十年來,下城(downtown)靠著辦公大樓與上班族的餵養而生。新冠疫情改寫了未來的辦公生態,也改寫了下城的命運。

房地產專家預測,疫情過後,多數上班族一周可能只有三、四天在辦公室,辦公空間的需求恐將下降10到20%。而且,既然能在家辦公,非進辦公室不可的理由多是會議需求,預估未來將強調會議場所而非辦公空間。

富爾頓也預測,空的辦公大樓或會改作住宅大廈,原先入夜就人去樓空的市中心,或許會出現萬家燈火。

但少了辦公室和上班族,城市餐廳的黃金時代將下台一鞠躬。(延伸閱讀|冰島「周休三日」大成功!工時縮短效率卻增加

命運三:餐廳黃金時代落幕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報導,疫情期間,餐廳營收縮水六成,線上訂位平台直接觸底,高級餐飲、午餐和宵夜受創最重,獨立餐廳幾乎撐不下去,只剩口袋夠深的大型餐飲連鎖。

外送也救不了。《大西洋月刊》分析,最受歡迎的外賣品項(開胃菜和主菜)往往利潤最低;利潤最高的酒跟甜點,卻最少人點外賣,如此下去根本付不起市區的高額房租。

「我認為零售業將減少(reduced)、外移(relocated)和再利用(repurposed)。」哈佛商學院常駐高階管理人奧康納(Daniel O'Connor)告訴《大西洋月刊》。

減少,指的是數千家餐廳將倒閉;外移,無力支付高昂地租,餐廳將遷往郊區,甚至轉型為餐車,打起游擊戰;再利用,則是擁抱無接觸送餐的潮流,轉做商業廚房。

餐廳的店面會變成什麼?奧康納認為很可能會是健身房。

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商圈經濟-城市發展-餐廳疫情重創餐廳營收,餐飲業者改以外送服務維持收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命運四:實體零售業永久拉下鐵門

美國實體零售業垂死掙扎已久,新冠病毒可能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去年三月美國爆發疫情,五月起,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的營收成長衝上35到40%,一路保持到今年第一季達到41%,幫忙把貝佐斯送上太空。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的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迫使消費者上網購物,消費習慣改變後,「即使實體店面重新開張,這股趨勢也很可能持續下去。」

購物中心作為美國重要的零售地景,它們曾是美國的文化象徵、消費火車頭,與實體的「社交媒體」。九O年代極盛時期,全美多達3,000多家;疫情過後,零售專家預測只會剩下150至200家。

這麼多的空間將變成什麼?

富爾頓認為它們可能被剷平,改建為住宅。「區域性購物中心常位於富裕郊區的大片土地——這對建商來說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延伸閱讀|疫情調查2》疫情下,哪些人永久失業了?|張佑宗專欄

命運五:擴大單車與步行區

紐約市少了地鐵,還像紐約嗎?然而,宛若城市血管的公共運輸也是快速傳播病毒的溫床,疫情過後,公共運輸該往哪裡去?城市的人們該如何移動?

開車不是一個選項。城市裡,不是人人養的起車和車位,於是,有些城市開始做起實驗⋯⋯

封城後,義大利的米蘭推出「開放街道」計畫,將35公里長的街道改造為單車道和步行區,讓人們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安全地在城市裡移動。

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城市規劃-米蘭米蘭的「開放街道」計畫將原有車道改為單車道和步行區。圖片來源:米蘭市政府網站

前紐約市交通局長薩迪克-汗(Janette Sadik-Khan)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解釋,米蘭的疫情比其他世界主要城市快了一個月,「米蘭計劃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如何重建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範本。」

巴黎市長伊達戈,也在2020年便提出「15分鐘城市」的規劃,主張民眾應該在步行或騎腳踏車15分鐘內,就能達到辦公室、學校、醫院等地,以免活動範圍遭限制時,引發生活與經濟崩壞。

此外,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擴大了約76公里的單車道,幫大眾運輸的紓「困」;加州奧克蘭封閉119公里、約全市1/10的街道,讓行人能保持社交距離。柏林、布達佩斯和墨西哥城也可見類似的計畫。

至於公共運輸,達爾豪斯大學規劃學院院長哈比卜(Ahsan Habib)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訪時說,城市必須設法改造車站、號誌、座位安排,讓大眾運輸不再擁擠。(延伸閱讀|林智堅專欄|我如何把300歲的新竹舊城區變「好走」?來台灣設計展走2公里就知道!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