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意帶動都市重生:中正紀念堂的「氣候轉型」想像

以綠意帶動都市重生:中正紀念堂的「氣候轉型」想像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蔡沛淇以〈日常嚮往〉的中正紀念堂設計案,獲得AYDA Awards「年度設計師」大獎。圖片來源:蔡沛淇、龔照峻
2023-08-17
文・蔡沛淇 圖・蔡沛淇、龔照峻
11554
(編按)亞洲首屈一指的學生設計競圖AYDA Awards,七月於越南舉行總決賽。有來自亞洲15座城市、超過900間大專院校參與、超過5,000件作品角逐。今年主題為《回歸初心:重生》為題,評選出最能展現設計師對社會長期觀察以及回應當下問題的初心之作。代表台灣出賽的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蔡沛淇,以作品〈日常嚮往〉勇奪建築組最高榮譽「年度設計師」殊榮。本文為「未來城市」向邀稿的作品。

在你的台北記憶中,中正紀念堂具有什麼象徵?這棟於1980年落成的紀念建築,佇立於繁忙城市中已40餘年,承載著台北居民的日常點滴,與都市、社會的發展共融共衰。

高聳偌大的鵝白大理岩建築,正面朝向石板鋪面大道,穿越遼闊的廣場與入口牌樓相望,使得整體環境呈現了莊肅的氛圍;廣場的南北兩側,分別座落著明清宮殿式樣的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戲劇院,更添文化氣息。若再深入探究中正紀念堂建築與地景設計,會發現堂體的方型格局、八角攢尖頂、建築坐向乃至台階數目,皆有其象徵語彙。

這些佈局無非形塑了場域的崇高意象,暗示著紀念主體——前總統蔣中正——在時代中的影響力。

城市記憶啟發創作思想

我從小在台灣的都市家庭中成長,社論新聞總是每日茶餘飯後的餘興節目——這或許是許多台灣家庭的日常。

年幼的我並不理解所有議論內容,但是對於社會與土地的認知,卻在這些激烈的談論與批判中被建構。在飄搖的國際地位下,任何關乎政治的談論,都會被上綱為國族認同與國安議題。

2000年左右開始的「去蔣化」行動,正是依此脈絡而生。「中正紀念堂存廢」逐漸演變為台灣近年熱門話題,甚至成為公開競圖的題目;「自由廣場」儼然成為了真正的自由畫布,任群眾恣意想像。

在我的畫布上,我想起了童年。在開發密集的台北市中生活,最期待的日常,是與家人來到這座遼闊的廣場——兩廳院的中央時而有文化表演、時而有造勢集會、時而有限期展覽⋯⋯繽紛多元的活動,使該廣場也有著「藝文廣場」的美稱;過去為營造莊崇意象而規劃的軸向廣場,恰好在擁擠的城市中留下了難得「淨土」——這裡有著都市核心地區最寬廣的天空、最平坦的開放空間。

時至今日,中正紀念堂與自由廣場仍然是水泥叢林中的集會首選之一。這顯示社會發展帶來了正向的改變,土地的「服務性」正逐漸轉向「為使用者而生」。

然而,在自由活動與休閒娛樂發生的同時,社會也在議論著這塊土地的象徵意味。不知何時,入口牌匾上的「大中至正」的字樣被變更為「自由廣場」,仇恨潑漆的事件亦時有所聞。我在矛盾與爭執的社會下成長,看見了台灣人對「正確」與「不正確」的迷惘與焦慮。(延伸閱讀|以「首都行動」,同時解決立院設置與中正紀念堂正當性爭議|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

蔡沛淇-日常嚮往-城市規劃-改造-綠化-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蔣中正-自由廣場-威權體制-台北-中正紀念堂兩廳院蔡沛淇的〈日常嚮往〉,透過綠化中正紀念堂,回應氣候的極端變遷。

