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案例|新北・汐止:當參與成為日常,人人都是返腳咖

地方創生案例|新北・汐止:當參與成為日常,人人都是返腳咖
2019-04-25
文・返腳咖工作室 廖珮璇 圖・返腳咖工作室 劉人傑
29619
每當有人問起,「汐止跟其他地方比起來,到底有什麼特別?」我們總是回答 : 「地方不是比較出來的,而是生活出來的。」

我們人生的第一個十年,正與汐止淹水最頻繁的年代交疊。停電時依著燭光打Game Boy、踩著黃泥領餐盒排隊,是夏天的重要記憶。災害雖帶來中斷的日常,互助和人情卻能細細補起,水退後留下一團團泥色的回憶,夾在生命裡,成為每個汐止人的密語。

汐止不淹水之後,這座小小的城市出現了第三個火車站,將人運輸至台北只需要五分鐘。便利的交通,讓越來越多汐止人對於其他城市瞭若指掌,卻對自己的家鄉一無所知。

因緣際會下,在2017年的夏日,一小群在他方認識的汐止人們,開始改變自己的假日移動路徑為起頭,用雙腳走踏汐止,展開地方交陪之旅。

透過汐止文化網創辦人鄭維棕、在地資深社區工作者傅玲玉、汐止鄉土文化協會與濟德宮委員會與老街上的人們的分享,我們逐漸了解到不同面向的汐止,也拓展了彼此對於在地的想像。

【繼續閱讀】:地方創生案例|竹科離矽谷近、離新竹遠?外地人熬《貢丸湯》將他鄉變故鄉

《返腳》,寫給家鄉的流水帳

前期的訪談與調查,讓我們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認同。為了將這些地方見聞與資料分享給更多人,便產生了編輯地方刊物的共識。

首刊以「來去汐止」為主題,聚焦於汐止的大歷史、老街上的好去處以及通勤族的故事,希望透過編輯後的紙本,看見汐止人從古至今如何來來去去;而現在,來去汐止又有什麼好玩之處。

在設計上,因應汐止多雨的氣候,也特定為這份刊物選配了的「刊物雨衣」--既防水又附提把,讓大家可以把這份刊物帶得更遠而不必擔心雨淋。

翻到《返腳》的背後,你還會看到一個小小的QRcode。掃描它之後你會進到一個線上地圖,紀錄下每一份刊物去了哪裡,而你也可以參與打卡,記下此刻你在什麼地方閱讀了這份刊物,並寫下你想分享給其他讀者的心得。

這樣的設計,除了鼓勵大家分享外,也是希望讓汐止出品的刊物,就如汐止人般處於流動的狀態。除此之外,我們也將這份刊物送進汐止的圖書館成為館藏,努力成為地方資料的一份子。

【繼續閱讀】:曾旭正專欄|成功推動「2019地方創生元年」的三種前提

雖然被分配到報紙區,不過也算與汐止出版品前輩們共處一室,倍感榮幸。

來自地方的邀請 :「少年仔,咱們要不要一起來做點事」

在刊物發行後的兩個多月,正逢農曆新年前。鄉土協會的大哥們說:「咱街仔好久沒有事情發生了,之前不是說要做個燈籠節嗎?要不要來試試看!」

我們心頭一驚,原來先前訪談到深夜時,天馬行空亂聊的點子,阿伯們都記在心中,還躍躍欲試。

這下可好了,協會贊助《返腳》多印了500份,總不好第一次邀約就拒絕,在一次夜晚的討論後便速速決定了分工、場地申請與活動流程安排等事,由最熟悉地方眉角的鄉土協會處理;而我們則是以「元宵故事燈籠」以及「燈籠工作坊」為目標做策劃,希望能在已停辦許久、重新復出的節慶活動中,連接上在地的記憶與工藝,引動更多人的參與和想像。

