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錢都拿去繳房租了,誰還叛逆得起來?|城市圖書館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錢都拿去繳房租了,誰還叛逆得起來?|城市圖書館
縉紳化的都市產生對立,被壓抑的市民該何去何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9-07-16
文・彼得.莫斯科威茨(摘自《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26605
錢都拿去繳房租了,誰還有時間去做些反骨的事?但當資本的壓力造就一個轉捩點,這就是叛逆的力量有機可趁的時候。

都市規劃經典人物珍.雅各說:「要把一個地方變得單調、貧瘠、粗鄙,天價資金、機關算盡和公共政策,三者缺一不可。」

在追求城市進步與文明的過程中,縉紳化同時也讓在地的特色與文化無聲消亡,一座座無聊的、可被複製的城市誕生。而彼得.莫斯科威茨思考的正是如何保有城市性格的可能。

紐約是最早把縉紳化當經濟手段的城市。

破敗角落被趕出城市核心,進步背後犧牲了什麼?

一九○○年代早期,紐約商業菁英越來越覺得窮人住得離曼哈頓的商業中心太近了,那裡的土地很值錢,卻被人群佔據,充滿破敗住宅和工廠。紐約一些最有錢的人便聚集起來,商討要怎麼解決窮人住得離市中心太近的問題。

一九二二年他們組織現在俗稱的「區域規劃協會」(The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簡稱RPA),他們認為提升市中心成高級住宅和商業區,並且投資外圍地區的土地有利可圖,因此外圍的工廠要被迫遷出。

這群人規劃了一套方案,完完全全預測到紐約今日的樣貌:一九二九年的區域規劃方案提到東河旁曼哈頓與布魯克林側的所有工業區,以及曼哈頓市中心全區,要從工業轉型成商業或住宅。

計畫開宗明義建議將下東區的人移開,以「高檔住宅」取代以往的平民家園,並要建一條高速公路通到華爾街的新大樓,因為下東區的新住民可能會在此工作。

紐約最優秀的規劃師和建築師,包括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在重建紐約的時候也高度依賴這套計畫。

【延伸閱讀】蝸牛依舊無殼:30年來台灣居住困境的反思

生活的地方變成資本遊戲場域,超過一半公寓空著十個月

二○○五年,紐約運用最強有力的都市規劃工具--土地使用分區管制(zoning)將西雀兒喜的照相館和倉庫變身成城市裡最昂貴的不動產。

前市長彭博的市政團隊將紐約市裡的大片土地重新分區,主要集中在工業、商業和高度密集的住宅區,開發商在這些新的分區裡被賦予完全的自由。

大部分的新建案不需要提供平民住宅,但其實負擔得起的人寥寥可數,所謂「負擔得起」的定義也是寬鬆到不行,所以基本上這些建案沒起什麼效用。

所費不貲、裝飾著曲折藍綠色霧面玻璃門面的公寓大樓在雀兒喜(Chelsea)、中城區,還有限高放寬、土地使用改變的每一個廊道地帶都流行起來。

你可以想見西雀兒喜的街道生活非常繁忙,但整個街區卻依然死氣沉沉。因為這些建築物就像紐約今日的許多建物一樣,與其說是生活的地方,不如說是資本遊戲的場域。

整個街區變成全球菁英的保險單,他們認為比起股票,不動產是更穩當的投資。一般很少人真的住在這些建築物裡面,可能一年頂多一兩個月。

紐約時報調查發現,中城某區三條街範圍內,百分之五十七的公寓每年至少都空著十個月,曼哈頓區的「不在屋主所有權」(absentee homeownership)自二○○○年起,增加了百分之七十。

到了第七大道(Seventh Avenue),我面前是聖文森醫院(St. Vincent’s),或過去是聖文森醫院--這個社區醫院,我的家人至少都來過一次。

它關閉之後,原址改建成公寓大樓,現在這棟大樓已經蓋滿整個街區,每棟公寓要價兩千萬。街區盡頭是一家不錯的中式素食餐廳,但最近房租從每個月五千元漲到兩萬五,餐廳就歇業了。

【延伸閱讀】無殼蝸牛運動30年:僅20%台灣人擁超過兩房,為何卻能主導房屋政策?

