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搶救7.4億份餐點!科技,如何成為剩食救星?|投書

每年搶救7.4億份餐點!科技,如何成為剩食救星?|投書
疫情期間,向食物銀行尋求協助的民眾平均增加了50%。同時,食物短缺的問題也一直存在。圖片來源:Unsplash
2021-04-14
文・VMware
35485
科技如何成為剩食救星?

一、一場完美風暴

2020年,「食物銀行在需求激增、捐贈食物銳減、義工減少以及運營流程失常的情況下,面臨了一場大風暴,」美國非營利組織「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執行長巴比諾-逢特諾(Claire Babineaux-Fontenot)說。

在疫情期間,向食物銀行尋求協助的民眾平均增加了50%。大型停車場,排滿了在得來速等待領取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民眾。

「在三月至六月間,尋求食物協助的民眾中,每十人就有約四人在疫情前未尋求過食物援助,」該組織指出,「實際上,在我們超前部署的同時,也預估在未來會有80億份餐點的短缺。」

「賑濟美國」將持續為因失業、疾病、野火和颶風而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食物保障。但食物短缺、新規限制和經費中斷,皆加劇本已斷裂的食物供應鏈。

二、斷裂的食物鏈

根據Feeding America,在美國有4,000萬民眾受困於飢餓,其中包含超過1,200萬名兒童。圖片來源:VMware提供

「賑濟美國」常務董事卡柏格(Steve Carlberg)說,「雖然美國是個十分富裕的國家,但在這個國家中也有很多短缺。」其中一項持續嚴重的短缺就是食物。

在美國,飢餓是一個十分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美國人每年浪費數十億磅的食物;美國近四分之三的食物浪費來製造商、超市和餐廳,另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食物浪費來自農場。

「賑濟美國」前副總經理喬瑞可(Lisa Jericho)說,「國人浪費食物的數量真的很驚人,而這些被浪費的食物,能幫助我們滿足美國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將食物從垃圾堆轉移給需要的民眾。然而,將已經短缺的食物如香蕉分發給最需要的人,則非易事。

「賑濟美國」採用現代解決方案來使用糧食,並更快地應對飢餓問題。行動和雲端科技以更輕量、高敏捷性和高可見度的技術,加強全國食物分銷網。

「農產品若不及格就無法上架,然而很糟糕的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喬瑞可說,「因此,我們正在尋找利用科技來挽救更多食物、幫助更多人發放出營養食物的解決方案。」

三、動員新鮮食物

Feeding America使用行動應用程式、智慧和自動化功能,在新鮮食品過期前有效地進行分配。圖片來源:VMware提供

食物銀行一般偏好保鮮期長的罐頭食物,但「賑濟美國」則優先考量新鮮、健康的食物。

喬瑞可說,「當一個人吃得好,他整個生活品質也都跟著變好。我們想賦予民衆選擇食物的尊嚴。我們也都知道營養的食物對一個人的家人和未來都更好。」

通常,「賑濟美國」使用的食物保鮮期很短,所以必須趕在過期之前、經手最少的情況下運送、分類及發放,以避免金錢的浪費。

而許多因素會影響複雜的食物發放過程,如還剩多久到期、運輸成本和時間。

「賑濟美國」也必須考慮特定食物的存儲要求、可用設施和區域需求。想當然爾,科技在這裡扮演了找出有效路線的關鍵角色。

喬瑞可解釋,「賑濟美國」的應用程式Produce Matchmaker,使將食物依供給與食物銀行的需求進行配對。食物銀行藉由登錄行動應用程式來查看現有資源,並決定最適合特定社區需求的配對。他們還可以自行安排運送,對農產品而言時間很寶貴。成員一方面可與當地農民或超市合作,另一方面也能網路上採購新鮮農產品。

喬瑞可補充,MealConnect也是「賑濟美國」的行動平台之一,可將星巴克或當地超市等店家提供的食物進行配對,以確保食物銀行和其他代理商都能準時提領食物,並提供給第二天需要的民眾。

「賑濟美國」估計,該技術平台每年可另外搶救下7.4億份餐點。自MealConnect推出以來,各企業和合作夥伴已救下了超過10億磅的食物。

因應疫情,「賑濟美國」更新並擴展了他們的MealConnect平台,使MealConnect成為全美唯一的食物救援技術。現在,更多類型的商家可將未賣完的產品捐贈給「賑濟美國」旗下200家食物銀行中的任何一家。

