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新護國神山嗎?從「台灣人工智慧年會」5週年看產業AI化的發展與挑戰

AI是新護國神山嗎?從「台灣人工智慧年會」5週年看產業AI化的發展與挑戰
未來城市Podcast EP.46 未來大來賓: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2-11-29
整理・許鈺屏、李嘉
22401
「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是全台最大的人工智慧專家社群與產業經驗分享聚會,今年以「地緣政治下的供應鏈重組與人才培育」為主題,並在11月18到19日展開。

2016年開始,台灣民間與政府邁開人工智慧的發展腳步。先是研究人員學習AI、實作解決產業瓶頸;後有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開設的產業垂直專班、董總專班,分頭與各領域對話。歷經五年,台灣AI已從社群討論跨入產業,變成許多企業的轉骨關鍵——在這之中,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扮演台灣AI趨勢的重要推進器。

今年年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帶來什麼主題?回顧過去,台灣AI發展歷經哪些趨勢?下一階段,又迎來什麼挑戰?未來城市邀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分享他的觀察與分析。

未來城市Podcast EP.46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蔡明順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台灣人工智慧年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蔡明順-AI-科技制裁-護國神山-人才制裁-產業AI化蔡明順認為,除了半導體,我們應思考如何讓AI成為台灣產業的推進器。圖片製作:未來城市編輯部

Q:今年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主題是什麼?有哪些亮點?

台灣人工智慧年會的主題想回應台灣和世界趨勢。2019與2020年,我們推動「人工智慧大軍」,讓社會更認識AI。2021年則是大AI時代的起點,因此,去年主題是「大國競逐下的新方向」,希望以AI為窗口、帶領大家走向世界。

2022年,俄烏戰爭及中美兩國競爭,掌握全球重要科技的台灣,尤其受到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重組的影響。此外,快速老化和少子化,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在這些背景下,人才培育變得更加重要——我們應該放大角度思考,吸納更多國際人才,來幫助台灣產業。因此,今年的主題是「地緣政治下的供應鏈重組與人才培育」。

我們的年會講者都是一時之選。首先,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孔祥重、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和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宜秀,先從數位發展的角度破題。緊接著,Appier和iKala董事簡立峰、聯發科顧問陳志成、科會辦副執秘李育杰及Taboola副總裁俞寧寧,從國際角度談台灣國家AI人才發展策略。

錯過今年年會的讀者,不妨看後續報導,我認為非常值得關注。

台灣人工智慧年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蔡明順-AI-科技制裁-護國神山-人才制裁-產業AI化-人工智慧-台灣產業-台灣AI-AI人才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是台灣最大的AI交流活動。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Q:台灣人工智慧歷經哪些里程碑?今年又來到什麼階段?

台灣約從2016、2017年開始發展AI。當時,重要企業已看到趨勢;政府也奠基於大數據和工業4.0基礎,將AI視為國家重要戰略。2017年,當時科技部在部長陳良基領導下,設立「AI行動計畫」,接下來四到五年,台灣都以這項計畫為指導原則,推動AI在產官學研界的發展。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跟著這股脈動,用民間力量整合產學界資源,努力弭平產學鴻溝、加速台灣產業運用AI升級轉型——我們稱這為「產業AI化」,也是我們的起心動念。

台灣推動產業AI化的進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2018到2019年,我們知道AI需要更普及。為此,我們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讓大家來上AI通識課,透過科普、傳遞正確認知,來建立AI大軍。

同時,我們利用「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模式,快速拓展AI火種。其中,「移地學習」專案讓企業研發人員帶著問題來,在學校運用AI解題,再把答案帶回企業——這等同幫助他們完成前導實驗,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第二階段:除了技術層面,我們還需要讓經營管理層變成AI支持者,AI才能走得遠。所以,我們需要讓管理層能用他們的語言理解AI,並願意行動,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個案教學。因此,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用案例來教學,來引導產生更多產業個案。

為此,我們在2020、2021年推出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金融、邊緣運算等類別的產業垂直專班;現在較具規模的是智慧醫療和智慧製造。此外,還有「董總專班」,去年共有25個上市櫃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來上課。這些課程都是希望讓企業高層,把AI當成公司未來五到十年最重要的發展策略。

第三階段:正在進行中。我們跟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合作,找出導入AI應用並得到商業效益的本土公司,包含生產製造、經營管理、業務行銷等面向,再將這些模式當作標竿。我們想讓更多非科技理工人才,也有機會使用AI技術,讓AI更廣泛落實到企業經營。

今年,42位來分享案例的企業講者,來自友達、廣達、台塑等大廠;還有國營企業,如中鋼、台積電;外商則有美光;還有台灣的隱形冠軍,比如台中精機、宏遠興業、創維塑膠。

我們希望,台灣大型企業和中小型標竿企業當領頭羊,用中心帶衛星的方式積聚AI能量,再繼續往前推進。這一步需要更長時間,但是一定要跨過去;就像科技採用生命週期,沒有跨過那個斷層,就進入不了高速發展。

Q:台灣98%公司是中小企業,未必有資金找AI專業人才,你們提供什麼解法?