除了正確,我們還有友善與包容的選擇

中正紀念堂的象徵意義被高度關注,但也有一個事實被嚴重低估:它位於台北都會區熱島效應最明顯的區域之一。

台灣的酷暑高溫,是眾所皆知、人人有感的嚴重問題,所以多年來,我的老師、成功大學建築系林子平教授持續投入台灣的熱島調適與永續策略研究,他秉持對科學的熱忱與對環境的愛護,推廣科普與落實政策,從未懈怠。

受到老師的激勵,我認為,中正紀念堂這張「畫布」,應該還有環境友善與社會包容的選擇。

於是我設計了〈日常嚮往〉作為對土地與社會的回應——我想將土地的服務精神全面面向群眾,規劃基地時,也對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酷暑做出因應,除了為基地帶來重生,也為整個都市帶來重生的機會。(延伸閱讀|豪宅擋了你家的風嗎?水岸公園第一排建築勒令「瘦身」,後方社區樂省電費

在主堂體與其前方的大道一帶,我以大型的傘狀結構,刻意將綠地撐起包覆主堂周圍的台階,意圖透過豐富的自然植栽廣播綠化的環境效益。

於科學而言,我們相信,更接近於都市冠層的綠意,更能將都市涼島的降溫效應向外散播;於空間意象而言,不規則的抬升的小徑,緩和了高聳紀念堂的威嚴感,形成更易於民眾親近、共享生活的城市客廳。在這些傘狀結構中,部署了散熱與通風等永續設計,並在這帶有庇護意味的造型下安排餐飲、閱讀、講堂與多功能空間。

〈日常嚮往〉訴說著群眾對於自由生活的嚮往——那是一種群體社會的本質,也是個人身心療癒的需求。因此,在這最有爭議的地方,我選擇使用平淡的手法,創造平凡生活與快樂日常發生的場所。我相信,這個設計將賦予基地嶄新的生命力,消弭以往大眾對此區的沉重聯想。我想把「自由」還給社會。(延伸閱讀|建築師林洲民:台北大都會願景裡,它是最後一塊重要拼圖|明日的中正紀念堂

蔡沛淇-日常嚮往-城市規劃-改造-綠化-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蔣中正-自由廣場-威權體制-台北-中正紀念堂兩廳院俯瞰中正紀念堂改造圖,綠地包覆階梯,展現更豐富的植栽環境。

蔡沛淇-日常嚮往-城市規劃-改造-綠化-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蔣中正-自由廣場-威權體制-台北-中正紀念堂兩廳院新設計的中正紀念堂傘狀結構下,提供了閱讀、講堂、餐飲等多樣空間。

全球共通議題,讓世界看見台灣

這個創作源自於我對個人背景的感悟。我不熱衷激烈鋒利的批判,也不期待義正詞嚴的辯論;當我在自己的家庭故事中看見因政治局勢而犧牲的平靜日常時,我決定以真心的期盼來演繹這塊基地。

台灣的社會問題與國際局勢,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我嘗試使這則故事走向世界,相信在堅定的信念下,文化隔閡不會影響我們向世界傳遞我們的故事。全球各國的社會議題不盡相同,但群眾對自由與快樂的嚮往是共通的。疫情的結束,使人類走出了人工環境,重回與自然、與社會共存的世界;這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焦點,也引發我們思考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氣候的共生關係。

蔡沛淇-都市規劃-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蔣中正-自由廣場-威權體制-台北-日常嚮往-中正紀念堂兩廳院-AYDA Awards蔡沛淇代表台灣出賽「22/23 AYDA Awards」建築組,擊敗全亞洲超過五千件作品,奪下最高榮譽「年度設計師」大獎。

〈日常嚮往〉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改變了都市的生活品質。從舒適環境的改變,藉以改變大眾對土地的認知態度。社會的本質是生活,生活的理想是快樂,都市土地應該歸於民眾所有、為民眾服務、為自在的日常而存在;社會氛圍必須先改變,才能減少無必要的爭論,改變每個人對於己見的堅持。

中正紀念堂的問題從來不是它該存在與否,而是我們讓什麼事在這裡發生。從氣候轉型到正義轉型——我選擇在這個紛擾的時代下,對土地與社會最友善的選擇。(延伸閱讀|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景觀建築教授侯志仁:開放公民參與更重要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