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AI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別焦慮,先建立「以人為本」人機協作生態系

台灣AI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別焦慮,先建立「以人為本」人機協作生態系
隨著ChatGPT當紅,台灣AI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提出,人類應思考如何與AI科技共存。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3-04-07
整理・未來城市、CSR@天下編輯部
10886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在三月29日「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從當紅的ChatGPT與生成式AI思考未來社會與科技的協作模式。

►►►完整收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

以下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的分享:

2023SDGs國際論壇-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宜秀-AI-人工智慧-ChatGPT-生成式AI-科技倫理侯宜秀認為,社會應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機協作模式,讓人類與AI和平共存。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ChatGPT出現之前,你對AI的印象是什麼?大部分人可能會想到史上第一個打敗世界圍棋冠軍的人工智慧「AlphaGo」。

AI有幾個要素:首先是數據。你需要先有數據資料,經過訓練,會產生一個AI模型。底層還要有軟硬體運算基礎設施,AI才能運作。

事實上,在生成式AI開始前,AI早已潛入了人們生活。例如停車場的車牌識別系統,又或是「愛之味花生牛奶」的廣告詞「電腦也會揀土豆」,都是AI的功勞。但是,過去AI只能針對針對特定物品做推薦,例如只能選花生,屬於「專才」。

最近很火的生成式AI,其實也不是那麼新,例如「美圖秀秀」這類APP就使用了AI技術。

現在,AI已經像水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裡的每一個角落。有一些工作被取代,也有很多工作能得到AI的協助。我每天早上看新聞都會想,這件事能否得到AI的幫助呢?因此,我們需要更好地協同AI發展,使AI為我們所用。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討論AI公正性、財產權變化以及運算對環境的影響,這些都是人和機器協作時必須注意的議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AI生成結果往往會存在偏差,在教育、健康、政治等領域都是。

一開始,科學家從資料庫技術方面去處理這些問題。但最近,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消除偏見的方法:AI反映的是人類思維的偏見,改變社會中的偏見,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你聽過「大數據殺熟」嗎?這是兩、三年前發生在中國電商,一個關於客戶資料運用的事件。一般來說,愈是熟客,應該要給愈好的價錢;但這個平台卻是客戶年薪愈高、黏著度愈高,甚至當客戶是iPhone使用者時,它賣的價錢也愈高。反而,新客戶或Android手機使用者,比較可能得到好價錢。

雖然這不是生成式AI出現後才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想像,過去只有少數公司有資源這樣使用AI,但隨著AI普及化,這類事情可能愈來愈容易發生。

再來,是關於財產權。AI需要用資料來訓練,是用誰的資料來訓練呢?比如說訓練繪圖AI,用到非常多有版權的繪圖資料,甚至連浮水印還留在上面,罪證確鑿;於是,圖庫公司Getty就對AI影像生成平台Stable Diffusion提告了。

但是,Getty並不想要讓Stable Diffusion倒閉,它希望建立一個新的、能分潤的生態系——如同Spotify在音樂產業引發的變化。

另一個議題是,人機協作產生的作品,財產權屬於誰?到目前為止,AI生成圖像不受著作財產權保護,因為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認為,這些作品裡「沒有人類的創意」。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生成這麼多內容,到底該怎麼辦呢?

未來可能會是這樣:你用資料訓練AI,然後產出一個財產權不知屬誰的內容,最後又灌回成資料。整個生態系的循環這樣跑,裡面就會出現非常多待解決的法律問題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AI大型語言模型運算需要大量算力;它的碳足跡會是什麼樣子,現在還無法掌握。去年11月底,AI平台Hugging Face盤點發現,訓練開源軟體Boom模型,碳排放量大約是50公噸,GPT-3大概是500公噸,Beta模型大概是75公噸。

但我們不該只盤點訓練過程,還應該盤點使用模型、維運超級電腦時會產生的碳排。

談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開始焦慮,不知道該往哪走?

我認為,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機協作生態系。這需要群策群力、多方利害人的討論,才能達到較好的結果。總之,無論AI做得多好,人類至少還能享受生活,希望大家能秉持這樣的精神,與AI的共存,朝著人類期盼的方向去。

►►►完整收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


延伸閱讀

立即關注|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