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遊客,奈良小鹿過更好!你願在家工作一個月,讓動物安靜繁衍嗎?|疫情城市預言3

沒遊客,奈良小鹿過更好!你願在家工作一個月,讓動物安靜繁衍嗎?|疫情城市預言3
疫情下,奈良的梅花鹿不再受遊客餵食干擾,重回棲地生活。圖片來源:Apple TV
2021-08-24
文・希米露 圖・Apple TV
41053
《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 2021),是BBC電台自然歷史頻道(Natural History Unit)製作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以慶祝四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

這個歡慶,肯定是1970年以來,最有環保與平等意義的一次。

這部片拍攝於2020年。從人類角度看來,這一年的新冠肺炎是場災難;但對地球與野生動物來說,卻仿若上帝特別賜予、得以喘息的一年。少了人類干擾,牠們難得能毫無拘束地漫步人間、生息繁衍。

《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從噪音、污染、干擾等角度,觀察城市中的動物、城市邊緣的動物、以及自然環境中的動物。

觀眾驚覺,自然生物漸漸瀕臨絕種,不只是因棲地受到破壞;光是人類的日常活動、自以為無害且理所當然的行為,就足以大大影響野生動物的互動溝通與交配育兒。

人類,竟已帶給地球如此多意料之外的沈重負擔。

疫情-野生動物-紀錄片-生態保育-新冠肺炎《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記錄疫情下的野生動物,得以短暫喘息、繁衍。

負擔一:噪音使小獵豹聽不見媽媽

比如,城市中有許多噪音。除了人聲和車輛引擎,音樂、電腦等各種人類活動,都會產生聲音;於是我們不再意識到,其實,城市的樹上還住著鳥兒,牠們天天都在歌唱。

住在城市的我們也從未察覺,人類去非洲大陸的野生動物園區,美其名是從遠方觀察野生動物;但現實是,只要車輛驅駛入園就會產生噪音;而任何引擎聲響,都會干擾母獵豹與小獵豹間的遠距溝通,使得母獵豹育兒不易,也間接造成小獵豹死亡。

住在陸地上的我們,可能也從未意識到,航行於大洋的郵輪、貨輪、漁船等,也會造成海洋內部的巨大噪音,影響海中生物的語言溝通,使得覓食、交配與育兒,都變得極其困難。

負擔二:日光浴使綠蠵龜不敢上岸產卵

人類平日忙碌地工作,假日再排滿休閒活動好犒賞自己。但我們從未發覺,人類的假期旅遊,對野生動物來說,也是巨大的負擔與傷害。

當人類在海灘上日光浴與打排球,綠蠵龜就無法上岸產卵;當人類在海岸邊衝浪與攜手漫步,企鵝就無法從大海叼著小魚回到巢穴,餵食寶寶。甚至,我們完全不知道,原來旅行帶來的大量交通,會給地表傳遞振動,使地表之下充滿噪音。

有2020年的疫情空城記作為對比之後,人類應該明白,我們早在陸海空各領域,無孔不入地大肆干擾。(延伸閱讀|十年倒數!你的永續必修課有哪些?一次收藏17部經典電影片單幫你惡補|SDGs線上電影院

疫情-野生動物-紀錄片-綠蠵龜-產卵人類的海灘活動佔據海洋生物生存空間,使綠蠵龜無法上岸產卵。

疫後城市,人類如何與動物和解?

《這一年,地球不一樣》由比爾德(Tom Beard)導演,並且由艾美獎與BAFTA等多項獲獎者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主述。在他們的視角下,疫情後城市杳無人跡,卻異常美麗。

比爾德以十字對稱的構圖設計影片畫面,地球上的每個城市,都只剩下淨空的街道對應兩旁的大廈高樓;無論白天或黑夜,空曠的城市都只剩閃爍的霓虹燈與招牌。

有趣的是,城市中的看板與標語,總能與電影畫面產生揶揄的對話。

例如,當鏡頭帶到紐約時代廣場前,剛好有面看板寫著「We all get to shape our future」;當鏡頭來到紐約的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時,剛好口述著「封鎖數小時後,我們注意到周圍的寧靜」。

失去人煙的城市,漸漸出現鳥語與動物的踏步;原本就住在城市裡的動物,如奈良的梅花鹿,也開始找尋舊時棲地,從寺廟回到城市中的綠地,咀嚼著米糠餅之外的植物。

新冠肺炎-疫情-野生動物-紀錄片-生態保育疫情底下,失去人煙的城市逐漸出現野生動物的足跡。

其實,野生動物的韌性相當驚人,只需短短幾個月,少了人類的活動打擾,動物繁衍的成功率就能大大提升。

紀錄片提出人類與動物的和解方式——人類的讓步與給予。

鏡頭轉到印度阿薩姆邦,那兒有許多大象,需要大量食物。以往,牠們只靠森林裡的食用植物就足以飽食;但當森林不斷被開闢為農地,大象就必須踩入人類的稻田,啃食作物。農夫與大象之間的抗爭與殘害,不斷上演。

後來,阿薩姆邦的農人意識到,讓步,是與大象共處的最佳方式。他們讓出一部分農地,種植大象可食用的植物,甚至設置祭典,邀請大象親臨大餐;當大象去人類讓步的農地覓食,種在其他農地的經濟作物,就得以安然無損。(延伸閱讀|吳俊彥專欄|新冠肺炎疫情給SDGs的啟示錄:「人定勝天」?其實大錯特錯!

春天騰出一個月,作地球母親的假日

《這一年,地球不一樣》是部人類反思自我的紀錄片,提醒我們必須真誠地在後疫情時代,讓出一些空間與時間,歸還給地球與野生動物。人類終究是自然的產物,必須學習與自然共處,共享地球資源。

在後疫情時代,人類發現必須有「與病毒共處」的警醒;但《這一年,地球不一樣》提醒我們,人類也應當想想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新方法。

期待未來有一天,全體人類願意在春天騰出一個月,待在家中工作,留給地球安靜,也讓動物繁衍。(延伸閱讀|沒電,就沒信任!《鹿角男孩》三部末日影片中的疫後城市新常態


​​

​​疫後城市,還有哪些改變?

​​#1 商圈回不去了!一周進辦公室三天,實體零售與餐廳黃金時代落幕
​​#2 大眾運輸減半,汽車讓位!瑞士自行車爭路權,汽車市區限速30公里
#3 沒遊客,奈良小鹿過更好!你願在家工作一個月,讓動物安靜繁衍嗎?
#4 通風、隔間、抗菌、快速、零接觸 防疫住宅的五個設計趨勢
#5 經濟如何復甦?1000個城市的共同解答:更綠、更公平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