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隱藏版用法一次看!「AI世代」出社會,職場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

ChatGPT隱藏版用法一次看!「AI世代」出社會,職場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
未來城市Podcast EP.61 未來大來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3-07-17
整理・許鈺屏、李嘉
26291
暑假來臨,但AI課程並沒有停下腳步。

近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剛開了一堂AIGC生成圖像創意工作坊,教你運用人工智慧生成圖像——在此之前,他已陸續在校內、外的課程及論壇擔任講師,吸引大批想一探AI應用與思考的「學生」入座。

李怡志發現,人們使用AI時,仍停在搜尋、問答等基礎用途;若想進階使用,使用者應先思索工作本質,才能拆解流程、請AI作答。只是,運用AI的第一步,已為許多人省去不少心力;利如,為非設計系學生畫出社團海報、替媒體找出新聞快速加值的解答。李怡志在產學第一線還看見什麼?未來城市邀請他分享所見及思考。

訪談重點

  1. ChatGPT問世半年多,李怡志觀察,人們較常運用在單純場景,沒有大量進階使用;原因是未完全被發掘,且社會上的討論較少。

  2. ChatGPT的進階用法包含兩種。第一是它做一件事的層次有多深,也就是思維鏈,請他做一人、多層的工作;第二是它扮演的人數有多少,也就是思維樹,請他做多人、多層的工作,可運用在企業的產品市場分析,請它分飾多角、揣摩真實答案。

  3. 使用者若要進階運用ChatGPT,應先有拆解工作流程的能力,才能提升使用效率。

  4. 國外新聞產業已應用生成式AI製作新聞,包含自動化、個人化、加值三大方向。未來,可以透過人機協作,幫助新聞工作者改善工作流程。

未來城市Podcast EP.61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李怡志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ai-人工智慧-chatgpt-midjourney-生成式AI-ai應用-ai工具-李怡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學生-ai世代-數位轉型李怡志指出,一但使用者可以拆解工作流程、運用框架,生成式AI工具可以大幅取代繁瑣作業、提升效率。圖片製作:未來城市編輯部

Q:你在業界時,很積極參與、鼓勵媒體數位化;到大學教書後,更把業界趨勢帶入學界。這次,你也很早開始嘗試生成式AI,同時在學校、業界開課與分享。就你的觀察,ChatGPT問世半年多,大家如何使用ChatGPT?

ChatGPT出來後,大家有一波熱潮,因為它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文字,所以大家覺得很興奮。但我跟業界互動時發現,大家多已熟悉ChatGPT的基本用法,但大多停留在簡單的用途,並沒有想窮盡它的功能。這也不能怪大家,畢竟我們很少針對才推出半年的東西,花這麼多心力去研究。

所以,ChatGPT才問世半年多,大家已很會運用基本用法,但也都停留在基本用途。
現在,還是有人把ChatGPT當搜尋引擎使用,我自己也會;當你不要求百分之百精準時,你問ChatGPT得到答案,它還可以幫你整理、條列,比問Google還快。

至於比較進階的用法,一來是還未完全被發掘,二來是社會上的討論相對較少。

Q:你認為,ChatGPT的進階用法有哪些?你有哪些嘗試?

大型語言模型其實有很多用法。過去幾個月,大家習慣把ChatGPT當成搜尋引擎,或是請它在某些情境下扮演角色。不過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將它分為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ChatGPT做事的層次。例如,你問ChatGPT一個問題,他回答並停止,這只有一層;如果它回答後,你再叫它針對自己的答案往下發展,這就叫多層。

第二個維度:它扮演的人數。例如,你告訴ChatGPT,模擬一場總共三人參加的討論,而它要扮演三個角色、分別回答答案,這就是多人。

多數時候,我們都只做到一層和一人,像是請ChatGPT扮演一個記者、寫一篇新聞稿,就結束了。

而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就是一人但多層的用法。當ChatGPT回答後,請它拆解每一個步驟,再告訴你答案,那它就會一層一層往下解答。

至於多人且多層的用法,叫做思維樹(Tree of Thoughts)。你可以告訴ChatGPT,扮演三個角色進行討論;分別回答完後,再請它扮演的三個角色,根據上一輪的討論,彼此提出建議或反駁,直到沒有意見為止。

很多朋友看到我執行Tree of Thoughts的結果,都感到驚訝。因為過去在企業裡,如果要做產品市場分析,不是花錢請使用者,就是要找法務、財務、工程師來。但是,很多中小企業其實沒有法務,這時就可以請ChatGPT來扮演法務——雖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但至少它說話像法務,可以提醒你基本的原則。我覺得這樣最起碼,你在和真人討論前,心裡就已經有個答案。

Q:就你的觀察,目前大家學習ChatGPT的需求,正朝什麼方向發展?

我感覺,目前大家應用的場景比較單純;如果要應用於更複雜的場景,則取決於你能拆解多少工作流程——這關乎你對工作本質的理解程度。

比方說,主持人和我都是資深新聞人,我們可以拆解的新聞產製步驟,必定比大學生還多。而流程拆得越細,就更能判斷ChatGPT可以用在哪些步驟、哪些不行。至於沒有辦法拆解工作流程的人,單純把題目丟進去、得到答案,雖然成果看起來有八分像,但品質一定比較差。

舉個例子,假設我今天要請ChatGPT寫一篇新聞稿,我直接告訴它題目,它也可以寫;不過如果我先把新聞基本要素的5W1H寫出來,再請ChatGPT寫成稿子,成品一定比前者好。

人類過去累積了非常多框架,如果你知道如何應用,再加上ChatGPT輔助,就可以做得更好。

Q:在大學教育現場,你觀察學生如何透過AI,啟發原有的能力?生成式AI能帶給學生哪些好處?

