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流僅人流1/3,車道卻是人行道兩倍寬?京都人行道拓寬計畫(中)|專欄

車流僅人流1/3,車道卻是人行道兩倍寬?京都人行道拓寬計畫(中)|專欄
京都實施人行道拓寬計畫前,四條通的人流雖遠大於車流,人行道面積卻不成比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2-08
文・松山查爾斯
15439
即使是台灣人,應該也不少人知道京都的條通改造實驗,但新聞不外乎拓寬人行道、增加步行舒適度等,卻甚少提到規劃跟設計過程。

速讀整理:「重返條通繁華」系列重點

  1. 為了延續「步行・京都」政策,讓市民、旅客安全且舒適地行走,市政府展開「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專案」。
  2. 「四條通人行道拓寬專案」運用七種社會實驗,試圖拓寬人行道、改變擁擠的人車共存現況,最終成功改變了40至50%市民的生活模式。
  3. 車道方面,京都四條通的人流比車流多了2/3,人行道卻很狹隘,難以實踐道路平權。因此,市府重新規劃車道及公共運輸動線,解決了公車停靠、左轉車延滯等四大問題,讓四條通變成商機與安全雙贏的人本城市樣貌。
  4. 回看台灣,台北市政府曾設置「公館慢行徒步區」。儘管人流成長兩倍,但只擺設標語、標誌,並未解決商家卸貨、物流問題,商圈與市民難以共感,因而失敗。

四條通是京都市中心,也是全京都人車最多最擠的地方;許多精品店、百貨、市場、金融商辦集中在周邊,公車路線也多,在這條路上縮減車道難如登天。因此,拓寬人行道,並非僅把人行道直接外推一個車道。還要考量哪些點呢?

面對日益增加的人流需求,京都市政府在2005年做了一個調查,列為交通策略的重點文宣:

「假日尖峰時間時,私家車經過四條通的流量每小時僅2,200人(1,154veh*1.9人/veh),卻用了15公尺寬的道路面積;而行人流量每小時約有7,000人,但僅用了七公尺寬的人行道面積。」

此文宣訴求重點是「道路平權」:道路面積是要給行人、自行車、汽機車、公共運輸共同使用,並給予對等的服務水準,而非僅服務汽機車。

我將四條通西側起點烏丸通,及東側的柳馬場通這個範圍畫出來(這段就足夠描述整條四條通的所有的設計參數了),作為前後對照。

2015年以前

首先原本的狀況是,南北側分別有3,5公尺寬人行道、15公尺寬的馬路;此外,四條通計畫範圍內(烏丸通到鴨川)散落著16個公車停靠區(東西向各八個)、若干個計程車停等區,全線禁止右轉(相對於我們的左轉)。

然而實際狀況是,路側會有各種外側違規臨停,加上公車停等就會佔半個車道以上,因此有效寬度其實不到兩個車道。要把商業活動如此頻繁的地區規劃縮減成兩線道,會面臨以下四個問題:

  1. 公車停靠。
  2. 左轉車延滯(相對於我們的右轉,需要等待行人)。
  3. 計程車停靠。
  4. 貨車卸貨、臨時停車。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都市規劃-車流四條通實施改造實驗前的路側示意圖,公車、計程車、物流卸貨與轉彎車皆成問題。製圖:松山查爾斯

2015年以後

為解決這四個交通問題,採用了以下五種方法:

  1. 由於烏丸通以西的部分仍是四線道,進入計畫範圍內時不能突然變成一車道,而需從兩車道慢慢指引。
  2. 原本兩線道時,外車道是直左共用,原因是進入路口端點前的外車道本來就是直行,所以只能直左共用。不能原本是直行道,卻在駕駛過程突然變成左轉或右轉專用道,這會造成轉彎車擋住直行車或駕駛者突然切入切出(想想台灣內車道直行有時會突然變左轉車道的狀況)。但在改成雙線道後,就可以規劃成車向分流,轉彎車不會擋住直行車流。
  3. 因為改成雙線道,若隨意停路邊上下車,會大大影響車流行進,因此將計程車招呼站(東西向各一處)及卸貨臨停區(七處)集中設置區域。
  4. 公車站不再散落16處,而是集中在四個大公車亭裡(圖中只有西側一半部分),空間加大並不設公車彎(設公車彎會壓縮人行道空間,在斷面空間有限下,以大眾運輸優先為首要選擇)。
  5. 加寬中央槽化線,增加會車安全及緊急車輛(消防、救護車等)超越通過的空間。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車流-都市規劃實施改造實驗後,四條通變得安全、車流更順暢。設計製圖:松山查爾斯

同時,將臨停彎以鋪面顏色做出區隔,並用水溝蓋區分邊界。除了美觀,更讓車道視覺上不會隨意拓張,避免造成有模糊地帶的視覺效果。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車輛臨停彎-標線-路面顏色-交通政策四條通改變鋪面顏色,以區隔出車輛臨停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前後比較

從橫斷面可看到,原本3.5公尺寬的人行道,拓寬到4.2至6.5公尺寬,增加約1.5倍的行人通行面積;並巧妙增加了兼具安全會車車距及緊急車輛避車使用的槽化線空間。

京都-日本-步行城市-四條通-人本運輸-交通-社會實驗-行人-城市規劃-人行道-交通政策人行道拓寬後,京都街道的動線更有序。素材來源:「歩くまち・京都」を考える会  製圖:松山查爾斯

從鳥瞰圖可看到整個路段的詳細變化,集中公車站、計程車,以及臨停卸貨區的合理配置,讓整條四條通變得更有序。另外考量臨時停車、卸貨、轉彎需求,因此並非直接往外拓展,而是保留許多臨停彎。但其實除了綠色區域,整個人行空間都往外拓寬70公分(3.5公尺拓寬至4.2公尺)。

施工完成後的實體效果,除了行車動線更有序,也讓四條通從私家車紊亂的樣貌重回以大眾運輸、行人為導向的光景。交通安全方面,行人穿越道也相應縮短、也減少人行道行人擁擠外溢至馬路上的危險情況,達成商機與安全雙贏。(延伸閱讀|到處是樹蔭、擁車成本300萬起跳!新加坡如何成步行城市典範?

深度專題|每小時傷亡兩行人!「人本交通」為何走不出死亡幽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