新住民沒有城市共同回憶,該如何達成居住共識?

如果獨立地來看待每個城市的現況和可能,要如何才能有共識,打造一個公平的未來?

縉紳化壓抑且抽走了回憶,要打造持久的正義變得更加困難。沒有往日記憶的新住民,比較不會在公寓大樓出現的時候,跟其他人一樣視其為破壞而起身抗議。因此,假如我們決心要為沒有縉紳化的未來奮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的共識。

我知道有許多政策能夠解決縉紳化和迫遷,效果實際而卓著。真正的難處是要說服人們這些方法行得通。

開拓、保護、釋出公有地

一個好的土地銀行計畫,地方政府可以將決策過程開放給居民,在土地被賣掉或開發之前要求公眾意見的回饋,給予人們對城市事務的實際發言權。

就我所知,在美國並沒有一個完善或相對好的制度,能讓規劃決策兼顧地方特性又保持民主,但這不表示不可能。要創建任何新的體系,都會需要同等的努力投入。

嚴格規範住宅

一九四二年,國會通過法案,禁止租金和民生用品調漲,禁止房東以漲房租驅趕租戶。這個法案原本只是暫時的,目的是抑制戰時的通貨膨脹,但它成為紐約租約規範的基礎,使得今日還有上萬的公寓可以讓人住得起。

如果國家曾經這樣做,沒理由不能再做一次。美國各地的租金都急遽上漲,不只是縉紳化的城市,由於銀行和企業地主土地投機,買下越來越多公寓來排除競爭。國家租金管制法或土地投機稅有助緩解危機。

【延伸閱讀】不拚經濟拚正義! 租金變兩倍,柏林市府從財團手中搶回六成公寓

實施新政

羅斯福「新政」的住宅計畫,聯邦政府出資高達七億美元在全國興建公共住宅,差不多等於今天的一百二十億元。在那個政府削減預算的年代,花上幾十億在住宅方案感覺很不真實,但其他已開發國家可以證明公共住宅也可以蓋得很好,甚至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經濟體裡也辦得到。

在香港,幾乎一半的房子是公共的。紐約市仍然有三百二十八個住宅方案,住民約有四十萬─以美國的標準來說,這個數字相當驚人,也證明公共住宅在這個國家還是可行的。

終結保護主義,增加基礎建設

湧入紐約的人無疑喜歡住在曼哈頓而非東紐約,不過也因為土地使用分區的限制,紐約保下了曼哈頓許多住宅區,但卻允許在貧困地區進行土地使用分區提升(upzoning),縉紳化推動者都湧入特定區域,偏偏那些地區又最沒法應對浪潮般湧來的新住民。

但要讓美國的城市密度增加,就表示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來服務新的住民,特別是更多的公共運輸,在許多縉紳化正在發生的城市,公共運輸網絡已經到達極限點了。這表示需要更多的市政預算,然後就會來到下一點……

增稅,提高薪資,在窮人身上花錢

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美國最富有的人的最高稅率是百分之九十一,到了一九八一年是百分之七十,今天則是百分之四十,因為多年下來總有漏洞,實際稅率差不多是百分之二十五。這表示聯邦政府幾乎沒有足夠的錢可以用在糧食券和修路,不符合新政對窮人的承諾。

同時,許多州的基本薪資已經停滯許久,中低收入戶者的收入花在房租的比例顯得更高。缺乏新稅制和更高的基本工資,不平等現象就會在美國持續蔓延,表示窮人會越來越沒有能力消費、越來越無法安居,任憑他們的街區被縉紳化。


書名: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譯者:吳比娜、賴彥如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8/08/23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