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捷運的古都!京都四條通的7個「步行城市」實驗(上)|專欄

拒絕捷運的古都!京都四條通的7個「步行城市」實驗(上)|專欄
京都的高品質步行環境與大眾運輸,是讓人潮駐足的關鍵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2-08
文・松山查爾斯
21427
2022年底,隨著疫情日益解封及日圓大幅貶值,國人出國旅遊首選的日本,觀光業逐步重返往日榮景,每年觀光客超過5,500萬人次的京都,更是代表城市之一。

速讀整理:「重返條通繁華」系列重點

  1. 為了延續「步行・京都」政策,讓市民、旅客安全且舒適地行走,市政府展開「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專案」。
  2. 「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專案」運用七種社會實驗,試圖拓寬人行道、改變擁擠的人車共存現況,最終成功改變了40至50%市民的生活模式。
  3. 車道方面,京都四條通的人流比車流多了2/3,人行道卻很狹隘,難以實踐道路平權。因此,市府重新規劃車道及公共運輸動線,解決了公車停靠、左轉車延滯等四大問題,讓四條通變成商機與安全雙贏的人本城市樣貌。
  4. 回看台灣,台北市政府曾設置「公館慢行徒步區」。儘管人流成長兩倍,但只擺設標語、標誌,並未解決商家卸貨、物流問題,商圈與市民難以共感,因而失敗。

多數日本大城市是以軌道運輸為基礎,但京都並不執著於發展先進的軌道運輸,而是務實發展的公車系統。這源自於市政府20年前的遠見——「步行・京都」的基礎交通政策概念。

要翻轉市民的習慣,轉移運具並不容易。因此,2005年到2015年這十年間,市政府致力於各種社會實驗措施,以及經典的「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專案」,成為「步行京都綜合交通戰略」的重要里程碑。

2005年,四條繁榮商店街振興組合協會提出「四條通舒適步行街」計畫,訂定三大目標:禁行與人車共存街道、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四條通周邊整體自行車環境建置。

為達到三大目標,市府於2006年規劃了七個社會實驗,2007年開始進行,包含處理狹窄街道、行人、自行車、公車、貨車的困境,並透過商家洽談與文宣宣導方式多管齊下,以減輕民眾的運輸衝擊。

未來目標
  1. 禁行與人車共存的街道。
  2. 四條通的人行道拓寬。
  3. 四條通周邊整體自行車環境建置。
社會實驗
  1. 巷道禁行車輛的規劃與臨時交通管制。
  2. 部分區域人行道拓寬臨時實驗。
  3. 設置臨時自行車停車場及清運廢棄自行車。
  4. 四條通公車站址的集中化及100日圓循環公車的增班。
  5. 貨物裝卸區集中化的設立。
  6. 與京都市零售業總聯合會(KICS)合作大眾運輸優惠方案。
  7. 公關文宣加強宣導。

京都市中心的社會實驗

由下圖可見,交通實驗計畫涵蓋以四條通為中心的京都市中心區域,這就有如在台北市東區及信義區,或在台南市中西區進行大型實驗。由於幅員廣闊,實驗成敗攸關「步行・京都」的城市概念發展脈絡。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人本交通-都是規劃-京都交通實驗為了實現人本交通的京都,市府多方討論,並於2007年開展交通實驗範圍。素材來源:「歩くまち・京都」を考える会  製圖:松山查爾斯

以下是京都的實驗措施與配套:

  1. 自行車管理:清除窄路段的自行車臨時停放,創造行人步行的有效空間及提升步行品質,並設置免費的臨時自行車停車場。
  2. 貨物裝卸管理:四條通商圈的頻繁貨物裝卸進出,會干擾部分的交通環境;因此交通局設置一個臨時集中化裝卸貨區域,建立裝卸貨區域及商家之間的運輸服務。
  3. 巷道管理:交通局調查發現,棋盤式交通規劃容易造成「穿越性車流」。穿越性車流指的是,其目的地並非在巷道內某處,而僅是穿越行駛該巷道,這會造成巷道內多餘的壅塞及混雜。因此,交通局將部分巷道規畫為「禁止私家車通行」,並引導至幹道上行駛,以遏止多餘車流。
  4. 四條通管理:在假日白天12小時,於烏丸通及河原町通之間進行「除公車與計程車外的私家車」通行計畫;並輔以四條通公車路線的增班計畫,促成引導市民假日不開車進城的「推力」,與引導市民搭公車進城的「拉力」。
  5. 人行道拓寬:透過搭建臨時路障及臨時木棧板,模擬出未來可能的人行環境,讓市民能對四條通的順暢通行產生想像空間。
  6. 公車站集中化:過去,四條通上的公車站牌散落各處,不利於旅客轉乘及取得資訊。集中化提升了公車站的資訊量與空間,提升大眾運輸的可即性。

交通實驗雖然造成當地居民的不便,但也帶來了人流。

從對居民的影響來看,實施交通社會實驗時,40%至50%的居民改變了行為,會使用其他交通運具或改變使用時間(時間分流);對於營業商家來說,禁止使用汽車以及管理貨物裝卸,短期內影響大,是此計畫的主要阻力。然而,此項措施也使巷道私家車流量劇幅下滑,提升了巷道內與四條通的人行環境,帶來逛街的動力。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京都實施交通實驗後,大幅改善了行人步行品質。素材來源:「歩くまち・京都」を考える会  製圖:松山查爾斯

進行社會交通實驗後,減少了超過50%的車流量(左下圖);2007年四條通假日下午傍晚尖峰時段,行人量大幅增加約四成(右下圖)。人潮即錢潮,由四條通人流統計可知,實驗有效帶動了商業活動。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實施社會交通實驗前後,四條通的人車流量變化。素材來源:「歩くまち・京都」を考える会  製圖:松山查爾斯

結語

就旅次量及交通安全的面向來看,市中心的社會實驗帶動了一系列正面效果。因為,都市商圈的再生與再繁榮需要吸引力及消費動力,以留住旅客對當地的美好想像,並帶回家鄉口耳相傳,帶來下一波人潮。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京都的社會交通實驗,為旅次量與交通安全帶動許多正面效果。素材來源:「歩くまち・京都」を考える会  設計製圖:松山查爾斯

但人潮怎麼來?有透過汽機車及透過大眾運輸兩種。前者除了帶來的人潮少,還會混雜許多穿越性車流,不會對商圈帶來商機;後者帶來的人潮才會駐足當地消費,帶來真正的活力。

高品質步行環境與大眾運輸導向的拉力,是京都驅動正向循環的關鍵之一。我們希望哪種畫面會留在遊客的印象當中?大家就自行想像吧!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