「賑濟美國」常務董事布洛克(Justin Block)告訴非營利組織「Waste360」,「我們分析並重新做了後端的調整,讓高流量的網頁變得更容易使用,例如張貼物資捐贈的部分。我們還重新編排了帳戶註冊的流程,現在商家可直接張貼物資捐贈並等待領取確認,無需等到帳戶批准。」

四、跟保鮮期賽跑

食物銀行必須考慮需求、成本、時間,資源和食品安全,數位創新則能加速流程加速並準確把關。圖片來源:VMware提供

捐贈給「賑濟美國」的新食來源百百種,有些來自定期合作的商家和農場,有些來自各企業一次性的捐贈。最大的挑戰不是找不到食物,而是在對的時間將食物送到對的地方。但僅物流和運輸,就消耗了本已不足的時間和資源。

「賑濟美國」東威斯康辛洲副總經理馬歇爾(Scott Marshall)表示,「我們的確有足夠的食物,問題是物流阻礙了食物從農場和批發商手中轉移到需要的人手裡。這就是我們扮演的角色,而科技參與了其中的每一環。」

馬歇爾進一步解釋,「食物的捐贈者橫跨整個美國,我無法準確說出每天有多少人聯繫我們,表示他們手上有多餘的新鮮食品。但即便食物是免費的,要運到這裡仍須花費數千美元。因此,我們必須先確認食物的價值以及我們能多快將其轉交給我們的成員,而這就是科技發揮作用的地方——科技可以判斷食物到手可保鮮多久,以及我們能夠多快將食物轉手給其他成員,以便他們可以讓食物成為需求者的晚餐。」

透過「賑濟美國」的數位網路,「賑濟美國」東威斯康辛可重新規劃將路上貨車的路線,並確保其他成員準備好接收貨物。食物銀行還安排了剩餘食物大交換,以便為每個地區提供更多的食物種類。

馬歇爾說,「例如,我們可以與喬治亞州的一家食物銀行交換,用蘋果換水蜜桃或用牛奶換花生醬。所以兩地都能為他們服務的對象,提供更多樣化跟健康的餐點。」

五、追蹤農場到倉庫的食物

Feeding America今年僅靠農民的捐贈就發放了6.87億份餐點。圖片來源:VMware提供

食物抵達成員倉庫後會被分類為乾貨、冷藏和冷凍食品。在此之前,食物會被庫存軟體記錄下來,並打上隨著食物分類和分配的捐贈收據編號。「賑濟美國」東威斯康辛營運總監柏金斯(Rick Perkins)說,「我們的庫存軟體會,從食物進來的那一刻起一直追蹤到它出貨為止。」

條碼還可幫助工作人員迅速找到各類食物,像是成員在網路上訂購的耐存食物、需要裝上貨車的、以及必需親自採購的易腐壞食品。

柏金斯說,「通常我們的作業流程很快,如果沒有追蹤技術,大概永遠無法高效追蹤所有的分類和分發。可能一年之內我們所供應的數百萬磅食物的四分之一,都無法發放。」

「賑濟美國」東威斯康辛洲在密爾瓦基有一個8萬8,000平方英尺的倉庫,在福克斯谷有一個4萬平方英尺的食物銀行,另外在全州有數百個食物倉儲和餐飲計劃,這些都是「賑濟美國」東威斯康辛追蹤食物的地方。

柏金斯說,「有了技術,我們就知道食物在哪裡、去哪裡,它讓我們可以餵飽威斯康森州每一個需要的人。」

六、 飼養科技食物鏈

「賑濟美國」食物銀行,靠著科技來維持所有日常的運營,像是追蹤食物進出倉庫的方式、貨車的路線等等。卡柏格說,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食物銀行很可能會「倒閉」。

每個食物銀行人力有限,大部分人力為業務跟倉庫管理人員。卡柏格說:「我們沒有、也不應該有很多技術人員,因為主要的心思都專注於為社區提供更多的食物。」

為了讓其他的組織成員可以專注於核心使命,卡柏格的團隊曾負責過技術支援。他們之前的工作包括負責維修50個地點、約360台伺服器,但現在借助VMware Cloud Provider的雲端管理Rackspace來管理硬體基礎架構,他的團隊可以重新將重點轉回核心使命,同時能確保關鍵技術隨時在線。