我覺得ChatGPT或者Midjourney真正的好處,在於減少投入繁瑣事物的時間。但我仍不認為,這些AI工具能完全取代人的價值。

我以圖像生成工具舉例。有天份、有學過美術設計的人是少數;沒學過的人雖然對視覺有些想法、能夠想像好看的東西長怎樣,可是心象和手的能力無法結合,所以做不出來。對於這種人,圖像生成工具提供很好的機會,可以反覆用它產出東西。

例如,我們政大學生很積極參加社團,而政大著名的「風雨走廊」,往往貼滿各種社團活動廣告。這學期開始,我漸漸看到用生成圖像工具做的海報。甚至有社團整年度的活動背板、海報,全都是用圖像生成工具做的。

過去同學的作品,要不很簡單、只有文字排版,要不外包請人做;但現在只要一個人,就能完成大部分的設計物。這對非設計科系的學生而言很驚人。

而且生成圖像很容易上手,多數人只要掌握兩、三種風格、知道如何下指令,就可以源源不絕地產出。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就夠了,因為一般人不需要掌握千百種風格,就連真正的藝術家也是,兩、三個風格就能走天下。(延伸閱讀|大學生能用ChatGPT寫作業嗎?清大首推大學AI指引,降低師生科技焦慮

Q:作為新聞系老師與資深媒體人,你認為熟悉AI工具的學生進入媒體產業後,會帶來哪些影響?現今的新聞產業又出現哪些變化?

如果學生在學校裡,遇到的是對生存工具開放的環境、鼓勵他用,那他會對AI工具更熟悉,起碼不會比業界差太多。同時,學校與企業不同,仍有做實驗的餘裕;學生有機會參與專案、拓展廣度,也不太會受到質疑與責罵。

在新聞產業裡,不少國外媒體跑得很快,使用深層智慧工具做新聞照片、內容,也引起很多爭議——相對的,也同時立下規範。而國內相關作品較少,因為中文內容要投入的成本較高。

我們從路透社、美聯社的經驗來看,生成式AI對新聞業的影響有以下三種:

首先是自動化(automation)。其實,國外媒體早就將自動化應用在新聞產製。例如股市收盤,總共數千支股票,記者不可能一個一個寫。又或者每次地震發生,很多人忙著問氣象局,地震規模相當於幾顆廣島原子彈?其實這有公式,可以交給電腦算。

所以我有個Excel表格,只要輸入地震規模、代入公式,Excel就會計算出它相當於幾顆原子彈、921大地震的幾分之幾,整段文字我也讓Excel自動寫好——這就是自動化,在國外運用很久了。

第二是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傳統的新聞是巨觀敘事,所有人看的稿子都一樣。但是現在,廣告可以為你個人投放,新聞當然也可以為你改寫,成為個人化的標題和內文,我把這稱作微觀敘事。《紐約時報》就有這種專題,只要輸入個人資料,像是地址、年齡、收入之後,報導中就會有一部分為我而生。

微觀敘事一點都不新,也不會有什麼爭議;因為個人化背後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但是它只撈出跟你有關的東西。未來我們可以想像,原本有一篇兩萬字的長篇報導,再針對每個人的身份背景,由機器產出一篇屬於你的2,000字版本。

其實,這是媒體以前的夢想——當初許多分眾電子報,就是想做客製化寫作,只是受限於人力做不到;但現在只要靠機器,就做得到。

最後是加值(value-add)。例如新聞時事測驗,一則稿子結束後,接著一個簡單測驗,能與使用者互動;但過去要看稿、設計題目與選項,看似簡單的一題,可能也要花上30分鐘。又或是最近看到,台灣有媒體開始嘗試在每一則新聞標題,都設有下拉選單。這些「加值」看似簡單,但是若交給人工製作,花費時間一定比寫稿還久。(延伸閱讀|張潔平:將反覆練習外包給AI,人類還培養得出創造力嗎?

Q:個人化、自動化、加值都由機器執行。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人機協作應用,可能出現在新聞產業?

例如,記者的信箱每天收到十則採訪通知,你怎麼知道哪一則價值高?我以前都靠苦勞,每天、每篇政府新聞稿都看,總能撈到重要卻沒人寫的新聞。這個新聞產製環節,由人來做很耗時。

但是,現在可以把所有新聞稿丟進機器,讓它讀完後,區分哪些重要、不重要,再由人做出最後的判斷。很重要的一點是,你不可以讓機器完全幫你做掉;假設機器過濾後剩下十則,你應該從中決定出兩篇。這樣一來,漏網之魚會少一點,人也能價值判斷。所以,大型語言模型可以與人協作的是,在眾多的消息來源中,判斷哪些有價值、值得寫。(延伸閱讀|真人或AI,你分得出來嗎?《天下》與台灣AI Labs聯手推「AI讀新聞」

聽懂未來:關於生成式AI,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 首播時間:隔週六播出。
  •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