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也買不到車!新加坡「2030少車願景」:凍漲汽車量,建1300公里自行車道

有錢也買不到車!新加坡「2030少車願景」:凍漲汽車量,建1300公里自行車道
新加坡的少車願景從購車政策、城市道路涵蓋到社宅規劃,全面打造一座宜居城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10-26
文・台灣是個行人地獄
11580
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於城市運作的認知,在一年半的疫情封鎖期間,新加坡使用公共運輸的人數下降了77%,擁車富裕階級將私家車開抵城市各處,給了新加坡運輸當局絕佳機會,重新思索人們在城市中移動的各種問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李光耀創新城市研究中心(LKYCIC)高級研究員莊宗偉(Samuel Chng Chong Wei)表示,「此刻,正是反思我們在城市中應如何移動,以及重新審視汽車扮演角色的時候!」

早在196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專家就已看清,對新加坡這樣土地有限的城市而言,每一寸空間都彌足珍貴,新加坡負擔不起「以車為本」的城市運作模式;一套具有永續性的城市運輸策略,必須是新加坡未來發展的強大依據。

走過「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年代後,1990年代起,新加坡開始向汽車徵收高額稅金,擬定各種管制汽車的嚴格對策,包括控制汽車總數的「擁車證」(COE),以及為避免交通堵塞、向開車進城駕駛徵收俗稱「塞車稅」「過路費」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

比鄰國一棟樓還貴的擁車證

「擁車證」的全名為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1990年開始實行,駕駛必須事先競標取得這張「擁車許可」,才能在新加坡合法購車與駕車。根據新加坡陸路運輸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2023年10月公布的最新數據,1,600cc以下自小客車類別為新加坡幣10.4萬元(約新台幣240萬元),摩托車則為新加坡幣1.8萬元(約新台幣41.5萬元)。

「擁車證」價值連城,自小客車類別約為新加坡雙薪家庭一整年家庭收入,權利期限更只有十年;若不重新競標,到期之後,駕駛就必須將汽車轉讓、出售或者出口。

然而,「擁車證」還不是在新加坡擁車的全部成本,而只是入門門檻;若再加上購入汽車的價格、稅金,維修、保養以及保險等等,擁有一台私家車的總成本高達新台幣5、600萬元,相當於在一橋之隔的馬來西亞柔佛新山,購置一整棟樓房的成本。

1998年,「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上路,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向進入市中心駕駛徵稅的城市;數年後,英國倫敦與瑞典斯德哥爾摩也開始徵收「塞車稅」,紐約、舊金山等城市也提議跟進。有著長年抑制私家車策略的新加坡,強烈左右著全球城市規劃者對使用私家車的觀點,逐漸接受「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不過,儘管只有11%新加坡人擁有私家車,人均擁車率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城市,也有近八成的公共運輸使用比例,「擁車證」與「電子收費系統」也已上路多年,在新加坡這個金融業蓬勃發展的昂貴城市,仍有不少富人足以輕鬆負擔擁車相關成本,尖峰時間的車流壅塞與日俱增。

台灣是個行人地獄-行人地獄-人本城市-交通-行人-用路安全-新加坡-道路規劃-汽車-塞車-城市規劃新加坡為了控制汽車總數,以高價、僅十年權利期限的擁車證,提高車輛持有成本。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太多:新加坡與當代城市的共同問題

目前,新加坡仍有高達12%國土、為9,509公里的車道面積所用,在長年「汽車優先」的城市街道設計之下,每個政府組屋社區(HDB)皆有高層停車場,以及環繞全城的多線車道,使汽車成為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運輸方式,能比巴士與地鐵更快載運人們前往目的;而多數常民百姓持續選擇公共運輸,只是因為「汽車太貴」,而非「汽車不便利」。

也就是說,新加坡的高公共運輸使用比例,同時反映「汽車優先」城市設計下的資源不對等——普羅大眾使用效率次級的運輸模式,富人卻擁有直達目的地、更舒適便利的城市空間使用特權。

如此窘境,正在出現巨大扭轉。201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首先宣布,2030年新加坡要達成「少車願景」(car-lite vision),並公佈了為期15年的城市規劃藍圖。

2018年,運輸局宣佈了「汽車零成長」政策,汽車增長率將被「冷凍」在2018年,直至2025年。運輸局長許文遠(Khaw Boon Wan)表示,已開發城市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更少汽車,就代表更少的交通壅塞、噪音或空氣污染,以及公共設施與公共空間的增加。

