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景觀建築教授侯志仁:開放公民參與更重要

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景觀建築教授侯志仁:開放公民參與更重要
未來城市Podcast EP.18未來大來賓: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侯志仁。圖片來源:未來城市編輯部 設計:李芸
2022-01-17
整理・許鈺屏、李芸
26961
占地25公頃大、座落在台北精華區40多年的中正紀念堂,能轉型嗎?可以怎麼做?去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改造方案後,引起熱烈討論。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任教的侯志仁,深入參與台灣、日本、美國的社會議題,黑面琵鷺保育、反美濃水庫等公民運動都有他的身影。

這次的中正紀念堂議題,侯志仁則對照了各國轉型正義議題。例如,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民眾挖掘深埋在日常的種族主義,檢討力度也是他在美國多年首見。

從地景建築專業出發,侯志仁如何看待轉型正義?又如何依國外經驗,對台灣的中正紀念堂提出建議?

未來城市Podcast EP.18|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景觀建築教授侯志仁:開放公民參與更重要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侯志仁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侯志仁-轉型正義-促轉會-未來城市Podcast-中正紀念堂侯志仁認為,轉型正義應有更多人關注、投入討論。攝影:未來城市編輯部 設計:李芸

Q:在促轉會的座談上,你看到台灣社會對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的態度如何?座談中你以「正義長弧中的不義地景」為報告主題,為何這樣定題?

座談中,有些講者立場很清楚,比如受害者家屬和專家,也包括呂欽文建築師。同時,我看到很多講者會從音樂、歷史等不同角度論述,不只是藍綠攻防、拆或不拆這種很對抗性的說法來看中正紀念堂。

針對中正紀念堂,有些建築師在臉書上寫的內容,剛開始會有點酸言酸語、嘲笑促轉會,可是他們在公開場合討論就收斂很多,包括未來城市也收藏了這系列文章。這是很好、比較理性的討論方式,也讓這項議題展開新的公共論述空間。

這次我以「正義長弧中的不義地景」定義中正紀念堂,有兩個層次。

第一,中正紀念堂已經存在40年了,好像變成我們的日常,平常有人會去運動、散步,很多活動也會在那進行。這當然是事實,可是我們不能不去碰觸空間的本質。而且,威權的空間布局、活動安排都還在,比如儀隊向銅像致敬、堂體的門打開,崇拜軸線還是非常清楚。原本威權的布局跟意義,其實跟日常共存,我們要先認定這件事。

第二個層次,跟我在美國的經驗有關。最近幾年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來到高峰,2020年更因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事件到達臨界點。這系列抗爭凸顯結構性種族主義在美國也變成日常,如果不去挑戰,這種日常就會持續下去。

2020年,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行動,提醒我們不能再日常下去,要徹底檢討結構性種族主義、社會正義議題,才有辦法面對並解決。美國很多大學也把整個課程翻過來,思考在課程強化社會公義,或檢討課程是否含有隱藏性種族主義的思維。

回到中正紀念堂,台灣解嚴這麼多年、民主轉型這麼久,很多過去遺留的事沒有被檢討,反而變成一種持續的日常。

Q:因為反種族歧視運動,美國有一處著名的李將軍像也被拆除。很多人認為他在歷史上很有貢獻,而且雕像也是歷史文物、藝術品,為什麼要拆掉?美國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當然有人反對有人支持,去年的批判聲音來到新高點,而李將軍銅像只是其中一個。非常多南方邦聯代表人物、代表白人優越意識形態的雕像,有些被民眾破壞,有些由政府透過正式程序決定拆除,例如李將軍雕像。

這些銅像就是我們要挑戰的日常。他們是某種意識形態的象徵,當我們重新批判、檢討日常,銅像就面臨拆或不拆的問題。去年支持拆除的民眾越來越多,且立場非常堅定,當地政府就必須回應。所以這也是公民意識的表現,有更多人願意檢討這件事,政府就有必要回應。

黑人的命也是命-雕像-Black Lives Matter-轉型正義-種族主義-雕像拆除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風潮延燒,許多民眾倡議拆除象徵種族主義的雕像。圖片來源:flickr

Q:很多人擔心中正紀念堂成為政黨爭執的焦點,反而撕裂社會;也有人質疑,「你的不義或許是我的正義」;或認為負面事物可變成正面教材,提醒我們曾犯的錯,例如德國集中營。你如何回應這些看法?

