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國學行人穿越線,台灣哪兒不到位?|原來,斑馬線不能這樣畫(下)

向英國學行人穿越線,台灣哪兒不到位?|原來,斑馬線不能這樣畫(下)
因披頭四樂團而出名的英國倫敦艾比路(Abbey Road)劃有斑馬行穿線,在英國十分少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6-29
文・松山查爾斯
14198
上述行人穿越道都具備折線型標線(Zig-zag lines),然而規範裡提到:他們絕不能用在號誌型穿越路口。

為什麼呢?讀者請想想,折線型標線是為了要警示駕駛者放慢速度,如果所有行穿線都有折線型,會造成兩個問題:

  1. 馬路到處都是折線,駕駛者產生麻痺效應,降低警示效果
  2. 號誌路口與無號誌路口皆使用折線標線,導致警示等級差異無法區分

號誌路口因其車輛流動(Traffic Flow)已透過號誌化來區隔車流,對駕駛者而言也屬於變化較大的區域,具有等級很高的警示設施與環境,所以無需折線來警示

而路段中段,對駕駛者而言屬於直線型流動,風景較無視線變化,若需設置號誌觸控或感應式行穿線,則需要較高的警示;相對於號誌路口,也需要多折線的視線警示。

讓路制路口比較特別,其路口會透過標線與標誌區分路口等級,屬於無號誌路口。若要在等級高的路段單邊設置號誌化的行穿線(如果全邊都設置號誌,就屬於號誌化路口了),由於整個路口仍有無號誌的部分,所以亦需折線來提高警示。

路口警覺等級-英國-新加坡-行人穿越線-斑馬線-松山查爾斯-行人地獄-交通安全-城市規劃-人本交通路口的警覺等級與設施等級劃分。圖片來源:松山查爾斯

台北折線型標線的失敗,與彩色標記行穿線的隱憂

回到台北市折線型標線試辦不如預期,並非單一城市的問題,而是台灣整體的制度的縮影:主要原因是,參考國外標線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制度與設計邏輯的差異。

從英國的規範可知,折線型標線主要用於讓路制路口及特定路段的行人穿越道,並非僅需要減速慢行的路段。若在標線設計上缺乏嚴謹的邏輯,試辦擴大試辦到其他區域只會造成標線設計的混亂,進而混淆用路人,影響交通安全。

行人穿越線的設計不僅僅是繪製的設計邏輯,還需考慮放置在適當的位置。若僅認為折線型標線應該放在斑馬線前後,而台灣的行穿線幾乎都是斑馬線,則城市內的標線就會幾乎全是折線。若忽略了斑馬線的放置邏輯,則只是學習了外在形式,卻遺忘了核心。

英式行穿線-英國-新加坡-行人穿越線-斑馬線-松山查爾斯-行人地獄-交通安全-城市規劃-人本交通英式行穿線案例。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Map 製作:松山查爾斯

至於彩色標記行穿線,是參考新加坡的抬高式斑馬行穿線(Raised Zebra Crossings)的繪製方式而設計,是英式斑馬行穿線的一種,由於抬高設計會迫使駕駛難以高速穿越,可提高駕駛的警覺性。

新加坡是使用黃色格紋設計,來提醒駕駛人該處有抬高;英國也有抬高式的斑馬行穿線,惟以三角形表示,這種繪製普遍於歐洲。

抬高式斑馬行穿線-英國-新加坡-行人穿越線-斑馬線-松山查爾斯-行人地獄-交通安全-城市規劃-人本交通新加坡、英國的斑馬行穿線。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Map 製作:松山查爾斯

台灣的彩色標記行穿線,儘管在宣導與教育方面較少衝突,但一旦成為標準設施後,同樣會面臨缺乏警示等級差異的問題。

例如,無號誌的斑馬線以及有號誌的斑馬線,是否用相同的繪製邏輯?若繪製邏輯相同,駕駛者對於兩者的警覺等級也會相同。試想:在有號誌路口,駕駛的視覺焦點會在號誌上;無號誌路口,駕駛是否會因斑馬線畫法相同(僅缺少號誌),而忽略它的存在?

儘管行穿線直接關係行人的安全,需要駕駛者給予更高關注和尊重,但透過適當且專業的警示設施等級區分,才能確保道路警示設施有效吸引駕駛注意,避免視線麻痺或資訊過載。

因此,從彩色標記行穿線的初衷來看,與其僅繪製行穿線黃色格紋,不如專注於進行路口標線、人行道建置、道路等級劃分、道路瘦身、圓環等工程設計;行穿線部分則聚焦於行穿線縮短、庇護島、無號誌路口採用類似於黃色燈球的特殊警示措施提升駕駛者警覺意識,這將更根本改變台灣紊亂的交通環境,帶來效益。(延伸閱讀|如何降七成交通死亡率?瑞典「零死亡願景」:優先保護行人,圓環取代路口

最後,若要採納他國的制度作為參考,亦毋需全部移植,因為都市型態各有不同,且實務上推廣全國統一標準也有困難。重要的是,全面思考我國道路等級和交通設計邏輯,以避免只是片面應急、局部修補,而忽略了長期發展所需的完整規劃。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交通系統長遠發展、有章可循。(延伸閱讀|人本城市第一步!趙家麟:路口全面改造,能挽回三分之二人命

閱讀更多:「原來,斑馬線不能這樣畫」系列

#上 五種行人穿越線設計,你看過嗎?
#下 向英國學行人穿越線,台北哪兒不到位?


資料來源
1. Traffic Signs Manual 5 Road Markings 2003
2.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oad Safety Approach in Singapore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