卡伯格進一步解釋,「在轉到雲端託管服務之前,我們負責並維運所有的硬體。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有點讓我們脫離了核心使命。有時我擔心硬體基礎架構的狀況,而不是擔心我們是否選對了能滿足業務需求的應用程式。現在有了供應商代勞,我也有時間可以聘請許多新的雲端專家,來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現在,卡柏格無需更換伺服器,就能從辦公桌上監督管理全國的工作量,透過監控工具可以視覺化「賑濟美國」每個地點IT環境的總營運狀況。

在地圖上,每個食物銀行都以三個字母跟顏色的小圓點做代表,綠色代表一切正常,紅色代表警告或嚴重問題。將滑鼠游標移到小圓點上,即可顯示覆載量、系統狀況、近期記錄、正常運行時間、效能等的詳細數據。

卡伯格每天都要檢查一遍,是否有急需解決的重大異常,如無預警停電等,並評估其資源的應對。

喬瑞可說,「我們現在能夠依業務需求而因應改變。過去我們無法應付性能的問題、無法迅速開發新的測試環境、無法有效管理項目。但透過雲端,我們能確保性能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並且減輕團隊的負擔。」

最重要的是,透過雲端的操作,能夠確保食物不被浪費。

喬瑞可說,「最壞的情況,就是系統當機時,我們無法及時將食物運到正確的目的地。當食物銀行訂購食物跟安排送貨服務時,他們必然相信能按時取貨。雲端運算能使我們的運行更久、系統可靠度更高的和系統性能更好,來確保供應鏈的流暢。」(延伸閱讀|陳潔如專欄|科技是阿宅的超能力!倫敦老紅樓一場黑客松,如何催生「科技向善」潮?

七、災難模式的操作

天災、疾病和其他無法預測的災難,更彰顯關鍵決策的重要性。「賑濟美國」必須快速將大量的捐贈物資,轉移到糧食短缺的地方。

「賑濟美國」為可預測的災難,如颱風季節做準備,比如先把瓶裝水和其他需用品準備好,並安排好一切流程。

喬瑞可說,「在這些時候,溝通、電子郵件、效率和維持供應鏈的流暢變得格外重要。我們不能有任何耽誤,也沒有時間調移資源。」

當然,不是每個天災都能被預測。

喬瑞可說,「去年,我們在佛羅里達和波多黎各都有救災活動。對我們來說,長時間在救災模式是挺不尋常的。當然,因為波多黎各在外島,有很多新的東西必需考量。不過我們成功做了調整,把食物送給了在波多黎各的災民。」

柏金斯進一步說明:「我們整個機構合作無間。去年波多黎各颳颱風時,我們幾小時內就送了好幾卡車的罐頭食物到島上。我們之所以能這麼有效率,都是托科技之福。」(延伸閱讀|惜食不浪費 德國七年級生在台灣推動「淘寶」分享運動

八、錢花在刀口上

科技對日常工作和物流的幫助不勝其數,以讓Feeding America的員工跟合作夥伴可專注於更重要的任務:終結飢餓。圖片來源:VMware提供

「賑濟美國」的目標,是讓捐贈的每一塊錢都變成10份餐點,過度花費反而對他們服務的對象造成反效果。

「在『賑濟美國』,我們要對得起每一塊捐給我們的錢,」喬瑞可表示,「我們跟頂級的科技公司合作,讓我和我的團隊有機會學習最新的技術,同時也可以注意我們的開銷並謹記我們組織的價值。」

科技,使更多資源能夠用在食物永續上。

卡柏格說,「我可以把錢花在我們的使命上,而不是花在次要的基礎設施。另外,我們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靠遠端辦公順利完成,所以沒必要將錢花在出差上。那些錢都該用於救濟更多的人。」

「對於非營利組織來說,效率是王道,而科技就是最大的幫手。」馬歇爾說。

事實上,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不僅是美國,許多國家都透過VMware的數位化應用程式與雲端原生平台,展開各項防疫規範,透過科技服務持續提供便民服務。

包括台灣的「健保快易通」口罩預購系統,第一時間確保民眾可購得所需口罩;韓國也推出Mask Alimi口罩庫存數據服務,讓民眾能快速獲得附近販售口罩且仍有庫存的店家資訊;新加坡的SafeEntry系統讓居民透過掃描QR code,即可追蹤出入公共場所的行動軌跡。

上述案例再再都顯示,善用前沿科技,快速為民眾帶來安全、便利的生活,其價值在疫情期間已是不證自明。(延伸閱讀|陳潔如專欄|Tech for Good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為何搶著解決社會問題?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