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溪從臭水溝變網美景點 台中副市長王育敏:向「水」學包容多元,實踐DEI城市

東大溪從臭水溝變網美景點 台中副市長王育敏:向「水」學包容多元,實踐DEI城市
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以「台中的水文化」分享城市SDGs發展重點。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3-03-31
整理・未來城市、CSR@天下編輯部
11093
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用貫穿台中的四條河,談市府如何在治水的同時還展現出DEI精神,為何台中市這麼重視河川治理?除了一般水利工程之外,他們又做了哪些事符合DEI城市呢?

►►►完整收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

以下是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的分享:

台中一直致力於永續發展,尤其在DEI城市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受限於時間,可能沒辦法全面性地談論整個城市的情況,今天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台中的水文化。

為什麼選擇水作為今天的主題?大家都知道,河川是城市的重要脈絡和心臟,當我們造訪每個城市時,都會對當地的河川印象深刻,如埃及的尼羅河、法國的塞納河、英國的泰晤士河等。

台中也一樣,我們有柳川、綠川、東大溪、筏子溪等,眾多河流貫穿整個城市。因此,如何建構台中的水文化和永續教育、保存這樣的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很多大城市都會非常重視它的河川保育,因為這就象徵了一個城市的永續

除了工程,治水還得兼顧教育和文化

我希望水能成為共榮共好的象徵,我們正在努力實踐一個DEI城市,希望透過這樣的精神來翻轉台中市。目前,為了保存珍貴的水文化歷史資料,我們在台中市建立了四個環境教育館,分別位於西屯區東大溪、南屯區筏子溪、北區柳川、南區綠川。

2023SDGs國際論壇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DEI城市 台中市 王育敏 河川 治水台中市分別在:西屯區、南屯區、北區和南區,四個區域建立環境教育館,保存珍貴的水文化歷史資料。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其中,東大溪就在東海大學裡,我會用東大溪為例告訴大家,如何透過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將臭水溝轉化為人們願意親近的環境。

另外還有筏子溪,當你搭高鐵快要到台中烏日站的時候往左手邊看,沿著你的方向,會發現在旁邊陪伴的,就是我們的筏子溪。我們在這建立一個文化環境教育館,將原本的漁市場轉換為觀光市場,館內提供了多元的生態教育資源,讓孩子和成年人了解生態多樣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還建立了一個跨橋,從這裡可以跨過筏子溪,直接到河岸邊體驗清澈的水環境。當你對這個環境有所感覺時,你就會有心想繼續去保育它。

當然對台中來說,柳川和綠川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河。特別是綠川,非常有歷史價值,綠川的文化環境教育館就是用貨櫃屋建造的,外觀以仿舊呈現早期綠川河畔的「吊腳樓」,在河床上只靠幾根柱子支撐,這種建造方式是過去人們用來擴大居住面積的方法,工程上也借用這樣的建造法保存歷史和文化。

另外,柳川原本是嚴重污染的河川,但經過整治後,改善前後的變化讓大家感受到保育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台中治水有個核心理念是,我們現在的工程治理不是生硬的,它融合了文化、融合了教育,讓大家會從親近、理解當中,打從心底想要去珍視你的環境,這是我們現在這四座環教館正在努力推動的事。

公私協力整頓臭水溝

再來,我想談談公私協力的重要性。以東大溪整治計畫為例,我是東海大學的校友,前幾天回去看了一下,過去的東大溪是一個臭水溝,因為商家排出的廢水都會匯集到東大溪,以前它看起來很廢棄,東海學生都不願意去。但現在它變成了一個很優美、很休閒的生態,而且還有個環境教育中心。

這個計畫是怎麼辦到的呢?一開始很不容易,台中市政府要啟動計畫時,我們辦了非常多場說明會,說明會中有很多需要溝通的對象,包括市政府裡面的同仁,另外還有很多元的對象,包含東海大學的師生、社會團體、環保團體等。

透過辦理說明會,還有與全國性NGO團體合作舉辦「走讀台中工作坊」,藉此與民眾建立共識。另方面我們也相信,透過公私協力,讓更多團體參與,才會讓計畫做得更好。

在東大溪整治計畫裡,我們還透過復育行動,帶領大家一起來整理環境,並在在東海大學裡設置環境教育場館,循序漸進地來推動這些工作。

2023SDGs國際論壇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DEI城市 台中市 王育敏 河川 治水公私協力,讓每個人在環境復育的計畫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復育工作,我們邀請了很多人一起復育原生種植物,種下大約360株,其中就有17種原生植物。在東大溪生態復育工作裡,讓師生民眾參與,重新種回原生植物,並重新打造東海大學的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東大溪整治計曾獲頒衛福部的「綠色城市獎」,之前有同仁開玩笑說,沒想到一個水利工程計畫,能在361個機關案件中脫穎而出。

多元的公民參與,遊民化身城市導覽員

在東大溪整治計畫裡,東海大學的環教館也背負著培訓導覽員的重要工作。我們覺得教育是環保的重要一環,如果讓更多人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並主動傳達出去,就會吸引更多人願意付出。

所以我們培訓了許多導覽員,這些成員都來自不同背景,有些是移工,有些是東海大學的師生,也有建築師背景的成員,這就是種多元參與的展現。

如果從世代參與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和決定時,孩子常常也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主體。所以你大概很難想像,在河川整治的過程裡融入孩子的意見,台中市政府辦到了。

我們在整治綠川時,事先請周圍學校的小朋友畫出:心目中未來的綠川,工作人員細心發現有小朋友畫裡出現拱橋,後來工程人員就造出他夢想中的綠川拱橋,完工後小朋友看到很驚喜,沒想到那些畫作會被工程人員考量進去。

我們也曾經邀請住在台中的新住民,來到綠川旁唱起家鄉母語的歌曲,用意在讓他們透過河川連結母國的文化,透過河川串起整個族群共融的意義,新住民的參與形式還有包含舉辦水上市場等等。

最後,我要特別提一下,有位原本是遊民的先生,一直待在綠川旁、對那地方非常熟悉,後來我們綠川整治計畫裡,也邀請他接受培訓成導覽員,就這樣把街頭小人物,化身成城市裡的導覽員。

一個城市發展的過程,我覺得如果要共存共榮,就是不能忽略這些弱勢族群、和城市裡的小人物,都要邀請他們一起參與。


延伸閱讀

立即關注|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