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50年前紀錄片、一群小學生,如何將汽車趕出社區街道?

一部50年前紀錄片、一群小學生,如何將汽車趕出社區街道?
荷蘭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是70年代一群孩童上街倡議的成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10-27
文・台灣是個行人地獄
27789
如同當代多數國家一樣,荷蘭也在二次大戰之後,接受汽車城市規劃鼻祖——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援助,瘋狂興建公路與發展汽車工業,城市被建造得如同高速公路兩側的零售商一般,毫無生氣。

1950~1970年代的荷蘭,與此時此刻的台灣沒有多大的不同,是個徹底的大公路世界,人人開車上路,製造許多停車與交通安全問題,城市塞滿了車,還有各種污染。

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荷蘭卻選擇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1972年,荷蘭國家電視台播放了一部紀錄片,關於一群孩童上街抗議汽車的故事,全片以小男孩丹(Ronald Dam)的第一人稱視角述說。

1972年,在阿姆斯特丹的De Pijp地區,丹與一群小孩在課堂上憤慨地表示,汽車佔據了珍貴的城市空間,到處都是汽車,汽車不但剝奪了孩童玩耍的空間,也污染了空氣,更奪取了他們家人的性命。

「我們真的受夠汽車了!」他們問:「為什麼大家不騎自行車?」

當丹提出「遊戲街區」的想法,並寫在紙上挨家挨戶地徵詢居民意見時,有人文情並茂表達熱情支持,有人則不以為然回絕,「不可能!你們絕對不可能把街道關閉,街道就是讓汽車通行的!」

丹與朋友和學校老師,跟記者、市議員組成的公民團體,在一個名為「停止殺害孩童」(Stop de Kindermoord)的民間組織庇護下,一塊兒走上社區街頭宣傳他們的想法。

他們站立在十字路口,一邊抗議,一邊倡議。

他們要求「讓孩童們能夠安心玩耍的街區」,並設下禁止汽車通行的移動式欄杆,以表明立場,以大聲公喊話:「我們要把汽車趕出我們的社區,人們當然可以來這裡的市場買菜,但是他們要把車停在其他地方,然後步行。」

只要有一台車經過,他們就把柵欄放下來,開始恣意遊憩、放聲高歌,週而復始,反覆宣告:「街道是孩童能夠玩耍的空間!」

他們不斷地勸阻執意通行的駕駛們,多數人都摸摸鼻子繞道,孩童們甚至高舉抗議牌追著汽車大喊:「汽車走開!」

部分駕駛對這種理念嗤之以鼻,硬闖、破壞欄杆、動手推擠倡議人士;最後,許多支持抗議活動的成年人與執意闖入街道的汽車駕駛,發生零星肢體衝突,有些車輛甚至被油漆噴上「無車」的荷蘭文字樣。

最後相關部門承諾,該區域許多街道不再永無止盡地向車流敞開大門,僅允許行人、自行車進入。自此,孩童能夠自在地玩耍,完全沒有車輛的干擾與威脅,那些街區最終也成了為「人」而敞開的「孩童遊戲街區」。(延伸閱讀|一位母親的願望:致未來的桃園——打造孩子盡情奔跑玩耍的幸福城市

荷蘭-自行車城市-步行城市-Stop de Kindermoord-道路平權-城市規劃-台灣是個行人地獄-孩童遊戲權-遊戲空間公民團體上街抗議,要求汽車還給孩童玩耍的空間。圖片來源:nationaalarchief.nl

自1970年代,荷蘭各地也在「停止殺害孩童」組織影響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人本城市」改革浪潮。

如今,旅客造訪荷蘭任何一個大城小鎮,都能看到許多專為自行車騎士以及行人設計的街區,那裡通常也是城鎮最繁榮的區域中心。

在當年的公民佔領街道浪潮之下,位於海牙與鹿特丹之間,十萬人口的科技小城—代爾夫特(Delft),誕生出了當代城市規劃領域的典範產物——woonerf(交通寧靜區)——意思是「生活化的街道」。有很多樹木與綠色造景,是所有人都可使用的空間;孩童可以安心玩耍,汽車被允許可以通行,不過必須遵守最嚴格的規範,包括時速降低到10~15公里。

1970年代起,荷蘭更在全國大城小鎮建造系統性的自行車道,並全盤檢視了城市設計的尺度,創造出優先考量行人、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空間,經過幾十年努力,改造出許多更宜居的人本城市。

荷蘭-自行車城市-步行城市-Stop de Kindermoord-道路平權-城市規劃-台灣是個行人地獄-孩童遊戲權-遊戲空間如今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全球著名的自行車友善城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部紀錄片著實令我感到驚訝。原來我自大學時期開始、所接受的一切人本城市啟蒙思潮,是活生生上演在荷蘭歷史的真實事件;是那群荷蘭孩童,為之後的世界城市設立了價值典範。

在整整50年後的今天,這部紀錄片,很諷刺地,依然能夠帶給我們不小的啟示。我們到底想要帶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未來?(延伸閱讀|解決塞車,不需蓋更多停車場,要靠更多人不開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