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來了!醫策會董事長林啓禎找新解:人性的整合最重要

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來了!醫策會董事長林啓禎找新解:人性的整合最重要
未來城市Podcast EP.21未來大來賓: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林啓禎。圖片來源:醫策會 設計:李芸
2022-03-10
整理・許鈺屏、李芸
15641
科技進步、疫情挑戰和社會人口變遷,都加速了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進展。在創新趨勢之下,醫院已做了哪些準備?第一線人員又遇到哪些挑戰?

為找出實踐的路徑,2018年,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在台灣智慧城市展,舉辦首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全台醫院院長及科技產業代表齊聚一堂,尋找台灣智慧醫療的共識。

今年的院長大會,主題為遠距醫療、電子病歷上雲、智能照護三大題目。我們期待達成哪些共識?又會聽到哪些經驗分享?未來城市邀請醫策會董事長林啓禎,帶我們預習今年的大會主題及討論方向。

未來城市Podcast EP.21|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來了!電子病歷上雲端將改變未來的看病體驗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 林啓禎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林啓禎-醫策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智慧醫院-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未來城市podcast董事長林啓禎認為,台灣智慧醫療產業已有基礎,接下來應整合各界人性需求。圖片來源:截自醫策會影片 設計:李芸

Q: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會做哪些討論及決定?

醫策會做為醫界平台,且台灣逐漸在推廣智慧醫療,我們決定在2018年舉辦第一屆智慧醫院院長大會。第一年配合新南向政策,主軸是簽署智慧醫院國際合作的宣言,並邀請新南向國家來台參加;第二屆的主軸是人才培育;第三屆著眼產業布局——不只醫院應用,健康產業的發展也很重要;第四屆主題則是醫院跟產業的合作模式。

今年是第五屆,根據前四年的基礎,我們覺得人性的整合最重要。不論是遠距醫療、電子病歷或智能醫療領域,我們都要思考、整合政策、醫界、產業界及病人的需求。今年,我們期望往這個方向努力。

Q:今年台灣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以「遠距醫療」「電子病歷上雲」,又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首先解釋遠距醫療。第一個關鍵字「遠距」,根據《醫療法》與大家的認知,就診時,病人本人應與醫師見面;如果兩個人不在一起,就是遠距。

第二個關鍵字是「醫療」,醫療又包括診斷跟治療。診斷有時必須詢問病史,有時必須親自接觸病人;但遠距無法實體接觸,須透過科技、視訊、資通訊等技術及醫療設備,得到資料才能判斷。治療方面,包含開藥、遠距手術、遙控手術等,其實我們已經打下基礎,但整合上仍有許多值得努力之處。

在現代醫療中,「醫療4.0」是指利用大數據分析、智能整合方式進行醫療,包含五個核心價值(5P):

  1. 預測(Prediction):利用大數據預測病情;
  2. 預防(Prevention):預測可能會得到什麼疾病後,就要能夠預防;
  3. 個人化(Personalize):根據每個人的狀況給予個人化醫療;
  4. 參與化(Participate)
  5. 精準化(Precision):精準醫療。

為了走入現代醫療,我們就必須數位化,這時會牽涉到電子病歷。過去的紙本病歷不易分析,但病歷數位化後,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迅速找出資料。

遠距醫療與電子病歷有許多應用。例如,有些地區看診的交通不便,當病患到醫學中心看病、經過病人及醫師同意,就能將數位病歷上傳雲端;未來,他只要在地方診所、基層醫療單位,同樣能持續追蹤。這對偏鄉醫療非常好,因為台灣的醫學中心與小型醫療院所設備、專業仍有差距,偏鄉若能善用此服務,病人就不必舟車勞頓、擔心延誤病情。

2018年,衛福部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裡面列出偏鄉、病人同意或某些條件的部分病人等五種狀況,可以進行通訊診療。現在,衛福部也在思考修訂法律及治療辦法,以符合更多未來的實際需求。

Q:遠距治療其實已討論多年,今年院長大會選定遠距醫療和電子病歷上雲主題,是因為法律或科技上有新進展嗎?