普遍來說,中小企業的數位基礎建設不足——也就是它有沒有具價值的數據、足夠的網路頻寬、運算的基礎建設;更重要的是,它有沒有人力能維護並運用這些數據、形成決策。如果都沒有,除非AI變成一般化商品,買來就可以插上去用;否則,中小企業距離AI應用還離得很遠。

然而,台灣中小企業的比重這麼高,它們若不做AI、只有大廠做,將會形成好幾個級距的斷層,中小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也無法提升。這時,一但發生科技破壞式創新,某些行業將無法因應,會在一夕間消失。

其實,中小企業已開始二代接班,許多二代已看到問題、也有遠見,一代也有人支持。只是,他們欠缺培育人才的方法——如何在現有資源下,把產品、經驗和老師傅的技能知識智慧化。

今年六月,孔祥重院士在中部機械聚落推動「AI風火輪計畫」——取名自三太子的法寶:能生風噴火的風火輪。我們想尋找聚落領袖,談談AI在機械聚落能做什麼;且AI不能空有技術,還需要風火輪般的推進器,才能發展起來。

風火輪計畫的成果是開源,所以需要有心推動產業突破的公司。幸運地,我們在中部與逢甲大學合作,建立開發專案團隊和專家團隊。再來,我們跟精密機械的領導者之一、台中精機深度合作,他們願意開放場域,運用精密機械來支持這項計畫。

Q:總結過去幾年,你們觀察台灣AI有何發展與現象?

早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成立前,前執行長陳昇瑋就已在台灣資料科學協會經營四年,建立起運用大數據分析的社群;後來,這股能量帶進人工智慧學校,有了好的起頭。五年後,我們看到三個AI主要發展現象:

第一,AI已經從前導試驗、概念驗證的模式,進入流程式。所以,今天思考AI時,不該再懷疑它可不可用,而是能不能應用,並重新梳理生產流程;例如,擴增人力、部門調整、組織關鍵績效指標要不要調整⋯⋯這都是人機協作問題。

第二,台灣AI若要與國際競爭,就需要高科技產業,尤其是智慧製造和醫療。所以我們推出垂直產業專班,希望他們把場域內、想用AI解決的問題,直接拿到這裡做。其中,醫療專班推了四年——醫生不再著眼於用AI幫助論文發表、升等;醫院也不是想用AI通過考核。我認為,他們都期待用AI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讓醫院更有效率。

目前,台灣將近150萬家中小企業中,具備AI成熟度、可以做AI的,差不多兩萬家左右,這兩萬家又分成三個級距;第一個級距推上去後,現在第二、三級距開始要跟上了。

第三,我們必須要有AI產業國家戰略,並思考能不能用AI,再發展一個像半導體產業的盛況。這樣談也許像是開玩笑,但話說回來,半導體產業也是發展了30年,才有今天的風景。

尤其現在,國際希望減輕對台灣半導體的依存。往後十年,一但半導體被拿掉,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產業是不可替代的呢?我覺得未來十年,AI就是很重要的推進器,也是任何行業轉骨的關鍵。

現在,企業就算還做不了全面AI化,至少先提高資訊數位化程度;運用數據、做出高品質決策並提升營運效率,這絕對做得到。另外,我們應先強化數據治理,讓大家有更多的開放資料。當你懂得用資料,下一步就自然不用懷疑要不要用AI了。目前,我知道數發部有在推動,我覺得我們應該延續這個能量,繼續往前推。

Q:回到年會主題,你認為台灣會發生AI人才制裁現象嗎?

許多人問我,AI是否可能泡沫化,但我不認為這會發生。

第一,AI技術仍在推陳出新,論文發表數量也在成長,會用AI的人越來越多,這項趨勢並不可逆。第二,台灣有越來越多AI應用實例,這表示AI已深入產業。

因此,我們應該關注AI人才。10到15年前、台灣西進發展時,也曾經限制重要科技人才和政府人員不能到中國發展。現在美國也祭出科技制裁——特別是半導體設備。半導體人才不能進入中國;若你是美國公民或有綠卡,也不能在中國。從此看來,國家會透過管理人才、資本,避免智慧財產輸出他國。

我認為,目前AI還不到這個程度。但是,對於最頂尖、甚至能改變世界AI發展的人才,確實該將他們好好地留在台灣,或至少留在民主陣營裡;否則,當他們被極權所用,恐成為世界的災難。

聽懂未來:關於AI趨勢,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 首播時間:隔週六上午播出。
  •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