從最近幾波選舉來看,相較過去,支持政黨的比例其實非常低;不再非黑即白,中間有一群人更願意討論事情。因此,如果有公共討論的機會,很多人會往中間靠攏,而不是往兩個極端持續抗爭。

而我認為「你的不義或許是我的正義」,應是指我們要有同理心,思考這件事對這個人為什麼不義?而不是直接說「你的不義是我的正義」。不論拆與不拆,都要更有同理心去看,而非一下子就讓它落入兩個極端。

至於「負面的事物能不能成為正面的教材」這個說法則有個問題。負面事物本來就是負面教材,怎麼會變成正面教材?目前看到的不義遺址大多是受難現場,提醒我們過去發生的事;但是,中正紀念堂不是受難現場,而是紀念獨裁者的空間,繼續留下就是延續威權的象徵,跟納粹集中營、其他不義遺址有本質上的差異。

Q:還有人拿土耳其的聖索菲亞教堂類比中正紀念堂,認為它經歷不同的宗教、政權依舊矗立;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許多活動選在中正紀念堂舉辦,雲門舞集、明華園都曾在此表演,園區的威權氣氛被沖淡不少,是不是已能達到平衡?

聖索菲亞教堂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可是跟中正紀念堂對比依然有點距離。

聖索菲亞教堂非常有建築、藝術價值,曾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光線、材料、質感、形式都是創舉。可能因為這樣,另一個政權並沒有動建築,可是他們有動裡面的神像、裝飾物。所以如果類比中正紀念堂,我們動銅像其實沒問題,對不對?(笑)

而活動進行時,當然會沖淡中正紀念堂的角色;可是當活動一結束,威權的靈魂又回來了。空間如果是空的,威權的象徵意義其實不會被活動沖淡。

Q:這個空間應該如何再利用,國外有類似案例嗎?公民在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塊首都中心的25公頃土地可以做非常多事,有人提出立法院遷址,或種更多樹減緩台北盆地的熱島效應,甚至變成市民的開放空間⋯⋯中正紀念堂一方面是轉型正義議題,一方面是都會區開放空間,是整座城市治理、健全發展的關鍵。

國外很多案例透過競圖、徵件,讓各式各樣的創意被公開提出,放入更多想像力,不只糾結拆與不拆、立法院遷址等單一角度。另外,也可以透過正式程序,例如公民的推動委員會,專業背景的人一起公開討論,使燙手山芋回到公共討論空間。

例如,紐約地標「High Line」原是荒廢的私人鐵道。當時,要拆除的聲音一傳出,市民、公民團體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找來明星、拍影片倡議鐵道保護、舉辦創意競圖,讓更多人可以一起關心。

此外,他們也充分利用選舉,將社會利益變成政治利益。當時,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非常支持城市綠化,他將此案例當成選舉支票,上任後積極推動。現在,鐵道變成一條線型公園,幾乎所有遊客到紐約都會去觀光。

High Line-紐約-地標-空間轉型-侯志仁-公民參與紐約著名地標「High Line」原是廢棄鐵道,經過民眾倡議、公開討論,改建成線型公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Q:未來,或許可以邀請市長候選人,看看他們對這個首都中心有什麼規劃?

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公民團體,市民有聲音,政治人物才會回應。這應該是全台灣的事,且它也是首都地標,甚至是門戶。很多國外媒體會以中正紀念堂的照片代表台灣,這其實有點怪,就像以賭場做為新加坡地標。

目前的轉型正義,比較是機構型的轉型正義,例如成立促轉會,但它有時間性、必須完成法定任務。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轉型正義的認識、和解、真相,這部分其實需要更多人參與。

聽懂未來:關於轉型正義,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景觀建築教授侯志仁:轉型的下一步,先解開文資認定的結|明日的中正紀念系列
以「自由廣場」重新錨定台灣民主象徵|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系列
柏林「恐怖地形圖」:用一面牆,揭發國家殺人機器的真實身份|紀念碑下的光與影系列
「黑人的命也是命」燒遍全球!為何美國選出首位黑人總統後,種族主義卻變本加厲?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首播時間:每個月第一、三個週一的傍晚五點。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