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現狀第一步:從改變向銅像致敬的規格開始|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2

脫離現狀第一步:從改變向銅像致敬的規格開始|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2
中正紀念堂現仍保有禮兵定時像銅像致敬的儀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11-10
文・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14289
近期「中正紀念堂」改建話題再起,「未來城市」搜集、紀錄各方專家觀點,邀大家一起對中正紀念堂與首都公共空間發動地景奇想,使共識在討論中持續前行。

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

(編按)首都台北精華區有塊25公頃土地。日治時代原是軍營,1970年代打算蓋經貿園區;但總統蔣中正過世後,一棟藍瓦白牆的「中正紀念堂」矗立其上,直至今日。

40年來,台灣從解嚴邁入民主,肅穆的園區成了學運與抗議遊行集合地;人們在兩廳院間的空地聽演唱會、練樂團、跳熱舞;「大中至正」牌樓也改成「自由廣場」,似乎更符合這裡的氣氛。

如果中正紀念堂不只是「紀念」,這塊土地還有什麼用途?什麼樣的首都圈,才能向世界展現台灣價值?其他歷經殖民獨裁的民主國家,又如何在首都展現那段歷史?

立法院限於原址之空間不足與老舊而擬議另尋新址已有多年,近來此議題又再被提起。

然而,究竟要新址新建、舊址擴建,甚或使用中正紀念堂改裝?都有不同考量,各界也都提供不同條件的地點提供選擇,此一議題勢必會再引發一番討論。

其中,將立法院遷到中正紀念堂,會是一個話題性最高的方案。如何改裝以容納立法院的空間需求?確實有莫大的挑戰,其可能作法所衍生的象徵意涵更是複雜,本文就此方案提出若干意見供各方參考。

首先,要考慮功能需求及其空間形態能否切合。

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造型十分獨特,當年以強烈的紀念性為主,相應的內部功能與服務內容並不多,因此內部可用的空間,其格局與規模應該相當有限。

相對的,立法院的功能需求較多:大會議堂、委員會議室、辦公、典藏、資料庫、委員研究室、民眾陳情接待等等,需求面積自也不少。加上全院大會的議事堂,是立法院在功能與象徵上的重點,是否有辦法容納於中正紀念堂的現有空間中,有待專業估量。

中正紀念堂-蔣中正-轉型-城市規劃-首都-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為紀念前總統蔣中正興建,造型獨特。圖片來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官網

認真盤點之後,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可勉強收納入主要的功能,包括大會議事堂,但相當侷促勉強;或者,既有空間僅適合收納全院大會議事堂之外的功能,必須在該基地上新建獨立的大會議事堂。這兩個方向,以現今的建築技術,都應該可以達成,差別只在於方案所表彰的象徵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高度政治敏感的空間,在各個層次都有其象徵性。

大至建築量體的形式調整,譬如1990年代韓國在多數民意支持下,決意將原朝鮮總督府拆除;過程中,還在萬人圍觀下將建築物正中央的圓頂,象徵性地加以「斬首」,其構件被移置到韓國天安市外的「獨立紀念館」保存展示。

小至標語、圖像乃至色彩都可能具有特定的表徵,吸引目光與想像。

另方面,重新調整空間時,也可能藉新的空間組織,提供獨特的空間經驗,創造出原本沒有的象徵意涵。

譬如,同樣發生在1990年代的德國新國會大廈案。建築師在議事廳上方設計了新屋頂——這是一個刻意讓遊客透過螺旋步道一步步向上走,過程中可以環視柏林市區、又可體驗身影映在鏡面上、宛如萬花筒般充滿科幻感的圓頂空間。

最有意味的是,這個圓頂位在國會議會廳的上方,參觀者透過地面的採光,可俯看下方議會的進行,傳達出「人民在國家之上」的象徵。(延伸閱讀|不拚經濟拚正義! 租金變兩倍,柏林市府從財團手中搶回六成公寓

柏林-德國-國會大廈-議會-城市規劃-公共建築-建築設計遊客可走入德國新國會大廈圓頂內,從上觀看議會進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要將立法院的功能裝入中正紀念堂中,依其面積充足程度會有兩種可能,姑且分別稱之為「全裝案」與「半裝案」;兩者佈建於兩廳院園區中,其引發的建築行動,將帶出全然不同的象徵意義。

前者,立法院完全改裝進原本即已威權十足的地景空間中,立法院的功能完全藏入地下,從外部完全看不出足以代表立法院的建築構件。如此,將在視覺上與身體經驗上引起民眾何等的失落與錯謬感,實在不言可喻。

半裝案呢?也許大會的議事堂是最難裝入既有空間,那它要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於園區?與原來的紀念堂要形成什麼樣形式關係?表現出何種象徵意涵?則有豐富的可能性,建築師必將大有發揮空間。

但關鍵仍在於,紀念堂旁邊究竟有多少空間,可以冒出這間大會議堂的全部或局部?冒出局部,又是冒出多少?以什麼樣的姿態冒出?與原有地景形成何種關係?則會是很有趣的挑戰,必然會大受建築界歡迎!

然而,不論全裝案或半裝案,必然無法迴避處理原有的紀念堂及其中的蔣中正銅像。

由於國人對於事主的功過定位尚無共識,短期內勢必也無法落定;因此,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脫離現狀,邁出第一步——即便只是小小小的一小步。

據說,紀念堂仍保有禮兵定時向銅像致敬的活動;若果如此,或許可以考慮從改變致敬的規格開始,會是比較溫和的起手式!?


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系列:

#1 以「首都行動」,同時解決立院設置與中正紀念堂正當性爭議
#2 脫離現狀第一步:從改變向銅像致敬的規格開始
#3 以「自由廣場」重新錨定台灣民主象徵
#4 不論蔣介石評價如何,這塊地都該有更好的用途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