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舊建築,裝盛昔日美好——中一中校史館等三個再利用案例

以舊建築,裝盛昔日美好——中一中校史館等三個再利用案例
台中一中校史館修復延續原有的建築風格、營造工法,保留既有的芬克式桁架,並融入永續綠能理念。圖片來源:JJP潘冀聯合建築師
2022-05-25
文・潘冀(建築師)圖・JJP潘冀聯合建築師
19514
前些日子,一通來自嶺頭山莊的採訪電話,勾起我年輕時的許多回憶。

嶺頭山莊位於陽明山仰德大道,裡面有著早期美國宣教士來台所興建的舊式經典洋房,韻律有序地座落於起伏的營地上。戶外階梯廣場周圍大樹林立,可眺望台北市夜景,美不勝收。寒暑假時,許多年輕人會來此參加營會,早年的營會期間大約一星期,大家生活在一起,彼此有更深的認識,甚至成為一生的摯友。

1960年代,我正就讀於成大建築系,也是熱衷參與營會的年輕人之一。當時大家生活都很簡樸,來自美南浸信會的宣教士有些住在嶺頭山莊的洋房裡,內部陳設非常簡約。營會期間,大家每天最開心的是晚餐後的「夕陽會」,我們坐在廣場階梯,唱詩歌、聽短講,遠望著太陽漸漸西沉,這份領受隨著年紀的增長,餘溫依舊。

嶺頭山莊-陽明山-浸信會-JJP-潘冀-整修-建築設計1980年代,JJP接受委託整修嶺頭山莊,在有限預算內,透過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延伸美好記憶。

1984年,事務所接受美南浸信會的委託,重新整修嶺頭山莊。因基地座落於陽明山軍事禁限建區(現為山坡地保育區),我們決定保留原有的建築風貌,透過整修既有建物整修,在極有限的預算內,提升嶺頭山莊的空間品質。整理範圍涵蓋教室、宿舍、會堂、餐廳、廁所、車棚,並處理屋頂漏水及替換部分門窗、景觀等,讓曾經發生的美好記憶不僅能保留下來,還能延伸下去。

一轉眼,又過了近40年,嶺頭山莊正式邁入70週年,今年四月接管的教會策劃了回顧展覽,特別來採訪我。我翻閱著當年同事手繪的設計藍圖,彷彿又回到當年坐在階梯廣場的情景,台北天空下的年輕人依然熱情,晚霞中的舊屋見證了這一切。

年輕時的領受,一生受用,回饋社會

嶺頭山莊經歷了70年的時光,身為建築師的我,僅是其中的過客之一。面對全新世代的呼召與需求,正在凝聚共識中繼續前進;建築可以再利用,而我年輕時的領受,卻是一生受用。

一件實體建築作品存在世間的時間,往往比一個人的生命歲月長久。無論人們喜不喜歡這棟建築,實體建築影響的層面實為廣大;尤其當建築經歷了時光淬煉,除了散發出文化底蘊,還保留了歷史痕跡。

本所2012年設計的「台中一中校史館修復再利用」,則是經歷了另一種體驗。

「台中一中校史館」原為「台中州立第一中等學校講堂」,建造於1937年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後,講堂作為校園集會場所,為早年校友的重要集體記憶之一。2004年由台中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物,因年久失修,屋頂漏水與牆壁風化嚴重,幾乎被遺忘在校園裡;沒想到台中一中校友、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回訪母校後,決定捐款重新修建。

1950年代,少年鄭崇華隻身漂蕩來台求學,就讀於台中一中;一到寒暑假,同學們都返家,他只能待在學校宿舍,台中一中儼然成為他第二個家。鄭先生希望透過校史館的修復整建,將過去在學校的回憶保存下來。

然而,對建築師而言,「舊建築再利用」並非全然的保存或還原,而是希望經由對歷史記憶的重新詮釋,產生時代的共鳴。於是,就在校史館的老舊天花板被拆開時,我們找到了可著力的共鳴點⋯⋯

原來,本案是台灣歷經關刀山大地震後,首批強化防震效果的大跨距建築。芬克式桁架支撐起整個屋頂,卻在被天花板包覆之後,再也沒有露面;直至80年後整修時,方重見天日。

我們不僅保留了舊有的芬克式桁架,並以原有的屋架系統作為理念發想,結合永續綠能概念,導入全新的天窗與屋頂;另以纖細的鋼構件懸吊起水平樓板,增建輕盈的二樓展示空間;一樓則淨空作為學生活動中心,提供校園各種集會活動使用,讓塵封的歷史建築重新出發。

2015年修復後啟用的校史館,不僅成為校史展示的全新空間;各式學生展覽、音樂演出也在此絕佳的校園場地舉行,成為師生活動交流的互動場域。本案落成後入圍2017年歐洲全名為Leading European Architecture Forum Awards,歐洲傑出建築獎,又名綠葉獎。「再利用建築類」項目。(延伸閱讀|蓋了十餘年的爛尾樓,為何非救不可?中央大學大禮堂獲獎記事|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欄

台中一中-校史館-整修-歷史建築-建築設計-潘冀校史館成為校園中交流互動的場域,學生在歷史建築中進行展覽、音樂演出,展現全新生命。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雲云之丘——靜而不默的文創地景

對於舊建築的再利用,除了保留原有的空間涵構與文化記憶,更須透過符合現代的工法與材料,如同「舊瓶新酒」一般,重新注入時代的感知,再次釀造。也就是說,舊建築再利用並非特立獨行的遺世寡居,而是與年輕世代的互動交流。

本所設計進行中的「新竹文創館」即為這種嘗試。

匯集商場、展演、餐飲、文創商辦等複合機能的使用,新竹文創館以「雲云之丘」為設計概念,在充分保留了舊建築風貌的紋理基礎上,利用鋼結構創造輕巧通透的純白建築意象;並借「雲」的變化多端之特質,編排出錯落有致的建築立面。

遠觀如飄浮於台肥舊倉庫之上的「雲」,即以懸挑的鋼構來達成;地面層更拆除中央封閉的舊鋼構體,並置換為大片玻璃帷幕,為視覺帶來更好的穿透性。

由於新竹文創館周邊建築型態紛雜而多元,故而此館的設計策略是為都市留白,並以相對低限的形與色,靜而不默地,與歷史軌跡並行於藝文高地之上。(延伸閱讀|林智堅專欄|別人都在廢校,新竹市卻在建校!「新校園運動」如何使孩子更愛上學?

新竹文創館-雲云之丘-舊倉庫-建築設計-新竹市-潘冀-歷史建築新竹文創館以「雲云之丘」為主題,將雲朵般的意象置於老倉庫上,與舊建築共存共榮。

生活在歷史之中,你我都將成為時光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建築極易聚焦眾人的目光,設計者追求驚人的展現,帶來瞬間的喧嘩。然而,我所期待的建築卻完全不一樣:

建築實踐的過程,必須能傳達真、善、美的意念,建築的外觀形式與空間內涵精準扣合;當短暫的喧囂消失後,依然觸動人心,歷久彌新而不褪流行。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裡有這麼一句話,「最重要之物,肉眼是看不見的。」(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建築應該經由使用者的行為互動,產生共鳴,如漣漪般緩慢暈開、無限擴散;讓建築成為時光的容器,包容空間中的人與情,承載起土地上的景與物。

因為你我都生活在歷史之中,將來皆隨風而逝,成為時光的一部分。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