引用《孟子》〈離婁〉:「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雖然已有科技技術,但實際應用仍有問題。

例如,有些病人需要遠距看診,但《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未表列;或者是遠距通訊訊號的穩定度、頻寬是否足以傳達訊息等軟硬體需求。比方說,皮膚科醫師遠距看診時,若影像解析度不好、顏色不對,醫生便無法正確判斷,甚至可能因此誤判。

另外,還有法律責任的問題。遠距與實際看病仍有落差、人工智慧判斷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所以醫療責任認定也是一個問題。

林啓禎-醫策會-董事長-遠距醫療-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未來城市podcast林啓禎以遠距醫療遇到的挑戰為例,指出智慧醫療產業下一階段應努力的方向。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雖已經過多年努力,醫院、產業、病人與行政管理端,都需要持續對話。因此,今年的院長大會,就是必須做人性整合;就像提升醫療品質,我們早已開始努力,但永遠都有改革空間、永遠沒有最後一哩路。

對於智慧醫療,台灣的認知很快、技術不算慢,但立法較慢。如果沒有大家的努力,對話及得到共識的速度就會更慢。因此,我們應該繼續朝向細微的人性需求、找出潛在困難,並克服及突破。(延伸閱讀|疫情下,偏鄉的逆襲 台東為何能無痛推動「遠距醫療」?

Q:智慧醫療上為病人帶來好處,但科技拉大了醫療的時空與範圍,醫護人員的壓力是否隨之提升?

我們可以分成遠程和短程來思考。從遠程而言,當大家都很熟悉流程、非常有效率時,我們需要花的時間、精力因此下降。但適應過程中,我們需要時間跟努力;加上醫療容錯率相當低,導入過程必須用兩套方式複查是否出現錯誤,以免傷害病人——舊文化跟新價值磨合時,容易產生衝擊、增加負擔。所以,我認為導入科技後,長期會受益,但短期可能帶來壓力。

Q:未來,儘管AI快速進步,最後還是需要醫生把關嗎?

人工智慧判斷是現代智慧醫療非常重要的領域。近25年、30年前,我就與資訊工程的老師合作過,做出判斷骨骼年齡的電腦程式;但那時沒有智慧醫療的想法,所以沒有實際運用。

這類判斷需要餵給電腦大量資料,才能進行機器學習;機器不會疲勞,因此不會有因疲勞而生的錯誤,但它仍有缺點。例如,我與X光醫師合作,可以根據臨床資訊、加強診斷某些地方;但AI不會做這些事,便就會依照演算經驗判斷。

有些AI非常方便,例如我是骨科醫師,每次幫病人量脊椎側彎都需要花時間、量好幾個角度;透過AI影像判讀,0.1秒就能讀出結果。AI判斷的正確率可能比專家更高,但99.9%正確也表示有0.1%是錯誤,發生錯誤會造成什麼問題?責任又歸誰?這是必須要再思考的。

所以,我想這就像使用智慧手機,它帶來方便,也能利用科技協助人類。未來醫療,不是只有人工智慧,而是「擴增智慧」(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AI提供協助,人類再利用經驗做出最後判斷。當人工智慧與專家合作,病人才能得到最大福祉。(延伸閱讀|2021年全球智慧醫院250強!美國89所入榜,梅約掄元

Q:政府一直加速智慧醫療發展,我們雖已習慣健保,但這項新興產業需要更永續的營運模式和資金來源,才能蓬勃成長。您希望今年的院長大會可以達成什麼共識,或有哪些經驗分享?

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和醫療業都非常強,問題是,這些產品要賣給醫院還是醫生?未來執行這些工作時該由健保、使用者或醫院付費?我認為,產業鏈及應用端應做整體思考和規劃,同時釐清商業模式及醫療生態的給付機制。

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中,出席、簽署且有共識的絕大部分是醫院院長,但我們也邀請資通訊專家及企業主管參與,釐清他們的困難,增進彼此溝通及了解。例如去年,大會總參與人數共156位,並包含77家醫院及34家產業。目前,我們尚未詳細蒐集病人端的意見,未來也希望納入一般民眾的聲音,全面了解醫療生態。

醫策會持續運用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HST),整合與媒合醫療界、應用端、資訊界、產業界和科技界,呈現彼此遇到的挑戰、找出解方。

聽懂未來:關於智慧醫療,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沒有病人的名醫」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 如何把偏鄉變智慧醫療示範城?
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通過,七大重點一次看
台灣智慧醫療下一步怎麼走?2021BTC生技會議提出四大建議
錯過這次,新「護國神山」恐淪醫療代工!——台灣需要怎樣的醫療AI軟體建設?
林百里:廣達要從「黑手」,變成協助醫師的手|未來招待所——智慧醫療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首播時間:每個月第一、三個週一的傍晚五點。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