於是,運輸局成立「主動運輸」部門(Active Mobility Unit, AMU),負責監管並促進一切與行人及自行車騎士有關的公共政策,也預計投資十億新加坡幣(約新台幣230億元),建造超過1,300公里自行車道,環繞全城組屋社區與大眾運輸站點之間,引導人們使用自行車,完成短程旅次的日常生活所需——去超市買菜、上鄰家館子用餐、去郵局寄信等,接駁大眾運輸站點的「最後一哩路」。

位在市中心的明古連街(Bencoolen Street)便將四線車道縮減兩線道,改造成為更寬敞的自行車道與人行空間。為了達成2030年的少車願景,這類改造隨處可見。(延伸閱讀|到處是樹蔭、擁車成本300萬起跳!新加坡如何成步行城市典範?

新加坡-無車城-人本城市-交通-交通安全-台灣是個行人地獄-Singapore新加坡為了實現「少車願景」,逐步用更寬闊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取代汽車車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3年,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的報告〈設計我們的城市〉指出,對於土地珍稀的新加坡而言,創造更多道路與停車場,非但不可行,更不永續。因此,「改善並擴張公共運輸系統」「創造誘人私家車替代選項」「管理私家車人口與數量」,成了新加坡邁向「少車願景」的三大核心價值;再透過提高公共運輸容量,投資自行車基礎建設,多管齊下,人們將重新思考他們與汽車之間的關係——生活在新加坡,真得需要擁有一台汽車嗎?

上一代普遍將「擁車」視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但近年來,愈來愈多新加坡年輕世代觀念反轉,視「擁有私家車」為「個人資產持續性折舊,也須耗費資金維護的巨大負債,不符合效益」的糟糕投資。(延伸閱讀|2030年巴黎將成「無車城」 市長伊達戈:珍貴空間不該被汽車主宰!

新加坡-無車城-人本城市-交通-交通安全-台灣是個行人地獄-Singapore-car lite-宜居城市新加坡政府提出十大少車城市規劃,內容包含改善公共運輸、城市規劃到大數據分析。圖片來源:截自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簡報

政府已規劃16個少車化社區

土地狹小、資源珍貴的新加坡,將「森林概念」帶進新開發的緊湊市鎮(compact city)之中。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宣布,將在島嶼西部一處前軍事禁區地帶,建造新加坡第一個「無車智慧森林市鎮」——佔地700公頃的登加新鎮(Tengah Town)。

該鎮將被綠色樹木環繞,為市鎮降溫,對熱帶氣候的步行環境更友善;汽車禁止高速穿越市鎮中心,而須繞道地下;空間設計圍繞行人與自行車等「主動運輸」而生,也有巴士與地鐵連接全城其他地區。市鎮約有4.2萬個住宅單位,其中七成為政府組屋(即社會住宅)。

無車智慧森林市鎮-Singapore-新加坡-Tengah Town-人本城市-交通-交通安全新加坡規劃了無車智慧森林城鎮,創造更友善、安全的行人空間。圖片來源:截自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 YouTube

接下來幾年,還有三個組屋社區/城市新建案要走向「少車化」,包括烏魯般丹(Ulu Pandan)、快樂山(Mount Pleasant)與岌巴俱樂部(Keppel Club)。截至目前,建屋發展局與運輸局已公佈了16個邁向「少車化」的社區,此舉勢必持續影響新加坡人看待汽車的風氣,也走向更平等與人性化的社會運作。

在熱帶地區投資建造「自行車城市」「少車城市」「步行城市」的新加坡,正為亞洲城市勾勒未來城市的新範本。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已不假思索賦予私人機動車輛太多片面特權,今天,我們要奪回本屬於「人」的城市主導權;而當全球城市都在追求一個更少車的未來,此刻的台灣,要站在城市發展歷史的何種座標上?作為步行動物,我們是否已勾勒出更宜居、更以人為本的未來城市藍圖?

這些問題,在今日台灣社會依然乏人問津,公眾仍然欠缺深究的興趣,這是我的最大擔憂。(延伸閱讀|官員愛開車不走路,人本城市怎麼推?50年前荷蘭:行人與自行車結盟

「一座以人,而非以汽車通行速度前進的城市,才是真正懂得何謂進步定義的城市。」——Humankind共同創辦人LiorSteinberg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