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座適合行走的城市!從台灣困境到外國經驗,「行人地獄」粉專如何引發萬人共鳴?

給我一座適合行走的城市!從台灣困境到外國經驗,「行人地獄」粉專如何引發萬人共鳴?
未來城市Podcast EP.51 未來大來賓:《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創辦人Ray。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3-03-06
整理・許鈺屏、李嘉
18044
步行在台灣街道的你,也有滿腹怨氣,無處發洩嗎?

Ray與兩位大學同學有感於台灣道路使用的差勁經驗,在2021年創辦臉書粉絲專頁「台灣是個行人地獄」。幾個月內,數十個關注交通議題的粉專也蓬勃發展,為台灣的交通改革大聲疾呼。來自民間的怒吼、頻發的行人事故,促使國內外媒體、政府單位開始重視台灣交通癥結,尤其是行人的險境。且如今,「行人地獄」幾乎成為台灣行人路權問題的同義詞。

這次,未來城市邀請「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創辦人Ray,分享他對台灣行人路權的看法,及創辦粉專的心路歷程。

你可能也想知道,台灣危險人行道在哪裡?有哪些隱藏危機?馬上關注:深度專題|全台危險路障與它們的產地

未來城市Podcast EP.51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創辦人 Ray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台灣是個行人地獄-行人地獄-台灣城市-台灣交通-人本交通-交通政策-交通安全-人行道-行人安全「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創辦人Ray認為,人人都是行人,也都應關注切身的行人安全議題。圖片製作:未來城市編輯部

Q:為什麼創立了「台灣是個行人地獄」粉專?

大學以來,我一直接觸的專業領域就是城市規劃。

且當我從現居的新加坡回到台灣,便覺得在台北市步行非常痛苦。不只常遇到騎樓不平整、沒有人行道,就連走在斑馬線,都需擔心被汽車撞傷;因此,也從中體認到台灣真的是一個行人地獄。

例如,有次我走在人行道,兩位腳踏車騎士從後方騎過、對我按鈴。我說:「這裡不是人行道嗎?」他們竟生氣地回:「沒有地方騎,我就是要騎這裡。」但我認為,人行道上理應禮讓行人,你可以騎在這裡,不等於可以逼我讓路。

我認為,台灣之所以成為行人地獄,是因長期的城市規劃所建構出來的。所以,去年底我便和兩個朋友成立了粉專,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

Q:粉專中,有篇最受歡迎的貼文,寫的是「行人穿越道改造方案」。這篇的內容涵蓋哪些重點?又引起什麼迴響?

「行人穿越道改造方案」貼文的重點是,我們應該縮短行人穿越道的距離,並增設行人庇護島,讓駕駛轉彎時清楚地看到行人。另外,還要用標線引導車輛轉彎的路徑,避免撞傷行人。

當時,這引起滿多爭議;因為有些建築師、道路工程師認為台灣的車太多,無法進行這類改造。然而,這個路口的設計方式,其實是國際許多城市的主流方案,並被證明有助於改善駕駛注意行人的視線。

Q:儘管已有許多人倡議,行人車禍卻仍時常發生;面對令人惋惜的現況,你如何繼續堅持下去?

這些交通事故新聞總是讓我想起: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讓我成立了粉專,既然如此,我必須繼續講下去;我要讓更多人知道,原來每天被忽略的車禍新聞,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我們真的要去關注行人議題。

行人議題也不只關於安全,而是關於你我身為一個人,希望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空間?在安全之後,我們要追求的是在城市空間裡走得愉快,也希望活在一個吸引人們步行、不再那麼依賴私家車的環境。

Q:創立粉專後,最常碰到的挑戰是什麼?

每天,我都在面對粉專私訊和留言中挑戰、攻擊我的觀點。

最常看到的是,大家將台灣的交通亂象歸咎於「素質」問題。像是「台灣人就是會亂騎車、開車,不會禮讓行人。台灣人的素質就是這麼糟,不可能改變。」有些人甚至質疑,「你們是不是在攻擊台灣?是不是網軍或中共派來的?」

很少人從制度、社會文化結構的層面思考:我們到底創造了什麼環境?需要讓大家在幾近失序的情況下,度過這麼多年?

Q: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過去你也曾在「地廣人稀」的澳洲求學,當時的生活經驗,如何改變你的用車習慣與交通思維?

