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勞工壓搾?這位新聞主播24小時不休息

新型勞工壓搾?這位新聞主播24小時不休息
2019-03-27
文・梁駿樂
13433
3月初中國召開「兩會」,但今天不講政治,而是談談這位剛踏進新聞業的主播「新小萌」。她的能力可能不及知名主播沈春華、李四端,卻吸引了全球媒體目光,除了因為她是全球首位「AI女主播」,更因為她再次引發人工智能會不會終有一天取代人類的爭論。

新華社:一個看起來像人,而不是冰冷的冷機器人

「新小萌」是由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與互聯網搜尋引擎「搜狗」一起推出的「AI合成主播」(下稱:AI主播)。在本屆中國「兩會」中,她坐上了主播台播報新聞。雖然經驗尚淺,卻仍不失「台型」。《新華社》期望為AI主播打造「一個看起來像人,而不是冰冷的冷機器人的形象」。

ai anchor AI主播 新華社圖中為首位「AI女主播」——新小萌,在「兩會」中一躍成為棚內主播,由《新華社》與「搜狗」共同研發。截自新華社影片。

連結可以看到「新小萌」在「兩會」時的播報。

以往記者接受主播訓練時,都要訓練發音、吐氣等,更要克服鏡頭壓力及突發情況。那AI主播又是怎麼練成的呢?《新華社》的一份報導中披露,「AI主播」是通過提取「真人主播」新聞播報影片中的聲音、唇形、表情動作等特徵;再運用語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聯合建模訓練而成。

而這項技術能夠將所輸入的中英文文本,自動生成相應內容的影片,並確保影片中音頻和表情、唇動保持自然一致,展現與真人主播無異的傳達效果。

【延伸閱讀】:只讀紙本新聞兩個月,世界會不會比較「真實」?

逾萬分鐘新聞報導 學者網友褒貶不一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新華社》已率先推出了另外兩位AI主播:以主播邱浩為原型的全球第一位AI主播「新小浩」,與另一名英語「AI男主播」。

在「騰訊」的一則報導中聲稱,自去年起統計,頭兩位AI主播已生產3400餘條新聞報導,累計時長達10000多分鐘。

《新華社》聲稱,AI主播可以「每天24小時工作,降低新聞製作成本,提高效率。」

【延伸閱讀】:機器人搶工作 年紀大還是有勝算

儘管工作效率高,學者、網民對這批AI主播卻有不同看法。

「除了嘴唇動作稍顯僵硬外,她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亦有網民評論:「雖然看起來很高科技的樣子,但AI主播太過僵硬,並不喜歡一個沒有感情的主持人讀新聞。」

成本降低 取代人類主播?

其實,本次「兩會」除了《新華社》的AI 主播,中國的中央廣播電台也推出「央小廣」AI語音程式。該程式運用通過語音合成「聲音復刻」技術,在兩會期間,為沒時間看電視、文章的民眾朗讀兩會報告。

除了《新華社》等陸媒,《衛報》、《The Diplomat》等外國媒體亦大肆報導這次AI主播的突襲。不過,也有人質疑,無論是「新小萌」或「央小廣」,充其量不過是機器人「讀稿機」,並不屬於「AI」。


「在傳統上,新聞主播大多時候成為了高度信任的公眾人物,如果觀眾只是看動畫,就完全失去與主播的聯繫,」牛津大學教授邁克爾・伍德里奇(Michael Wooldridge)說。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近期發布了《2019 年新聞業、媒體以及科技趨勢與預測》,當中的問卷調查顯示,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者依然比AI重要。

當中有媒體高層認為,媒體需要的是人工智能(AI)融合人類智慧(HI)。報告又指出,人工智能的新聞應用有三大類:

1. 使用「機器學習」(ML)來「個性化」內容,並為讀者提供更好的延伸閱讀。
2. 自動化更多文章和影片(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新聞)。
3. 提供工具來幫助增加和支持記者處理信息過載。

看起來,AI雖然能不眠不休報新聞,但大眾仍偏好人類主播的溫度,人類短期內不會被AI取代。

假如有一天,你打開電視發現AI主播與人類主播都在播報新聞。你又會選擇哪一台呢?

延伸閱讀

機器人搶工作 年紀大還是有勝算客座總編輯杜奕瑾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創作是創造一個張雨生、一個周杰倫(上)李友專專欄︱「AI會取代人類醫師」?你可能問錯問題了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