有賴厲害的插畫家朋友們,透過一同上街採集元宵故事,迅速地完成一顆顆繪滿記憶的燈籠,並於當天展出在濟德宮的廟埕前。

有才的插畫家夥伴熊熊與沛儀繪製故事燈籠。

但誇下海口喊出口的「燈籠工作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我們之中沒有人會做燈籠,問過地方人士之後,得到的答案也都是「汐止已經沒有人在做燈籠了,不過糊紙店倒是還有一間呢,去問問看吧!」

鼓起勇氣走進這間已有百年歷史的糊紙店後,小聲詢問「是否有在做燈籠?」添丁師傅隨即露出靦腆的笑容,說 : 「少年仔!我們這裡是糊紙店耶,只有在做喪事用的燈籠啦。」

不死心的我們一週內又陸續去了幾次,最後添丁師傅終於鬆口說:「其實我也做過燈籠給孫子玩,像是蓮花燈籠,漂亮也容易做。以前的話,自己也有自己做過骰子燈籠、關刀燈籠⋯⋯⋯」

就這樣,在添丁師傅的加持與相挺下,當天不只有燈籠工作坊,更有豪華的手作燈籠們爲走街裝備升級。而這也是第一次,返腳咖被地方邀請一起來做事,從那時起,也才逐漸有了落地回家的感覺。

【繼續閱讀】:廖品淨專欄|走出賣春街歷史!「橫濱黃金町」高架橋下的掃黃作戰與藝術重生

進興糊紙店添丁師傅親自出馬教學做燈籠。

從刊物到空間,持續編輯地方事,也看見空間使用的多元可能

在我們回到汐止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夥伴,他叫姚添進,是位鐵工師傅,也是一位蒐藏家。

因為工作性質,颱風過後的他總是忙著為大家修補著受傷的家園,因此看過非常多因為泡水而被丟棄的物件與照片。從小就惜物的他,捨不得看到這些東西全被當垃圾一般丟棄,在徵得屋主同意後便帶回一些,用心蒐藏在自己小時候成長的舊家中。

我們總說,他就如同汐止的堤防,讓汐止在時代的洪流中,得以留下珍貴的片段。

水返腳街到博物館開幕前夕,返腳咖與姚大哥合照。

懷著想讓更多人看見這些珍貴收藏的心意,以及「新竹生活美學館都會型社造計畫」的支持下,姚添進大哥與返腳咖,在2018年夏天展開了空間的改造行動。

我們將這間街道上的房子進行小改造,成為能夠更彈性運用的水返腳街道博物館;嘗試透過不定期的展覽以及活動,讓這裡成為大家認識汐止的窗口與汐止人的行動基地。

除此之外,我們也曾在街上的鐵工廠放映汐止紀錄片,接下來也即將於汐止中正公有市場二樓舉辦地方特展〈水哉〉。希望透過有趣的在地行動,讓大家看見老街空間的多元想像與使用可能。

工商廣告時間,特展〈水哉〉從4/28-06/30於汐止中正公有市場展出,要來唷!

地方無法比較,好好生活最重要

返腳咖成立近兩年,秉持著一貫「鬆散」的精神,始終沒有太嚴肅的目標和策略。但透過一次次微小的行動,也連結到了許多願意參與地方事的人們,無論是與大夥一起共組街道研究班、和老街上的人們合辦活動、還是到家鄉的學校中分享經驗,我們衷心感謝。

每當有人問起,「汐止跟其他地方比起來,到底有什麼特別?」我們總是回答 : 「地方不是比較出來的,而是生活出來的。」

「返腳咖」之意,正是希望自己成為返回家鄉且腳踏實地行動的人。當我們選擇多花一些時間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便會有更多的看見;我們也相信,行動之前先培養一點點在地的厚度,才能引動好的參與。

而當參與成為更多人的日常,人人都會是返腳咖,也都能成為改變地方的一份力量。

特別感謝明德堂香鋪一家人,他們是返腳咖的正能量來源。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阻擋人口減少的失速列車墾丁不如沖繩?看日本四招做「地方創生」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