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圖利」地方?學日本救觀光,台灣做錯什麼

該不該「圖利」地方?學日本救觀光,台灣做錯什麼
日本兵庫縣竹田城。圖片來源:bullets95@Flickr,CC BY-SA 2.0
2018-09-11
文・王村煌
13796
【王村煌專欄】針對沒落地區做地方創生、重振觀光,台灣為何始終看不到日本的車尾燈?若我們的政府害怕「弄髒手」,難有成功作為。

這幾年我跑了很多日本鄉下,感受到許多死亡的味道,田廢耕了、房子破敗了,感覺不再有希望。

台灣談地方創生,以日本為依歸,甚至名稱都一樣,但其實日本不全是成功案例。我看到的成功案例中,除了民間努力,政府單位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月時,我去了兵庫縣竹田城,當地居民很少,令我驚訝的是沒有破敗的痕跡。我住在一家只有四間房的民宿,餐點精緻、服務到位。深究之下才知道,他們是和京都大阪的一個餐飲集團合作。

竹田城的案例,來自「Nipponia」的社團法人組織,它橫跨兵庫縣五個地區,接受政府的輔導和補助。在「地域再生法」基礎上,以關西圈國家戰略特區特定事業的認定活用,讓Nipponia成為被指定的社團法人組織,並放寬建築基本法,允許經營旅遊事業,用觀光活性化的政府資金來做。

這要是在台灣,很容易被當作圖利。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北海道東川町,當地人口還在成長,甚至平均年齡下降。東川町有兩個悠久產業,一是稻米,用北海道第一高峰旭岳的融雪灌溉,得到日本冠軍,已連續幾年超越新潟的越光米。

另一是木器產業。30年前一對建築師夫妻創立「北之住設計社」,利用廢棄小學創建木器工廠,延伸到設計、餐廳、咖啡館、賣場,在偏僻山上充分利用當地的天然資源。

(取自北の住まい設計社)

同時,地方政府以東川職人街道的方式做行銷、給予優惠,聚集職人工作坊。不只旅遊,從稻米、木器產業、職人培養,到成立日本語言學校,結合工作坊體驗交流,成為政府和民間結合的成功案例。

回到台灣來看,政府抽20%營所稅,實際上就是佔了企業二○%乾股,不能叫年輕人創業,卻什麼忙都不幫。

政府應成為地方創生的股東,直接投資、輔導社團法人,從最容易把人引進來的住宿和餐飲開始,然後連結帶動地方產業。

讓政府把沒落鄉鎮當作衰敗公司來經營,甚至要「圖利」地方,不能是不牽涉金錢、不碰商業行為的模式。政府心態先改變,法規改變才有可能,再加上資金挹注,從這三方面著手進行,是可行的實際做法。(本文作者為薰衣草森林董事長,秦雅如採訪整理) 

【本篇取自《天下雜誌656期》,原文標題:該不該「圖利」地方?學日本救觀光,台灣做錯什麼

延伸閱讀

日本瀨戶內海小島 蓋出與自然共存的地下美術館廖品淨專欄|日本漁村孩子用設計重建家鄉曾旭正專欄|23個小鎮為台灣人口解危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