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廣場」重新錨定台灣民主象徵|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3

以「自由廣場」重新錨定台灣民主象徵|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3
立法院遷建討論多年,移入中正紀念堂園區為熱議選項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11-11
文・邱文傑(建築師)
18147
近期「中正紀念堂」改建話題再起,「未來城市」搜集、紀錄各方專家觀點,邀大家一起對中正紀念堂與首都公共空間發動地景奇想,使共識在討論中持續前行。

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

(編按)首都台北精華區有塊25公頃土地。日治時代原是軍營,1970年代打算蓋經貿園區;但總統蔣中正過世後,一棟藍瓦白牆的「中正紀念堂」矗立其上,直至今日。

40年來,台灣從解嚴邁入民主,肅穆的園區成了學運與抗議遊行集合地;人們在兩廳院間的空地聽演唱會、練樂團、跳熱舞;「大中至正」牌樓也改成「自由廣場」,似乎更符合這裡的氣氛。

如果中正紀念堂不只是「紀念」,這塊土地還有什麼用途?什麼樣的首都圈,才能向世界展現台灣價值?其他歷經殖民獨裁的民主國家,又如何在首都展現那段歷史?

前一陣子看新聞,知道媒體在討論「中正紀念堂要改成立法院」,直覺又是一場政治口水大亂鬥。

沒想到,這則新聞在腦海裡慢慢發酵,愈想愈有趣;期間也探訪谷歌大帝,找了些「中正紀念堂」、「立法院」、「兩廳院」和「自由廣場」關鍵字,梳理一下脈絡,書寫短文與大家分享。

想到起初莞爾一笑以為的假議題,可能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典範,心中十分有感。

一、立法院搬遷之必然

立法院是早年國民黨播遷來台之後,定位為短暫停留之用(反攻大陸),誰知道「臨時」成了「永久」,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現有的立法院建築老舊、空間狹窄,使用面積效能低落,早已不符合現代化國家國會議事空間應有的氣度,實用性及象徵性兩不足。多年來議事殿堂打群架、攻佔主席台,衝突不斷的立法風景,大概也加速了空間老化的速度;加上土地權屬為台北市所有,長期租用也説不過去。

所以,「立法院搬遷」這個吵了20多年的議題,其實自有其正當性。

二、政治的軸線

從總統府到台北市政府、從凱達格蘭大道到仁愛路這條軸線上,兩側有台北賓館、二二八紀念公園、外交部、教育部、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前國民黨黨部、台大醫院⋯⋯一直到仁愛路端的台北市議會、台北市政府,以及其牽引出來、以101大樓為首的信義計劃區。這一條政治軸線,無疑成了台灣政治核心區的象徵。

總統府-台北市政府-仁愛路-政治軸線-台北市-城市規劃從總統府到台北市政府,一路上連接許多台灣重要政治機關。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Map

或許有人說,南北失衡、重北輕南,將立法院搬到中南部有助平衡發展;這些言論,其實背後都是政治算計。

我們看得很清楚,在世界的城市治理清晰可見,有以政治為首的首都,也有以經濟為主的城市,政治跟經濟並重的城市也不在少數。若硬把政治核心區內重要的國會建築,遷到其他城市,其實是不智、也不見效率的政治分贓。

所以,我並不贊成將立法院遷出台北。它不只應留在台北,更該留在政治核心區。你能想像美國國會搬到舊金山?法國國會搬到馬賽嗎?

我們反而應利用此一重要的政治建築,重新錨定台灣民主的象徵。這不僅對內能提升效率,對外更是台灣向世人展現民主力量之契機!

想想今日的兩岸局勢,想想世界,台灣幾乎成了民主價值的關鍵字!最近CNN用「民主的燈塔,逆勢的亮點」來形容台灣,這是全球性的格局問題;立法院的搬遷,確實有必要拉到這個層次來思考,才不辜負時代付予我們的責任和契機!

三、「去蔣化」真這麼重要嗎?

試想,把中正紀念堂內蔣中正先生的大型塑像拆除或請走,再改建成立法院,這到底代表什麼,又開心了誰?套句俗話:「有這麼嚴重嗎?」

民主的進程,不就是面對歷史走向未來?極權政治一黨獨大的真實過往,豈是拆座銅像可解?反而若真能誠實面對歷史,重新定位中正紀念堂的功能及未來的角色,當更有意義!

事實上,若能將老蔣時代的所有重要文獻、史冊、論文、重要事件及日記等資料,做有系統的整理、收集,再經過策展、展演活動,與社會對話,亦可併入紀念圖書館的功能,向歷史學習。

其實,就算是一黨獨大或獨裁的歷史真實,也沒抹滅的必要,不是嗎?還有什麼比真實更可貴?事實上,對歷史研究的深淺、了悟的厚薄,正是文明國家走向民主能多高多遠的關鍵!所以我以為,中正紀念堂不僅該留,更該深化、活化!(延伸閱讀|【城市的轉型正義】台灣・苗栗|那天,父親還請來抓他的人吃了早餐

四、「民主的燈塔,逆勢的亮點」

自由廣場牌樓、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及中正紀念堂定位出的長方形廣場,局部地下有一層碩大的停車設施供兩廳院之用,往東還有非常大的開放空間。其實,只要充分利用此開放空間之地下層及一層人工地盤,就足以容納一個立法院。

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貝聿銘設計的法國羅浮宮增建工程。在羅浮宮古蹟群環伺下,碩大的廣場中央矗立一座玻璃金字塔,整個地下層就扮演了連結所有羅浮宮歷史建築群的地下通廊,是重要的節點,也是羅浮宮展館的本體。

自由廣場與羅浮宮的配置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也可廣下英雄帖,讓國內外建築師同埸較勁,利用設計翻轉此傳統廣場的定位,以「逆勢的亮點」讓大家看到新時代的人民殿堂,存有於廣埸上下之間。至於停車自可深入到地下二層三層。

法國-羅浮宮-貝聿銘-廣場-城市規劃-歷史建築法國羅浮宮以地下層連結建築群,配置可作為中正紀念堂借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試想,首都核心地帶之中、政治軸線之畔,若真能將內外空間廣場翻轉成為民主的殿堂,有內有外、有宏偉的下沈式議事廳、有開闊的民主自由廣場,立法院與三大建物共存,又可是自由廣場的化身。

有意思,似乎當年吵著將「大中至正」改名為「自由廣場」時,似乎也巧合地為今日立法院選址一事,埋下伏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系列:

#1 以「首都行動」,同時解決立院設置與中正紀念堂正當性爭議
#2 脫離現狀第一步:從改變向銅像致敬的規格開始
#3 以「自由廣場」重新錨定台灣民主象徵
#4 不論蔣介石評價如何,這塊地都該有更好的用途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