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體驗 帶來不同 ─ 智慧運輸,讓台灣變得更幸福

透過體驗 帶來不同 ─ 智慧運輸,讓台灣變得更幸福
王國材政次於2018智慧運輸世界大會獲頒名人堂終身成就獎。圖片來源:交通部提供。
2018-09-27
7573
全球知名的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甫在今年九月十七日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辦年會,並將本屆「名人堂終身成就獎 (Hall of Fam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頒給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這不但使台灣成為亞洲唯一擁有2位名人堂得主的會員國,也讓台灣在智慧運輸上的表現,再次受到世界矚目。

過去,在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局長任內就積極建置大高雄智慧運輸中心的王國材,接任交通部政務次長後,也立即投入2017年啟動的國家四年智慧運輸計畫。他感性指出,台灣發展智慧運輸20年來,無論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公車動態系統、ETC電子收費、高鐵智慧管理系統等面向,都已在全球打出響亮名氣。

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交通部提供)

「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 Chain)、5G、車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台灣更往自駕車、交通行動服務(MaaS)、整合式運輸管理等領域發展,邁入升級版之智慧運輸時代,未來發展無可限量。」

都市與鄉村 各有智慧運輸妙方

在全球趨勢下,交通部以「人性化」作為出發點,將「提供服務」作為擘劃交通建設之主軸,尤其當前正夯的「智慧運輸」,更以提供整合型資訊與服務為終極目標,讓大眾生活愈來愈便利。

也就在如此的出發點之下,交通部分別針對都市與偏鄉,推動「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簡稱為MaaS),以及「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Demand Responsive Tranportation System,簡稱為DRTS)等措施,作為「智慧運輸」重點項目。

「所謂『交通行動服務』系統,就連在歐、美,發展模式也不太一樣,歐洲強調導引大眾進入公共運輸連結,美國則著重融入駕駛人的需求。台灣的交通環境獨樹一格,適合擷取各家作法,加以融會貫通。」

王國材以多年觀察分析,台灣在發展「交通行動服務」時不但應該提供服務,最需要在平台蒐集大量資訊後,加入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從龐雜的環境變數中進行運算,了解人們的喜好並進行篩選,為使用者指出最方便的交通方式與替代方案,讓選擇變得更「單純」。

「透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與人類一樣會進行學習;而透過學習,系統會愈來愈聰明,愈來愈貼近使用者的心態與使用需求。」負責推動智慧運輸計畫的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舉例說明,倘若台北小巨蛋舉行大型演唱會,那麼當你在附近需要使用交通工具時,這套系統因累積過往無數資訊,會知道疏散人潮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哪幾個出入口會特別雍塞?藉由適時為使用者指引各種交通路徑,讓使用者使用交通工具或掌握路況更為精準。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交通部提供)

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要設計這些「智慧運輸」輔具,鼓勵人們多使用公共載具呢?「從交通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首次擁有私人載具、體驗到私家車方便後,就不容易再改變心態。不論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如何進步,使用者心裡認知都會根深蒂固,認為大眾運輸就是不方便。」

王穆衡指出,這是一種數位落差,「沒有體驗過不同,就不會有轉變的可能。而我們正是要透過體驗,去推動認知的轉換,讓公眾再次了解到大眾運輸的便利。」

運用整合平台 為民眾帶來便利

那麼,針對都會區推出的「交通行動服務」,目前有什麼具體成果,一般大眾也可開始受惠呢?鎖定「北宜智慧走廊」試行的手機app「遊買集」(UMAJI),就是最新的成果。

這款app不但整合了跨運具交通服務與資訊,還可預測旅行時間,引導使用者避開尖峰時段與塞車,並藉由分析使用者偏好,打造客製化資訊服務,躍身使用者的「隨行秘書」。

「它最大的差異,就是不只列載資訊,而且提供一站購足式服務,可直接在app平台串聯交通、餐飲、住宿、旅遊、購物等面向;除了可線上行動支付,以QR Code驗證機制直接購票,讓乘車更便捷,也結合電商平台功能,串聯各式優惠。」王國材舉例,想從市府轉運站前往礁溪轉運站,不但可在「遊買集」(UMAJI)查找車次,還能直接購票,產生QR Code車票後,掃描即可乘車。

想像一下,一名來自國外的旅客,抵達桃園機場後就算人生地不熟,只要打開「遊買集」,輸入目的地,就會出現客運、台鐵、計程車、租車等路線建議。而加入了直接訂位機制後,就可以行動支付直接搞定交通工具行程,而不只是「建議路線」而已,實用性大為提高。如此便捷的服務,不只設有英語介面方便觀光客使用,終極目標也在為國內民眾串連起更豐富方便的交通選擇。