澳洲墨爾本市區的停車位不好找,而且滿貴的,一小時好幾百元台幣;但當地的大眾運輸系統卻很方便。

當然,也有墨爾本民眾希望廣設停車位、增加停車塔。但是,一個有遠見的政府不會輕易妥協,而是用專業來規劃。他們希望,即便民眾住在郊區,也可以開車到市區外圍的停車場,再搭乘大眾運輸進入市區。

很多人誤以為,在澳洲這樣地廣人稀的地方就必須開車。然而,事實上,「地廣人稀」是被建造出來的;在汽車發明的100年前,世界上的人類聚落都非常鄰近——跟如今的理想城市一樣,在步行或騎自行車15分鐘的範圍,就能滿足生活所需。

下篇專欄,我會寫汽車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看待城市空間的思維,以及對公共空間使用權利的影響。

Q:回到台灣,很多人說台灣很熱,或因家中有老人、小孩,所以必須開車。面對這些說法,你通常如何回應?有哪些國外經驗可以對照?

我想以同樣很熱的新加坡舉例,他們的城市設計大幅降低了私家車的必要性。在新加坡,從大眾運輸站點走到你住的社區,途中會有遮風避雨的走廊,人們不太需要撐傘、也不太會曬到太陽,且高大的行道樹也提供良好的樹蔭。因此,日常生活需要的住宅、診所、餐廳等機能,都可以靠步行抵達。(延伸閱讀|到處是樹蔭、擁車成本300萬起跳!新加坡如何成步行城市典範?

至於家中老人和小孩對汽車的需求,的確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但是我在專欄裡提到的荷蘭案例,也值得大家參考:荷蘭創造了所有人都可以安全使用自行車的環境,從5歲到75歲的人,都可以靠自行車移動。(延伸閱讀|將快速道路改回環城運河,荷蘭老城烏特勒支變身「自行車城市」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機車和汽車,就不會有餘裕思考其他交通運具——像是載貨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有機會,我想對車本主義的駕駛說:

每個人都需要在街上步行,包含你自己,和你的親朋好友。你絕不想走在路上就被車撞,也絕不想生活在一個充滿車輛的環境。所以,關注行人問題,就是關注與自己最切身的問題。

Q:你認為若現在台灣採取哪些行動,可以立即減少行人死亡數?

第一,廣設人行道。至少讓行人步行是連貫、安全且符合直覺的。事實上,很多車禍都發生在沒有人行道的路肩上。

第二,車道寬度縮減。理論上,車道如果越寬,汽車駕駛就會預設可以開很快。而駕駛在加速中視線變窄,就更容易忽略兩旁的行人和其他路況。所以,車道縮減是讓駕駛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方式。(延伸閱讀|「戴安全帽」入法,輕傷減半!如何複製一場交通革命?|台大雲林分院急診醫師張語薰

第三,行人穿越道退縮。傳統上,台灣的行人穿越道非常貼近路口;汽車駕駛一轉彎 ,行人就會立刻步入駕駛的視線死角。讓行人穿越道退縮,駕駛轉彎時才能清楚地看到行人。

不管是工程或駕駛習慣上,都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現在的宣導反而都針對行人,比方說「行人走路要舉手」或「行人要穿得亮一點,讓駕駛看得到你」。我覺得,我們的交通宣導對象應該要更全面,大家一起來保護最弱勢的行人,而不是只要求弱勢者保護自己。

Q:粉專經營至今一年多,你怎麼看待目前的成果?你最想跟大家說什麼事?

最近,行人議題在台灣獲得很大能見度。很多媒體甚至會使用「行人地獄」這四個字,讓我覺得自己和其他交通粉專的接力倡議,好像真的推動了實際的成果。

我最想傳遞的觀念是:我們「選擇」使用私人機動車輛,不是「必須」依賴私人機動車輛。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現狀,把騎車、開車,塑造成唯一可行的選擇。

當私人機動車輛被當成必需品,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空間去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是行人,我們可以創造更適合人步行的空間。(延伸閱讀|人行道為什麼蓋不起來?公部門推人本交通的5大難題|新北養工處總工程司何文吉

聽懂未來:關於人本交通,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 首播時間:隔週六上午播出。
  •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