透過體驗 扭轉大眾生活模式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團隊大合照。(交通部提供)

「我們在進行這項計畫時深刻體認到,只有回歸生活面,才能真正落實各種智慧運輸規劃。」王穆衡指出,智慧運輸的本質,會以「鼓勵體驗」作為誘因進行生活資源的串聯,不再只從交通本位出發,最終目的在於扭轉、重塑人們的生活模式。

相對於「遊買集」等「交通行動服務」偏向鎖定都會區的資訊整合,「智慧運輸」光譜另一端,則鎖定以「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進行偏鄉交通改善。

「過往偏鄉運輸的模式,就是即使公車乘客只有寥寥幾個,但還是得照常行駛,人事與燃油成本非常高。」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王國材早在擔任高雄市交通局長任內,便首創一套巧妙解方,運用「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DRTS)系統,以計程車替代公車,只在民眾有需求時才彈性行駛,確實結合「需求」與「供給」。

這種「小黃公車」可讓成本減低近四成,不但計程車「運匠」生計有著落,民眾出行便利性大幅提高,更讓偏鄉交通的營運成本不再居高不下,因此交通部目前已補助基隆市、臺北市、新竹縣、高雄市等地方政府辦理相關計畫。

「偏鄉交通的改善,重點在於增加民眾搭乘的確定性與可靠性,因此未來我們鎖定提高『準點』與『派遣』兩大面向,」王國材分析,偏鄉公車必定要先做到「準點」,由於不若都會地區車班密集,只要錯過車班,可能就無法出門或回家;只有做到「準點」,乘客才不會因無法確認行駛狀況而不願搭乘。

目前交通部亦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推算偏鄉巴士每站抵達時間,訂出最佳行駛間距,讓準點率更為提高。王穆衡解釋,「我們先從過往所蒐集之資料去推算班表,讓車班抵達、離站時間更為合理,再來,行駛路線增設『中間控制站』,預留早到或晚到的緩衝時間。」

改善偏鄉交通  完成最後一哩路

此外,以智慧型手機搭配app或網路進行搭乘預約,雖然是最符合未來趨勢的做法,但考量偏鄉居民多以中高齡或兒少為主,不見得對軟體十分熟悉,因此亦發展出實體平台進行搭乘登記,透過偏鄉佈局,讓義工把需求回傳至資源管理中心,讓彈性「派遣」更為多元,這也是落實從「人性」出發,符合在地需求的因地制宜。

「像是花東由於人口外移嚴重,村子多以老人與小孩為主,資訊落差更大,因此我們不再一昧採取由科技主導服務,反倒讓科技來遷就使用者,更深一層從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考量。」

要推智慧運輸,不只靠科技,也要有人性溫度。王穆衡分析,「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是很不錯的方案,可快速回應乘客需求。在花東推動這項政策時,採取「共生共享」概念,不若都會區域多靠app來進行資訊提供,而改以在地網絡進行串連。

藉由與社區發展協會、教會義工,甚至柑仔店合作,讓在地夥伴深入鄰里地方需求。舉凡哪一家老人隔多久得到市區看病、拿藥?孩子們到校上山下山需多少時間接駁?這些在地夥伴最清楚。

從心出發 讓智慧運輸發揮最大美意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運輸系統並非為每位需求者安排專車,而是安排最方便串接的交通工具或車班。未來,甚至連看診預約、掛號也可望一併做好,甚至亦可與『長照』結合,讓偏鄉居民享受真正的便利。」王穆衡解釋。

另外,智慧運輸來到偏鄉,還能借力使力,運用外在力量,讓偏鄉交通更為永續而自給自足。像是新竹尖石鄉,在發展部落觀光之下,便很有發展「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的潛力。「因為觀光客也有搭乘需求,因此可以付費,共同負擔行駛成本,不用全倚賴公部門補助,在地居民當然也不必付擔高額交通或時間成本。」

王穆衡回顧說,「我在山上,看到部落的老婆婆早晨七、八點搭車下山拿藥,可是固定車班要到下午兩、三點才有車上山,她只好在路邊漫長枯等,讓人看了心裡很捨不得。」王穆衡指出,如果只是拿藥,其實所需時間很短,她可以請村子裡的義工安排行程,提前由系統為使用者排定需求車班,就可以早點回家。就是如此,以人性加上科技,讓「智慧運輸」真正發揮功能。

「我們總想探究問題的源頭,真正解開那個『結』。」王穆衡感性表示,「智慧運輸」雖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它的意義並不在燒錢,而是為可預期的未來提早預作準備。就是憑著這份對人的貼心與感動,讓這些工作人員上山下海,不斷佈建智慧運輸最後一哩路,讓台灣的未來,「行」得更便利。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